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延斌  张琳 《船山学刊》2017,(2):98-102
《了凡四训》是袁黄教导儿子袁天启的四篇家训,包含了明理向善、改过迁善、积善累德和谦德之效四个方面的伦理思想。这些思想为当代家庭道德建设以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坚持古为今用、批判继承的原则,挖掘和借鉴《了凡四训》中所包含的家庭伦理道德的精华,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理念,有利于增强当前家风家规建设的意识,有利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2.
《了凡四训》成书于明晚期,彼时躁动不安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袁了凡先生的家庭环境共同成就了此书。该书由“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部分内容组成,主要阐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倡导修德向善掌握命运,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具有生动而强大的教化功能。作为一本极具修身智慧的书,《了凡四训》在当代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有助于挖掘儒释道文化内涵,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第二,有助于遵循奋发向上的价值导向,提升个人品德;第三,有助于促进和睦温馨的家庭关系,提升家庭美德;第四,有助于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引领社会公德。  相似文献   

3.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化的四个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应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化"理念,可从生活、传播、理解与社会整合等四个维度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化.其中,生活是教化的根基,传播是教化的手段,理解是教化的实质,社会整合是教化的目标.从这四个维度入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引领大学生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文论家多从宏观的人学视野来论文学,在当今,人学视野的文学研究也多从宏观层面来进行,而张英的《聪训斋语》在家训语境下从微观的人学视野对文学有较系统的论述,却没有引起学界注意,因而从微观的人学视角来探讨张英的文学思想,是很有必要的.通过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掌握张英对文学的基本立场与观点,更加深入地理解桐城文学的时代特征,而且张英将人的成长规律与文学特征相结合来谈文学教育,对于当今文学教育仍然有着启示与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贞元六书"的第三部著作《新世训》中,冯友兰把人的本质明确定义为理性,并进而提倡一种理性自觉的人生精神;在此前提下,冯友兰结合现代生活情境,通过理性清明的分析方法,多角度地阐发了以宋明理学为核心的传统道德观念.该书在基本精神和具体方法上对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皆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家训连接家与国,兼融传统文化与主流价值,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世俗化载体。本文以"钱氏家训"为其例证,并就培育新时代家训文化提出五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吴泽顺 《云梦学刊》2004,25(6):101-105
《说文解字》中大量的声训材料以及不拘一格的声训模式,说明其作者许慎对词语之间的音义关系已具有明确认识。许慎的声训研究成果,反映了秦汉时期音转的历史概貌,为汉语语源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平台。  相似文献   

8.
清代一大批学者对《荀子》进行了校注,本文选择其中的王念孙的校注进行分析,专门分析其训释方法,从而管窥王念孙乃至清儒在古籍训释上的方法、特点。  相似文献   

9.
"勇"具有三个层面的内涵:作为自然德性的勇述说的是个体心理学意义上的性格特质以及行为方式,它是道德中立的;在注入"知""义"等内涵后,它才成为一种真正的道德德性;它不仅是一种特定的道德德性或德目,而且是人们由之成就各种道德德性,趋向理想人格的道德意志品质,是道德勇气。"勇"对个体和国家的福祉、个体道德发展,社会道德风气的改善至关重要,在核心德目的确立和德育活动中应得到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0.
孟福来 《兰州学刊》2010,(7):148-150
社会转型背景下,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文化多元化的影响、政治绩效的缺陷、传统教育模式的缺失以及互联网主题社区的渗透,对大学生认同危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面对这一现实,教育者需顺应大学生性格特质与思维模式。通过政治文化认同教育与强化民族文化为核心的多元文化观塑造,重塑核心价值认同,从而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的冲击下重塑当代青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主导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12.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青年观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统一体,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条晰理清地阐释了青年的主体地位和社会历史价值,指明了青年的发展和教育方向,对当代青年教育具有显而易见的指导性和实践意义.当代青年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为指引,重视青年价值,肯定当代青年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青年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加强科学文化教育,提升当代青年的综合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能力;构建良好实践平台,为当代青年创造丰富实践机会.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阐释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后的第四个自信,并通过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彰显了文化自信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构建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相似文献   

14.
郭根  刘田 《学术论坛》2012,35(9):44-47,5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在文化层面的自我认同与确证。这一建基于社会历史运动规律和人类价值实践基础之上的自我建构过程,既具有文化自身发展的维度特征,又遵循价值生成、凝练、形成和实现的一般逻辑。经由观念文化载体生成了"公平正义、和谐文明"的价值取向;经由制度文化载体凝练了"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价值认同;经由社会文化载体形成了"科学发展、改革创新"的价值共识;经由公共文化载体实现了"共同富裕、文化自觉"的共享价值。四大价值意蕴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统一于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思想之源,特别是《中庸》一文,可以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体道德准则的思想源头之一。具体而言,《中庸》的"性、道、教"思想以及"慎独、忠恕、至诚"的修养途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思想奠定了深厚传统文化底蕴,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因而能够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践行。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了国家之德、社会之德、公民之德,三者互为支撑、互为前提,架构起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大厦。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的道德应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和应然状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的道德应该,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体的道德应该,是公民道德修养的价值目标和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17.
一般说来,哲学家们以人性论为道德价值奠基,人性论的路径决定着道德价值的发生和成型及其最高形态.荀子和亚里士多德分别采取价值论的人性论和结构论的人性论,并且这也是中国和西方的人性论的两条不同路径.由于持性恶论,荀子认为道德教化的任务就是积伪成善以化性,而且善的制度环境和价值系统来自人性外部--圣人的制作,因而特别重视"礼"的规范,教化的最高境界是"全"、"粹";由于持结构论的人性论,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教化的任务是促使心灵的各成分把自己的功能发挥到优秀状态,让理性与情感、欲望相互涵容、化通起来而成伦理之德,并且认为这有助于整体生活之"好"--至善,从而获得道德价值,其最高境界则是理智自身功能的发挥(自己思考自己)--沉思,这是最自由的活动,是最高实践,也是一种至福.解析荀子和亚里士多德的道德理论这一个案,有着普遍性的价值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宋振文 《云梦学刊》2013,(4):158-160
吴小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建构》于2012年11月由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通读全书,笔者认为"坚持主导地位,发挥主体作用"是其中心思想。一该著选题精准、问题意识强烈、论证充分,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不失为道德价值观教育领域的重要成果之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  相似文献   

19.
20.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全过程,是时代的召唤,是高等教育应有之义。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发展过程中,既有宏观因素的影响又有微观因素的影响,既有外部因素的作用又有内部因素的制约,既有长效因素又有瞬时因素,多种因素不同程度地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发展中起到或加速、或延缓、或促进、或阻碍的作用。我们要积极发掘和利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多维因素,有效利用其潜在性和可塑性,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