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理人欲不相容的观点,我国最早见于《礼记·乐记》。它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佚作乱之事。……”宋代程朱派理学家把天理人欲与伦理联系起来,提出了“存天理、去人欲”的学说。 朱熹从客观唯心主义的理一元论出发谈到人性时说:“人之所以生,理与气合而已。天理固浩浩不穷,然非是气,则虽有是理而无所凑泊,故必二气相感,凝结生聚,然后有所附着。”(《朱于语类》卷四)所谓“理”(“天理”)即天命之性”是至善的。“气”有“清”、“浊”,因而“气质之性”有善有不善。“禀气之清者为圣为贤,如宝珠在清冷水中;禀气之浊者,为愚为不肖,如珠在浊水中。所谓明明德者,是就浊水中揩拭此珠也。(同上)“宝珠”、“明德”即“天理”,“清冷水”即“气之清”者,“浊水”即“气之浊”者。“揩拭此珠”即使为气禀所拘、物欲所蔽的“天理”复其本体之明,这就是“存天理、去人欲”。 朱熹进而论断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相似文献   

2.
<正> 一王夫之把他的一多“调合”“二重化”的方法论运用于其哲学体系的所有领域,而以人性论体现得最为鲜明。王夫之认为,人之生化,是“气以成形”(《尚书引义》卷三),“天之神笃于生而为性。”(《张子正蒙注》)卷二)人作为自然界的生命体与作为社会性的性命,有同有异,同异相即不离,王夫之说:“夫在天则同,而在命则异,故曰‘理一分殊’。……其同者,知觉运动之生,而异以性;其同者,细缊化醇之气,而异以理。乃生成性,而性亦主生,则性不同而生亦异;理别气,而气必有理,则理既殊而气亦不同。”(《读四书大全说》卷十) 王夫之以为,人有先验(“继善”)之性,亦有后天“日新”(“成性”)之性,它们共存于一体之内。他说:“初生之顷,非无所命也。何以知其有所命?无所命,则仁义礼智无其根也。少而壮,壮而老,亦非无所命也。何以知其有所命?不更有所命,则年逝而性亦  相似文献   

3.
墨子通释     
天志上篇心之所之谓之志.天志谓以天之心为心也.此承法仪言之.既以天为仪.即当以天志为志也.子墨子言曰。偁子墨子言曰者.慎重揭举其师说以诏当世也.盖墨子当时但以口说.而弟子记之.此为第一章.今天下之土君子知小而不知大。天至大.国次之.家次之.身又次之.由家国而推之天.即小以知大也.何以知之以其处家者知之。家视国为小.故立论自家起.  相似文献   

4.
季蒙 《晋阳学刊》2004,(4):60-63
天理人欲俱赅于心,而有静动之别,是理为生而静之天性也,欲为感于物之情动也,感而动之性欲也,故《五经正义》以自然之性与感动之情别之也。王阳明援引《大学》强化知行合一,从先秦将理纳入生性之中,到明代完全以理知为一性行,这中间是一个整体过程,即性理知行合一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原群下     
牛能触。虎能攫且噬。虫蛇毒物。能螫蠚以饱人之肤血。人不能也。然卒受制于人者人群而物不群也。夫牛知触。虎知攫且噬。虫蛇毒物。知螫蠚饱人之肤血。而独不知群者。则以触者。攫噬者。螫蠚者。利己而损物也。夫人则不触。不攫噬。不螫蠚。不利己损物矣。而亦有不能群者。则以利已损物之私。有甚于触者。攫噬者螫蠚者也。夫汉之党锢。唐之清流。宋之洛蜀朔三党。明之东林复社。可谓固有不私者矣。而卒不能以群群不群者。则又以君子恃其公。以决小人之私。而以公轧私也。盖小人之群。群  相似文献   

6.
戴震的理欲观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一反程朱理学的理欲对立说,提出了一种新的理欲观——理欲统一观。 戴震认为,理是人们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一种必然之则。他说:“理者,察之而几微必要以别之名也,是故谓之分理;在物之质,曰肌理,曰腠理,曰文理;得其分,  相似文献   

7.
阴符经解义     
中篇故曰食其时百骸里动其机万化安。故曰者旧说如此也时至几萌得几而动时及其时也几相其几也人服太和真炁理五运透百骸内应神几外司造化内外通会至大王纯之道所谓中理五炁混合百神无中生有万化斋生候生而动成之几也得成而定安之几也生则自成成则自安寿同天地也。孔子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相似文献   

8.
三达德指知、仁、勇,五达道指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也称五伦。《中唐》说:“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中庸》又说:“子曰:好字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相似文献   

9.
《荀子》“制天命”新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苟子·天论》:“大天而思之,软与物言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聘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软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2凡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多年来,不少人认为:这段议论表现的是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思想。甚至有人认为“仅仅强调征服自然,而不注意顺应自然,不注意与自然相协调,是片面的观点”。①其主要根据是将“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理解为:与其推崇天而思暮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来富养而控制(或驯服、制服…  相似文献   

10.
意义与实在     
杨国荣 《社会科学》2008,1(4):125-132
以世界的敞开与变革为前提,对象的自在性逐渐被扬弃,本然之在开始获得现实性的品格;与之相联系的是从"天之天"(本然之在)到"人之天"(人化之在)的转换,后者以价值意义的生成为其深沉的内涵.通过赋予"天之天"以现实的品格与价值的形态,本然世界体同时展现为意义世界.在知、行活动的历史展开中,这一过程既表现为以心、物、理的彼此互动为内涵,又以"自在"之维与"为我"之维的统一为指向.  相似文献   

