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普型科幻曾是中国科幻文学的主要范式,但是从世界范围来看,这种类型的科幻文学不但出现较晚,而且也并不是世界科幻文学发展的主流方向。本文追溯了科普型科幻在西方和中国的起源,指出这种科幻文学的底层理念,即以文学为载体向社会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是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凡尔纳与赫泽尔对这种科幻类型的早期实践,以及后来苏联的“科学文艺”、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的科普型科幻,其核心创作理念都受到启蒙运动的深刻影响。而科普型科幻在20世纪中国的兴衰,与中国独特的科学技术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以网络新媒体为媒介的话语传播已成为国际学界的研究热点。然而,研究者对医疗行业话语的新媒体体裁和话语传播关注不足,且缺乏从CGA视角对医疗科普话语的探究和思考。文章以72篇医院微信公众号科普推文为语料,在批评体裁分析(Critical Genre Analysis,以下简称“CGA”)理论框架下,结合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多维度、多视角考察医学科普语篇的体裁话步结构和话语传播策略,旨在透视医疗行业实践和行业文化,以期为新媒体话语传播和医疗行业交际话语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和回顾中国电视科教节目传播理念的变迁,即从科普到科学传播理念的发展变化,进一步思考电视科教节目实现科学传播的现实路径:一方面在选题内容上紧扣"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另一方面,在节目形式上强调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科幻与科普的关系一直是一个争议不断的问题。基于对科幻与科普在中国发展的简要历史回顾,本文结合历史文献和概念分析,认为科幻与科普之间的“科文之争”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消解,也即在“大科普”的概念下,将科幻包容在科普当中。  相似文献   

5.
孙会宁 《国际公关》2024,(4):151-153
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方式,也为科普传播开辟了新的路径。本文旨在探讨信息技术在科普传播中的应用,分析其带来的创新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和注意事项,为科普传播领域从业者和研究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医学科普教育是传播健康理念和增强公民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旨在将医学科学知识、防病治病方法、医学保健措施和健康理念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传播给公众,从而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国腾飞的经济,快速提高的生活水平相比,我国居民的基本医学素养却较为落后,因此医学科普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其在医学科普教育中表现出巨大的优势,已逐渐成为医学科普教育的重要手段。笔者运用新媒体模式进行医学科普教育的初步尝试,并总结在微博、微信等平台科普的经验,通过实践发现新媒体背景下医学科普教育在趣味性、传播范围、互动性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和潜力。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科幻文学蓬勃发展,科幻与科普关系的问题不断被重提,科幻能否以及如何为当代科普赋能,是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当下,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在掀起了数据技术革命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安全与隐私等一系列的科技伦理与社会公正问题,数字素养等相关概念应运而生,成为了传统科学素养的延伸和有益补充,也对传统科普理念和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赛博朋克科幻类型中的两部经典小说《雪崩》《虚拟偶像——爱朵露》和科幻电影《匿名者》为主要案例,分析了几部作品对于数字化时代信息监控与隐私权之间矛盾的呈现,探讨了科幻作品的科普优势及特殊性,同时指出了大数据时代科普实践与研究所面临的传统科普观的转变与突破。  相似文献   

8.
科学自主性与科学素质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的自主性是科学发展规律最重要、最突出的表现,是科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对于科学的自主性,只能因势利导,合理利用,不能弃置不顾甚至恣意妄为。漠视乃至违反科学的自主性无异于摧残科学。科学自主性思想缺位的科学素质传播是不全面、不深入的科学素质传播。然而,多年来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下,物质生产对科学的动力作用得到强调,科学的自主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遮蔽。进而造成了在科学发展的实践中,轻视和违反科学自主性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应当引导公众逐步树立科学具有相当自主性的意识,当前在我国,科学自主性思想的传播工作十分重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9.
在医学创新的进程中 ,医学科技期刊担负着创新知识记录的任务 ,是医学科技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和情报源 提高医务人员和医学摄影从业人员对医学摄影作品信息含量的关注 ,理解和认识医学摄影在医学研究及论文中“人工语言系统”运用的价值 ,已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10.
关于科普、科学和科学素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科普、科学和科学素养是科学文化时代重要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和实践内容,对一个国家、民族以及每个个体的综合素质都将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正确诠释与理解它们的内含、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纵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百余年来的传播历程,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进行传播是马克思主义成功传播的重要原因。“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鲜明特征之一,并且在马克思主义当代传播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当代社会传播语境下,如果由此就将马克思主义传播简单化为科学的传播,将灌输论简化为灌输方法,并相信这种科学性能保证受众自然接受,就会在理念上、认识上、实践中犯简单化的错误。面对当代思想文化和传播环境的深刻变革,马克思主义当代传播需要在理念、理论和实践上全面创新。  相似文献   

