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乾隆时代的文坛上,袁枚是一个思想比较敏感的作家。他要求尊重个性,反抗封建传统的束缚;在创作上鄙薄摹拟,强调创新。这种思想倾向和创作主张,既贯穿于《小仓山房诗文集》和《随园诗话》等著作中,也反映在笔记小说《新齐谐》(即《子不语》)里。对于袁枚的《新齐谐》,历来看法并不一致。或者认为它“尽是拿仙鬼禽兽与人纠缠的笑话来开心”;或者认为它“记述鬼怪的恐怖,与托鬼言志迥不相同”;或者认为它“是供无聊消遣的神鬼怪异之谈,没有什么思想价值”;等等。这样的结论未必公允。作者的世界观和艺术创作毕竟是不能割裂的。尽管袁枚在《新齐谐》的自序中,曾经申明:“文史以外,无以自娱,乃广采游心骇耳之事,妄言妄听,记而存之”,而且这本著作也确  相似文献   

2.
冯宪光同志的文章《论马克思对“人”的类概念的使用》(见《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第1期),是很彻底的。它认为,无论是在马克思早期的不成熟的著作中,还是其晚期成熟的著作中,关于“人”、“人类”、“人性”、“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质”等提法,或者表现为对费尔巴哈术语的借用,或者作为科学研究方法的逻辑起点,而在现实生活里和马克思的思想中,都不是  相似文献   

3.
《世说新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于善即事见人,“著墨不多,而一代人物,百年风尚,历历如睹。”①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世说》千百年来一直闪烁着语言艺术的光辉,可惜这方面的研究却有所忽略。本文试图从语言特色的角度进一步开掘这部作品的艺术成就。 《世说》不是某一个人的作品,而是一部“或者掇拾旧闻,或者记述近事”②的集体著作。这就决定了它的语言风格不是简单划一的。《世说》的语言,有的美艳华丽,有的冷隽玄远,有的清婉疏雅,有的幽默风趣……可谓空灵要眇,万象毕来。大致说来,它的鲜明特色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烂若锦绣”…  相似文献   

4.
自南宋严羽《沧浪诗话》问世,七百多年来,历代学者“各是其是,各非其非”,而其褒贬则又多出于对严羽“诗有别材,非关书也”一说的不同理解。洪峻峰同志认为“别材”不是通常所认为的作者的特别才能或资质、智力,而是指作诗的材料。(见《<沧浪诗话> “别材”辨》,载《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第714期)根据有二:一是严羽所说“诗有别材,非关书也”中的“诗”指的是诗歌,而不是“人”。二是,严羽的  相似文献   

5.
一、脚注格式无论中外文注释,均采用脚注形式。每页重新编号。1.中文注释(1)著作作者姓名:《著作名》,出版社,出版年代,页码。如作者有多人,中间以顿号间隔。例如: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53页。(2)译著作者姓名:《著作名》,译者姓名 “译”,出版社,出版年代,页码。例如: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孔兆政、蒋龙翔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8页。(3)编著编者姓名 “主编”(或“编著”等):《著作名》,出版社,出版年代,页码。例如: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相似文献   

6.
歧见的来由宋人“说话”不只分“科目”,还有“四家数”的划分,“家数”就是门类。而《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作为《西游记》神魔故事的先导,中国俗文学史上的名篇,它的“说话”家数问题却是个应予解答而又难于解答的问题。其所以然,就在于:正确地解答这一问题,它不只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取经诗话》所属社会思潮的认识,还可以加深我们对宋人“说话”分类标准的理解,其意义是多方面的。然而,世传宋元有关著作却均未言及《取经诗话》的“说话”家数问题,宋人话本其可确定为“说经”者,似又百不一存,无可参照,要对问题作出密合事理的解答,谈何容易! 唯其如此,所以对《取经诗话》的“说话”家数问题,一些文学史著作审慎地予以回避,只字不提,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一些文学史著作认为是“说经”,理由则不外是说《取经诗话》写的是三藏法师西行求法,如北京大学中文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史记·越世家》中有“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一语。二千多年以来,围绕着这一记述,学者展开了关于越人族源与越夏关系的争议。我认为,对“少康庶子”这一关键词的理解值得商榷: 首先,所谓“庶子”不应理解为“庶出之子”,因为嫡庶之制始于商而为夏代所无。这里的“庶”犹言庶姓、异姓。《诗·小雅·伐木》孔疏:“庶姓,与王无亲者”。《周礼·秋官·司仪职》郑注:“庶姓,无亲者也”其次,所谓“子”也不应理解为子嗣,因为越夏在人种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在文化方面既有  相似文献   

