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消费社会下的文学经典阅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社会强大的影响力使文学经典的阅读状况不容乐观。文学经典自身的高度和时尚的诱惑是使读者远离文学经典的重要原因。而文学经典自身的广度、深度和强度则是使读者亲近其的基础,甚至于是使读者走出异化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
文学经典的形成是一个复杂化过程,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审美性、现代性和历史性三个维度对经典构成的影响。其中,审美性是经典构成的内核和前提,现代性赋予经典以政治、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多元批评视角,历史性则使作品在自身艺术价值的基础上,勾连起“过去性”和“现在性”,避免了文学阐释的“隔膜”。  相似文献   

3.
文学经典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实现大学生人文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学经典之所以能担当此任,主要是由文学经典本身的普适性、内涵丰富性、无限可读性、原创性、开放性、跨越性、权威性等价值特征所决定的.文学经典的当前危机并非其本身价值的危机,而是整个人文语境的危机与人的精神危机.文学经典教育对于当代高素质人才培养有重要的价值.它可以对高素质人才进行中国心教育、创造力教育、意志力教育、情感力教育、审美力教育,而这些共同构成了人才的软实力.学生因为受了文学经典教育,才更加充满人文灵性和创造力,人生才更加丰富多彩.文学经典教育要摆脱当前的困境、重现文学经典的价值魅力,应寄希望于整体人文环境的改善和经典研读方法与传播方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文学经典的解构与重构是消费时代的文化表征之一。当前,文学经典的"经典"地位不断地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同时,真正的经典所具有的"经典"地位又在这种挑战中得以巩固,并重新生成了新的意义。文学经典的"经典"意义就是在解构与重构的矛盾统一中不断生成与发展的。  相似文献   

5.
文学经典问题是当今学术界讨论比较多的一个话题.近十几年来,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就有关文学经典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文学经典的概念和特征、文学经典的形成与建构、文学经典的解构与边缘化、文学经典的教育与传播等四大方面,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对文学经典的评价问题、鉴赏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文学经典:"筛选"与"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岱宗 《东南学术》2007,(1):140-146
经典的文学作品认定,依赖于经典所处的历史人文环境;经典的认定,并没有固定的标准,而是在不断地被阐释的过程中变化着.在当代中国,诸如《西游记》这样的经典,时不时被人戏仿,这意味着经典"危机"的来临,还是经典作为经典不可避免的遭遇?本文认为,真正的经典可以被"冒犯",但经典本身反而可能由于"冒犯"而获得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文学的文化阐释与经典的形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通过对国际学术界关于文学经典问题讨论的回顾 ,分别从接受美学理论、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等角度阐述了西方文学史上经典的构成以及隐于其背后的权力关系。作者认为 ,经典的构成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 ,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特定的批评话语、权力机构及其他一些人为的因素。由于“欧洲中心主义”和其后的“西方中心主义”意识的作祟 ,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东方文学的优秀作品长期以来被排斥在经典之外 ,因而从跨文化的视野对既定的经典进行质疑乃至重构是完全可能的 ,这是比较文学、文化研究和文学理论研究者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一个主要的研究课题。文章着重讨论了弗莱的《伟大的代码》以及由此而显示出的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提出一种既带有精英意识的审美功能同时又具有文化研究的批判精神和去经典化尝试的经典重构策略 ,认为这是使得当今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可赖以进行对话的一个平台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不断冲击下,以电影、电视、电脑为载体的视觉文化以其独特的视觉冲击性一跃成为现代人精神生活和艺术生活系统里的重要内容.由于视觉文化对受众欲望的冲击,中外文学经典的生存空间发生了变化.文学经典是体现各民族文化精髓和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之一,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思想及习惯形成的基础,是今后发展的依据,如果丢失,一个民族就会失去基础.因此,视觉文化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必须依靠新媒体的特性扩大文学经典的生存空间,张扬文学经典所提供的原发性的对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近来,关于文学经典的讨论正成为我国当下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我国当下文学经典研究是由文化研究引起的,是新时期以来文艺学研究的一个合乎逻辑的演进和发展,同时也受到当代西方有关文学经典研究的触动和影响,体现了文学审美标准的辩证综合,反映了文学研究范式的深刻变化.当下文学经典研究,由于其自身问题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使得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教育等领域均获得了一个共同的平台,因而对于整个文学研究界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经典将是一个开放的文本世界系统或相似的家族系统,新的文学经典将在多样化的文本及其价值之间的对话、沟通乃至质疑和竞争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0.
驳"文学经典的终结"——与吴兴明教授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影响文学经典的各种因素而言,虽然今日之"经济力量"不容忽视,但要说它已断送或能断送"文学经典"的生命,则明显是太过于夸张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吴兴明教授在分析"文学经典的商业扩张"时明显表现出一种贬斥文学经典"精英取向"的态度.假使真的出现了文学经典全都消失的这一天,那么,这一天既是文学最为悲哀的一天,又是人类极其不幸的一天.  相似文献   

