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云 《浙江社会科学》2012,(10):4-9,155
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下人们在许多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上存在困惑、分歧和争议的症结所在。完整准确地理解这个"主义",需从理论、历史与现实的综合上认识其逻辑前提,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的统一上把握其根本要谛,从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上领会其哲学意蕴。弄清楚这些问题才能使我们成为清醒的马克思主义者,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来。  相似文献   

2.
理解梁漱溟的思想,须基于对其哲学的核心观念"理性"的认识。通过对梁漱溟的不同时期的"理性"概念之含义的梳理,可以见出从"直觉"到"理性"再到"人心"的不断发展的思想线索。梁漱溟从"乡村建设"到后期对儒家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都建立在他所理解的"理性"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3.
再认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辩证运动深入的关键环节。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开始往往受到历史和认识的局限及表面现象的干扰而处于比较粗浅的阶段。随着历史的深入发展,就暴露了原来认识与事物真实本质之间的差距。再认识,就是要对这些矛盾从理性的高度去思考,从而达到对于事物本质的深一层的认识,成为新实践的思想指导。  相似文献   

4.
在探讨道德的本质的过程中,尽管对道德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但学者们几乎都认为道德是一种用实践精神把握世界的方式,并以此作为自己言论的依据。因此,廓清实践精神的确切含义很有必要。本文拟谈谈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并借此说明应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道德。实践精神,依笔者之见,是由康德的实践理性演化而来。康德的实践理性就是表示道德的。在康德看来,纯粹理性可以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理论理性所着意的,主要在于认识对象直到认识先天的最高原理;实践理性则着意于规定意志,规定它最终的和完全的目  相似文献   

5.
张作成 《理论界》2015,(3):83-86
与"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个命题一样,"重演思想"同样表达了柯林武德的历史知识观。在思想来源上,柯林武德的"重演思想"在维柯"重演"观念基础上实现了由思考历史本体规律到探讨历史认识性质的重心转移,继承了狄尔泰的"体验论"与克罗齐的"差异辩证法"。在命题内涵上,"重演思想"从理性与情感、个人与集体两个维度回答了柯林武德提出的"历史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在学术评价上,"重演思想"强调价值判断对历史认知的重要性,体现了柯林武德对实证主义传统的超越;强调历史知识的思想性或目的性,也体现了他在历史认识层面忽略客观物质因素制约的唯心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6.
《哲学通论》是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应运而生"的。它所针对的"靶子"是如何理解哲学、怎样进行哲学研究和哲学教育;它的"灵魂"就是一个"通"字,"融通"古今中外哲学,"贯通"哲学与生活,"变通"各异其是的哲学观,"打通"哲学的理论空间,"开通"哲学的思想道路;它的"血肉"就是把"通"字作为流动的血脉,层层推进地"疏通"对哲学的思维方式、生活基础、主要问题、派别冲突和历史演进的理解。《哲学通论》的立意与追求就是以"思想的前提批判"为"解释原则"重新理解哲学,以"人生在世和人在途中的人的目光"表征"时代精神"和"打通"哲学的理论空间并"开通"哲学的思想道路。  相似文献   

7.
我们通常对"实事求是"的理解是从主客体统一的角度出发,无法解决如何从"实事"中求"是"的问题,对于作为"是"的真理问题也远远未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水平;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统一的实践以及实践的历史发展出发,去理解人的认识和真理问题。"求是"的认识活动同时作为改造"实事"的实践活动,是人类在"求是"的实践历史活动中不断与"是"接近的、辩证的发展过程。真理也并非是脱离人和历史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永恒的,而应该加入价值和历史问题去考虑。  相似文献   

8.
陈丽杰 《理论界》2010,(10):19-21
马克思"新世界观"是人借助于自身的眼光,从人的自身生存活动中去寻求人的活动的价值与意义的根据的理论尝试。"新世界观"为人科学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范式;为人科学地认识与把握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提供了理论武器;"新世界观"从人生境界的层面,为人类提供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新世界观"颠覆了西方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划清了与西方现代哲学的界限。  相似文献   