8.
回顾80年代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曾相继出现两次高潮,即“《红楼梦》热”与“《金瓶梅》热”。进入90年代,“红学”有所降温,而“金学”正方兴未艾。但“金学”研究同样也面临着“降温”的考验,诸如不严肃的主观推断、无价值的繁锁考证。这种形势表明,古典小说研究,呼唤着科学的“红学”与“金学”。最近,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了李时人同志的学术新著《金瓶梅新论》(责任编辑雷群明),该书收集了作者自1983年以来发表的有关《金瓶梅》研究的一系列文章。从文章所囊括的内容看,凡时代背景、思想艺术、人物形象及作者、版本考证均有涉及,具有较强的整体性。通观整部著作,有两点印象是十分深刻的:一是作者善于从思想流变、文化背景的角度,对纷繁复杂的作品作整体观照;二是作者对于考据的态度十分严谨,善于从细微之处发现问题。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使这部著作颇具学术分量。  相似文献   

9.
最近,笔者为商务印书馆翻译了《通俗政治经济学》一书。该书作者托马斯·霍吉斯金是19世纪西方著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他的著作充满了对劳动者悲惨状况的同情和对不公正的社会制度的猛烈抨击,有不少发人深省的论述,对我们今天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许有所裨益。他以《通俗政治经济学》(1827年出版)、《保护劳初反对资本的要求》(1825年出版》及《财产的自然权利和人为权利的比较》(1832年出版)这3本代表作而赢得了19世纪主要的反资本主义作家之一的名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不仅多次引用霍吉斯金的著作,还赞誉他是一位“出色著作的作者”①。  相似文献   

10.
目前,流传甚广、影响颇大的《百战奇略》这部古代兵书,一般都认为是明代刘基所著。有的同志甚至非常肯定地说该书是刘基在元末辞官归里后,“在家‘隐居力学’八年”这段时间写成的,并且是形成其“军事思想体系”的“存留下的唯一军事著作”①。而究其实,这不过是长期以来的一种以讹传讹而已。《浙江学刊》1985年第5期发表的周大海同志《〈百战奇略〉辨伪》一文(以下简称《辨伪》),指出《百战奇略》不是刘基的著作,无疑是正确的。但该文却又断言《百战奇略》是澼洸道人根据明朝刘寅的《武经七书直解》“进行抄袭、引申、扩大”而成的一部“托名伪书”鲜鏊捣?不仅涉及到《百战奇  相似文献   

11.
序言在论述近代日本文学的传统──“私小说”方面,几乎已成定论的,要算下列三人的著作。 《小说的方法》1948年 伊藤 整 《风俗小说》1950年中村光夫 《艺术与现实生活》1958年 平野 谦 如果说这三人通过上述三部著作而展开的文艺 评论活动,“是战后日本文学史的核心,也不算过 分。我们这里所以要特别提到伊藤整,是因为他的理论具有概括性和独创性。作者在对日本文艺与世 界文学比较研究时,其视野的广度和他自己所走的把创作与理论结合起来的独特的道路,现在依然具 有批判研究的价值。 关于伊藤 整 伊藤 整(1905-1969)生于北海道,毕…  相似文献   

12.
图书介绍     
一、中印佛教之比较研究本书是台湾“中华文化丛书”的一种,1986年11月由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发行。作者李志夫,印度大学硕士,现任教于文大、东吴,著作有《巴拉蒂特的哲学》、《印度当代哲学》、《理则学》、《楞严较释》及本书,译著有《印度哲学导论》、《印度通史》。  相似文献   

13.
<正> 一《水经》一书,虽为郦道元《注》及后世“郦学”之所托始,但关于它的著者与时代,却聚讼纷纭,迄无定说。原其所以,皆因为之作注的郦道元及最早著录该书的唐初所修《隋书·经籍志》,均未言其著者与时代。而后世如唐开元间所修《唐六典·工部·水  相似文献   

14.
对柳宗元的杰作《封建论》中“秦之事迹”一节,目前有不同的解释。《黑龙江大 学学报》第一期上的《读〈封建论〉的疑问试解》(以下简称《试解》)认为只有“酷 刑苦役而万人侧目”才是论秦政之失,头几句都是讲秦政之得,对此我有几点疑问,提 出来与《解》作者商榷,并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秦之事迹”一节是“详细论述”郡县制呢,还是讲秦政之失呢?这得从上 下文的逻辑关系加以判断。 中唐时期,那些拥护藩镇割据势力的复古派,吹捧所谓商周之治,把分封制下的一 个个独立王国,美化为“私其土,子其人……施化易也”的理想国;另一方面则攻击郡…  相似文献   