12.
"十七年"时期的中国科幻文学多以少儿为潜在阅读对象,从布迪厄场域关系视角蠡探"十七年"期间政治、经济、科技等场域对科幻文学的建构,可以更好地重返历史现场,探索其少儿化及科普化的倾向成因.通过考察科幻文学场域行动者(报刊、编辑、作家、评论家等)的文化资本内涵,关注行动者为了控制场域的合法逻辑而形成的制衡关系,探析作家惯习的养成及其结构,爬梳场域中的诸种力量如何互动、竞争、合作,一步步为科幻文学的少儿化、科普化营造文化空间.可以从生成角度深入理解"十七年"少儿科幻文学.  相似文献   

13.
科学传播模型正在经历从传统的科普到公众参与科学的演变,但公众参与科学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本文通过对以主要国际学术会议为载体的欧美科学传播实践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科学传播正在作为一种文化渗透到欧美科学界日常行为中.“作为文化的科学传播”具有融入公共生活、成为科学界内部的基本行为规范、与科学传播者各种行为紧密结合、多主体共同参与四个特点.如果把“作为文化的科学传播”当作公众参与科学模型所遇挑战的折衷解决方案,它可以调动科学家更灵活、更多层次地参与科学传播,从而让科学传播更容易适应社会要求、让社会更全面接触科学界和科学家.在欧美科学界,尽管“作为文化的科学传播”已经充分融入科学基金管理、专业科学会议等,但这一过程仍然刚刚开始,有待进一步推进.中国科学界目前从政策层面尚无主动推动“作为文化的科学传播”的意愿,但中国网红科学家已经体现出“作为文化的科学传播”的部分特点.  相似文献   

14.
科学革命与科学共同体中的科学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恩注意到科学革命的过程伴随着科学传播模式的深刻变革。他认为科学革命不仅产生了一种新的知识和获得这种知识的新方法,而且也产生了提倡、记录和传播这种知识的新的机构—科学共同体,使科学家的研究活动越来越依赖于众多的科学传播媒介,如专业期刊、各类会议以及私下的电话、通信等。因此,科恩特别强调科学共同体在科学传播过程中起到的“信息网”作用。  相似文献   

15.
科普演讲是一种富有成效的科普方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信息化的深入,科普演讲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知识传播手段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全球智力资源的开放共享,但迄今对它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对信息时代的科普演讲进行了探讨,包括其内涵、特点、优势、主体、受众、内容、方式、成效以及制约因素等。对TED演讲、一席演讲进行了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引入AIDA模型分析其传播效果,提出完善科普演讲的对策:应进一步重视科普及科普演讲;加强传播需求导向的科学研究;推动科普演讲走进课堂,成为当代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科学传播理论主张用“多元、平等、开放、互动”的传播理念来理解科学,以更好地实现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有效传播。科学传播借重网络媒介,拓展自身研究视界,既可行又有着现实的必要性。网络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其独特的优势和科学传播理论倡导的理念有很高的契合度。  相似文献   

17.
科学创意是科学创新之源,科学创新是科学创意的结晶,而传播是促进科学创意转化为科学创新的重要媒介。科学创意是科学家针对某个问题提出有待验证的独特思想观念的过程及其结晶,具有意向性、未确定性、独特性等特点。科学创意的产生,检验、发展及其转化为科学创新的过程,都离不开传播。然而其传播过程通常经历质疑、初步认同到科学共同体全面接受等阶段,且往往因政治干预、首创性争夺、同行排斥等因素而障碍重重。为此,可通过培养合作与竞争机制,采用头脑风暴法,以及改善科学创意传播环境以提升其传播速度等方式,来消除传播壁垒。  相似文献   

18.
19.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高度重视和积极主张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对于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本文围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的内涵要义,从中学和小学两个学龄段特点出发,探讨中医药文化在校园课堂中科普传播的渠道模式,从教材和教师两个角度出发,阐述现阶段中医药文化科普传播载体的现状,提出中医药文化科普进校园课堂要注重内涵、优化设计,要统筹协调、狠抓落实,要标准先行、政策保障三点建议,为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义务教育、筑牢中医药文化根与魂提供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医学模式提出已久,但在实践中仍然没有切实实现,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医疗工作者推崇医学科学精神,而忽视了人文精神方面——人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在健康疾病问题中的作用。因此,只有从医学科学精神的技术至上走向弘扬医学人文精神的人文关怀,实现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现代医学模式转换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