11.
文学经典同时具备标准性和变异性的特点.审美主义论认为,文学经典的价值在于用标准的形式唤起不同主体的审美同感,把文学经典的变异性贬低为有待同化的个体差异性.意识形态论认为,文学经典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标准性不过是特殊的个别性,通过变异性就能揭开其标准化的历史.本文认为,应该以语言哲学论分析文学经典从文学公共性向文化传统性转化过程中带来的差异性与共在性、开放性与封闭性,从而认识文学经典的标准性与变异性何以能够辨证共存的肌理.  相似文献   

12.
文学经典是人类永不舍弃的精神行囊,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其在重建价值秩序,发现和培育时代精神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今网络不仅带来了文学经典的阅读方式和内容的巨大变革,而且解构并重新建构了文学经典的结构内容、审美习惯、价值功能,从根本上影响了文学经典的精神内核和存在本质。但是,文学经典与网络传媒的关系应当是互动的而非对抗的,研究文学经典的网络阅读现状,对文学经典的传承和网络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舒开智  张丽 《阴山学刊》2009,22(6):22-25,46
互文性理论注重把经典置于一个广阔的文化坐标体系中予以观照:从横向上看,它将一个经典文本与其他文化文本、潜文本进行对比研究,让经典文本在与其他非经典文本的对话和移位中显露出它的平民特性;从纵向上看,它打破传统文学研究中对影响、渊源和承继的探讨,否认经典的崇高地位,从而获得对文学史和文化传统的全新认识。用“互文性”来描述经典文本间涉的问题,不仅显示出了经典文本内部多元文化、多种话语相互交织的事实,而且也呈示出了经典的深广性及其丰富而又复杂的文化内蕴和社会历史内涵,但是也有抹煞经典文本此时此地的独一无二性和原创性之弊。  相似文献   

14.
孙绍振 《中国社会科学》2012,(5):168-184,208
对文学文本解读的低效或无效,正威胁着文学理论的合法性。西方文论往往追求哲学化的普遍性,以高度抽象甚至超验的演绎牺牲文学文本的特殊性、唯一性。传统哲学主客体二元对立统一的思维模式,无法对应文学文本由主体、客体和形式构成的结构。西方文论之失还在于方法上以定义、观念的谱系为纲,其极端者甚至以文学不可定义来否定文学的存在。解决文学文本解读有效性的关键在于,要认清文学文本是由表层的意象、中层的意脉和深层的规范形式构成的立体结构。保证审美价值最大限度升值的是规范形式。规范形式与原生形式有异,它不僵化而有弹性。经典作品常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对规范形式形成冲击,并使其更加丰富。文学文本解读的任务,是借助多层次的具体分析,把文学理论中牺牲的特殊、唯一的精致密码还原出来,达到最大限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学术史思路,将作为教材的“文学史”,放置在“文学教育”的平台上,加以认真审视与叩问;主张以精心挑选的“读本”为中心来展开课堂教学,舍弃大量不着边际的“宏论”以及很可能唾手可得的“史料”,将主要精力放在学术视野的拓展、理论思维的养成以及分析能力的提升上.  相似文献   

16.
本文考察了汉儒由“学”与“术”的分野产生的文论叙述的双重指向,由此达到对汉儒文论的整体理解,这是一种以经典释义为凭藉进行文化规范的文化类型。  相似文献   

17.
<三字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它以儒家的"性善论"主张为立论基础,通过最简洁的文字,以中国历史上几个典型地践行了善行的人和事来引导人们向善,将"善"作为<三字经>品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三字经>高度关注了德育的方式和方法,并根据人的成长过程以及接受教育的基本规律,提出了德育要从"人之初"开始、要高度重视家庭中的德育、要格外关注德育的环境等教育方式,这些思想和方法对于今天的思想道德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