11.
蛰楼随笔     
任光椿 《船山学刊》2001,(3):124-126
朱熹论性于理欠通朱熹《中庸章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解》云:“命,犹令也。性,即理也。”于理似欠通。余以为:“命”,乃赋予之意也。盖人之性,乃天赋予之本性也。天即自然,即自然所赋予人之本性也。性与理是两个概念,不可以混一。天赋之人性有正负两面,正为善,为人性;负为恶,为兽性。苟性即理,则是忽视人性中之负面,即恶与兽性之存在也,又安用率与教耶?率,统率也,率引也,人之性必须以道统率之,引导之,去恶扬善,去兽性而扬人性,是即道也。授人以道,使知如何去恶扬善,去兽性而扬人性,是为教也…  相似文献   

12.
郑氏对于神祗的看法,在《板桥集》里可以看到鳞鳞爪爪,而在乾隆十七年他撰写的《城隍庙碑记》里,则比较集中而明确的说明了他对于人和神的看法。这篇碑文写得非常诙谐、生动,风趣盎然,摘录几段,以见一般: “一角四足而毛者为麟;两翼两足而文采者为凤;无足而以(?)龉行者为蛇;上下震电,风霆云雷,有足而无所可用者为龙。各一其名,各一其物,不相袭也。故仰而视之苍然者,天也;俯  相似文献   

13.
《庄子·德充符》中有一段话:“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却,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之谓才全.”这段话集中体现了庄子对“才全”之人亦即得“道”之人对“知”、“物”关系的看法,是理解、研究庄子哲学与美学的重要文字.  相似文献   

14.
书曰。惟皇降衷于民。若有■性、性者道之源也。其性一。其道岂有异同哉。特患人不能尽其性耳。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释迦牟尼以大慈悲大愿力为道言仁也。其无上正觉。彻悟色空。知天也。耶稣主教世。亦慈悲也。大开性灵。与上帝一贯。亦知天也。穆罕默得以乐施善贷为义。亦博爱也。其排斥异教。则为我之义也。大抵宗教所主持。必假仁义为途径。孟子曰。仁人、之安宅也。义人、正路也。未有旷安宅舍正路。而能引动人者。而其经典所传讬始。往往有种种灵异奇怪之事。使人惊疑而不敢信者。推原其故。亦由儒者之误解古书。不能徵信。而使索隐行怪  相似文献   

15.
墨子通释     
天志中子墨子言曰今天下士君子之欲为仁义者则不可不察义之所从出。提出义字作一问题既曰不可以不察义之所从出然则义何从出。第一问正问子墨子曰义不从愚且贱者出。必从贵且智者出。答得奇崛智愚贵贱皆人也即之入而为此皆天之所生也以尚为主义答案可怪何以知义之不从愚且贱者出而必自贵且智者出也。第二问不容不问问得冷峭曰义者善政也。平平正正答出却轻轻将义字收入政治范围何以知义之为善政也。第三问亦是当然之问曰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是以知义之为善政也。答得稳洽使问者更无疑义  相似文献   

16.
方以智哲学的最高范畴究竟是什么?学术界至今仍然见仁见智。在《东西均》中方以智自己说:“所以为心者,即所以为理、所以为气、所以太极、所以自然者也”,“所以为气,所以为理,所以为心,一也”。又说:“生生者,气之几也,有所以然者主之”,“所以然即阴阳动静之不得不然”。从这些话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出:心、理、气、太极、自然等在方以智的哲学体系中还不是最高的存在,在它们的背后还有一个“所以然者”。窃以为这“所以然者”即是方以智哲学体系中的最高范畴。  相似文献   

17.
<正> 王船山之宗教思想与其理气论关系密切。船山从理气论宗教,创见甚多,兹分数点论之。一、天人不合船山所谓天,包括理与气。“气者,理之依也。气盛则理达。天积其健盛之气,故秩叙条理,精密变化而日新。”  相似文献   

18.
(一)庄子在《齐物论》中以风吹万窍、万窍自然发声为喻提出了"天籁"说。正是这一辟喻,启发后人将脱口而出的自然妙文称为"天籁"。贺贻孙在《陶郡陈三先生诗选序》中说风之感物,莫如天籁。天籁之发,非风非窍,无意而感,自然而乌可已者,天也。诗人之天亦步如是已矣。今夫天之与我,岂有二哉?莫造为天,谁别为我?凡我诗人之聪明,皆天之似鼻似口者也;见我诗人之讽刺,皆天之叱吸叫嚎者也;见我诗人之心思肺肠、啼笑歌,皆天之唱喁唱于刁刁调调者也:任天而发,吹万不同,听其自取,而真诗存焉。①陆机和刘勰的文学理论指出,普通的创…  相似文献   

19.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这是王维回答张少府问穷通理的一首五律,前面六句将自己的生活和心情告诉了朋友,回答问穷通理的只有最后“渔歌入浦深”五字。历来的评注者都说是以不答答之,赞赏者说是语有禅悟,物我皆忘,讲得玄之又玄,贬弹者则说是半隐半仕的消极思想,却也只能在“万事不关心”一句上做文  相似文献   

20.
二、理气不离不杂 与道器相关联的是理气范畴.船山从《周易》道器论的融突而和合的精神来探讨理气问题,并对此作了总结性的发挥,达到了宋明理学中气学派的高峰. (一)实理条理 “理”是船山关注的范畴.他认为,理的基本涵义是:“凡言理者有二:一则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一则健顺五常、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至理,二者皆全乎天之事”.(《船山全书》第6册,第716页).其实,除全乎天之事外,亦涉及人之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