15.
“路 ,在开拓”,这是刘德有同志在这部著作最后一小节写下的醒目的小标题。的确 ,在艰难地缔造中日友好关系的过程中 ,中日两国都有过不少的开拓者 ,但是 ,在过于繁忙的这些人中 ,用文字记录开拓这条路的艰难旅程的人却为数极少 ,着实令人有些遗憾。刘德有以他亲身经历过的许多重大事件 ,绘声绘色地详尽记述了中日两国开拓者走过的漫漫路程 ,也记述了他本人在参与这些工作中的感受 ,从而弥补了这一不足。《时光之旅——我经历的中日关系》一书 ,堪称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时光之旅——我经历的中日关系》一书于 1 999年 1 0月由商务印书…  相似文献   

16.
一 在西方美学史上,在古希腊罗马与文艺复兴之间,有一篇承前启后的重要论著,这就是朗吉弩斯的《论崇高》。这篇著作在17、18世纪曾风行一时,被译成了欧洲所有文字,对当时的美学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人赞美这部论著“象黄金一样贵重”,把它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提并论,作者也被认为是“亚里士多德以后最伟大的希腊批评家”。 但是,在长达千年的漫长岁月中,这部著作并不见经传,也从未被人提起过,10世纪时人们从法国和意大利图书馆的书架上发现了它的抄本,然而却无人问津,直到1554年,才由巴塞尔的人文主义者弗朗契斯科·洛伯忒罗首次…  相似文献   

17.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以“作者”为基点论王国维《人间词》吴蓓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在学术界颇为f寂,远不如他的《人间词话》那样引人关注。从布限的研究情况来看,先前有关注它的思想性的,认为其思想内容一片低沉灰暗,大抵持否定态度;而后又有关注其哲理性的...  相似文献   

18.
日本东京田畑书店1978年出版京都大学教授竹内实写的鲁迅研究著作《鲁迅远景》。全书二百五十页,共三章。介绍和研究鲁迅三十年代的生活,认为“鲁迅是人,不是神,所以鲁迅也不能没有缺点。”作者根据许广平《鲁迅回忆录》、内山完造的《花甲录》,进行比较研究,详细论述内山完造与鲁迅的关系。作者研究了《故乡》、《阿Q正传》,介绍绍兴的历史、地理和风光,并且从鲁迅家世的考证,推断鲁迅与周恩来可能是同族。同时  相似文献   

19.
敬夫考辨     
汪日桢《南浔镇志》有一处保存了《水浒后传》作者陈忱的三首诗,前书“明陈忱敬夫”。顾颉刚先生遂据此下按语道:“据此,可知其字为敬夫。”(见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水浒续集两种序》)迄今学术界多种著作采用了这一看法。如近年来再版的游国恩等著《中国文学史》、社会科学院编《中国文学史》、上海古籍八一年版《水浒后传》以及江苏人民出版社二九八三年出的《中国古代通俗小说阅读提示》,都写作:陈忱,字遐心,一字敬夫。其实,这是不可靠的。首先,汪《志》本身,涉及陈忱的即有数处。如卷十二陈忱小传引范颖通《研志居琐录》谓:“陈忱,字遐心,号雁宕山樵”;卷三十五“著述”中有:“陈忱《雁宕杂著》,《雁宕诗集》二卷。”而写作“陈忱敬夫”的只有一处。  相似文献   

20.
《墨经·小取》有这么一段文字:“爱人,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不爱人,不待周不爱人。失周爱,因为不爱人矣。乘马,不待周乘马然后为乘马也。有乘于马,因为乘马矣。逮至不乘马,待周不乘马而后为不乘马。此一周而一不周者也。”周山同志的《〈小取〉推理论》(载《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6年第1期)一文分析说,《小取》作者由于顾全了“兼爱”的主张,于是也就顾不得逻辑性了,作出了“爱人”宾词周延,“不爱人”宾词不周延的分析。而一旦摆脱政治偏见,《小取》作者对“乘马”和“不乘马”的宾词周延性的分析完全合乎逻辑。由此周山同志断定,《小取》认识到认识概念的周延性,乃是正确推理的必要条件。我认为周山同志的分析和断言大可商榷。《小取》那段文字中的“待…而后为…”的句式应该予以加倍注意。它反映一种条件关系。而“周”训为“遍及”,不可直接等同“周延”一词。这样,上引原文的意思是;①X爱人,当且仅当X爱所有的人;②X不爱人,并非当且仅当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