9.
马尔库塞早年为了反对第二国际理论家在马克思主义理解中的唯科学主义态度,在批判吸收海德格尔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历史性"这一概念。他把历史进程理解为个体生命在社会整体中自我实现的能动过程,个体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来实现自身的自由,任何确定的历史认识只是人们在一定历史阶段形成的特定理解。这一"历史性"概念不仅批判了被第二国际理论家所坚持的经济决定论,而且弥合了海德格尔思想中个体生命与社会整体之间的断裂。马尔库塞先后对"自我意识"和"本能"的历史性进行了研究,其"历史性"概念凸显了人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主体性,但却无法克服在"发达工业社会"所面临的理论困境。唯有从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出发,我们才能找到理解社会历史和实现个人自由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宋烨 《江海学刊》2020,(5):211-216
面对着生命短暂和世禄难永的境况,中国古代的知识人逐渐产生了通过立言活动去突破自己生命的有限性而垂名后世的理想。鉴于扬雄所处时代的早先性、其立言动机的鲜明性以及其思想言论对后世的影响力,扬雄可以被看成是意欲借由文章去立言以升华立言者个体生命之价值的代表性人物。他于两千多年前所提出的"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这一论断,在古代思想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其晚年著名的"悔赋"行为,深远地影响着后世中国人对待文学创作乃至于对待整个立言活动本身的态度。然而中国古代社会一直以来也存在着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它呼唤着立言者超越对自己身后荣名的关注,纯以天下为己任,以大公无私的心态为人世间发声和立言,清代章学诚的"言公论"就是这种思想的集大成代表。中国古代存在的两种反差巨大的立言观,展现出古人在从事文章立言活动中所具有的为私与为公的两种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从人的现实实践活动出发,科学地解决了思想的客观性问题,实现了对黑格尔理性真理观的"实践颠倒"。马克思坚持真理是一个开放的活动过程,但在活动的主体上变黑格尔的"理性、精神"为"现实的人",在活动的内容上变黑格尔的"精神外化的自我意识"为"现实的感性物质活动",在出发点和落脚点上变黑格尔把实践作为认识的一个环节、完成的是一种理论的系统化的哲学系统、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理论为把认识作为实践的内在环节、最终完成在一种开放的历史的实践活动中、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践。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真理观的"理性"本质时所实现的并不是从"理性"到"物质"的变革,而是从"理性"到"实践"的变革。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真理论的实践本质与人性特征,对于合理解说当前真理问题研究的焦点和难点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得到了巨大发展。60年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根据时代背景和国内根本任务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即前30年毛泽东的统一战线思想和后30年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统一战线理论。本文试图分析、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两个30年"统一战线理论的特点,是希望人们对60年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有一个比较清晰、客观、理性、准确的认识和把握,从而能够更加客观、理性、务实、灵活地面对当前及未来的统一战线理论及其实践。  相似文献   

13.
段迎晖 《天府新论》2008,20(3):23-27
当代"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者在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时,存在着一个方法论错误--历史视野的缺失.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进行解读时,不同程度地脱离了当时的"历史语境";没有按照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的内在逻辑来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及其关系.对我们而言,进行马克思与恩格斯思想的比较研究,不仅要准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更要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和当代价值,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去探究"当下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实践课题,从而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世界"的功能和永不衰竭的生命力.这才是从历史的视野中把握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根本目的和独特价值之所在,也只有这样,才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最彻底的反驳.  相似文献   

14.
杨俊 《兰州学刊》2005,5(5):40-43
在领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毛泽东极其重视"钢铁问题",他认为钢铁是"工业元帅";是国家安全的保证;同时,钢铁也是一种象征物,既是赶超资本主义的最重要的参数,又是一个国家国力的标志和国际地位的体现.这些认识正是毛泽东在"大跃进"运动中"大炼钢铁"、"以钢为纲"等决策的思想原因.然而毛泽东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在实践中,他对"钢铁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全面和科学,从而努力地克制自己想把钢铁搞得越多越好的主观愿望.本文试图用详尽的史料和工业系统理论对毛泽东对"钢铁问题"的认识、以及认识的演变作一个历史考察和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5.
"发展之学"的特殊性在于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的双重性质.如何选择史料和利用史料是一个重要方法论问题.研究民国金融思想,可以借鉴以思想、理论为纲,以历史顺序为目的思路.后现代史学对于历史研究的贡献,只是在于提醒人们不要过分地陷入主观意识对于"历史真相"的不自觉篡改倾向中去.  相似文献   

16.
2000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在我党首次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从国际与国内、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提出了四个影响人们思想活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即"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西体中用"是李泽厚先生全力探讨并着力阐述的新课题.我曾从历史——哲学的角度与之商榷,认为无论是对"中体西用"和"全盘西化"的否定,还是从历史和现实、理论与实际的角度去探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西体中用"都很难使人信服其作用.李泽厚在谈这个问题时,一再强调我们对"西体中用"的理解和解释.理解和解释讲的是一种态度.而"西体中用"能否成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可行性道路,并不取决于我们对它的态度,而要由它自身体系结构是否符合历史、现状、实际来证明."西体中用"和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是否可融汇于一,进一步说"西体中用"能否自圆其说,始终未得到圆满解决.  相似文献   

18.
程颢和程颐创立了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并以"理"去统摄或解释"天""天命""天道"和"性"等范畴。二程认为"理"有四特点:理"实",理"一",理"足",理"自然"。他们还以"理"去观照和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事万物,从而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在此基础上,他们还提出了"明理"或"穷理"的思想,并强调人们身心和行为要合"理","与理为一"。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儒道两家都是通过著书立说来传播自己的思想言论的,但儒道两家对"言说"这一存在方式的理解是迥然不同的.儒家主"言",认为一切可以言说,并且通过言说的内容(说什么)施行教化,完成"自然的人化";道家由"道"出发,认为"言而无言"、"不可言说",但又必须得说,道家的这种"不可言说之说"使道家在"怎么样说"上形成了自己的言说方法--立意,并最终指向了审美.  相似文献   

20.
康德与谢林同处于启蒙时代的思想氛围之中,但他们对上帝问题却形成了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在康德那里,理论理性无法认识上帝,上帝也并非万物的创造者或本原,而只是作为一个道德公设存在于实践理性之中,它的最大目的实际上是为了保证道德主体配享相应的幸福,同时为伦理共同体的建立确保一个标准。在谢林那里,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之间的鸿沟被填平,上帝也不再被保留于信仰领域,而是"重新回到"哲学思考的主题当中;人类可以通过"理智直观"来认识上帝,伴随着对上帝的"理智直观",灵魂的本质得以被思索,德行与幸福也获得统一。康德与谢林上帝观的不同不仅反映了启蒙时代理性主义与人文精神的碰撞,也折射出西方历史中哲学与宗教的内在纠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