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谢升峰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6):92-96
人力资本投资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在于:影响经济增长速度,进而影响地区差距;影响地区竞争优势,进而影响地区分工格局;影响落后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及经济增长方式,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从人力资本投入总量及条件等方面看,东中西部人力资本投资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它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注重全局,制订人力资本投资规划;在强化区域投资中向人力资本投资倾斜;整合落后地区教育资源,加大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开放教育市场,引进外部资金,增强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积累能力;增加农村公共卫生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的公共卫生投入,全面提升落后地区人力资本质量,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葛少芸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4):27-32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5年来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西部民族地区仍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为促其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实施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据此,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就需运用定量手段,实施“度”的有效监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夯实基础,对西部生态建设实施有效的后续政策。 相似文献
3.
王永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0(6)
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四川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分布比较广泛,其主体功能是提供生态功能区,尤其是民族地区.所以,四川生态脆弱地区在建设生态功能区的过程中,应建立良好的发展机制来协调发展和保护的矛盾,包括促进发展的财政支持体制和生态补偿机制、适度发展资源优势产业和生态产业、适度进行生态移民以及相关评价指标和绩效考核体系的健全. 相似文献
4.
根据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原则,按照主体功能区划分,对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进行合理布局,打造昌九先进制造业产业带、浙赣铁路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沿江临港生态产业带、环鄱阳湖生态农业产业带、环鄱阳湖生态旅游产业带,促进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生态化,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社会效益不断提高,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生态文明示范区、新型产业集聚区、城乡协调先行区和江西崛起带动区. 相似文献
5.
李媛媛玛努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40-44
发展与增长是人类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命题。将包容性发展因素纳入到贫困问题研究体系当中,这不仅是一种有益尝试,也是未来彻底消除贫困现象的重点研究领域。内蒙古生态脆弱地区扶贫移民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资金投入不足且缺口加剧、管理渠道不畅引发一系列决策与监督问题、政策缺陷导致移民权利无法充分实现。这些问题如不尽快解决,势必会影响我区生态脆弱地区扶贫开发进程,进而影响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6.
论高等教育后发地区的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基于江苏省泰州市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英花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8,24(5):44-47
高等教育后发地区因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对落后而使区域经济发展受到制约。要促进这些地区的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在观念上高度重视两者协调发展问题;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合理规划,优化高等教育结构;进行有效管理,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7.
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点,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安徽省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人力资源培育滞后、资源环境市场配置机制欠缺、生态文明体系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使得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但是,安徽省在生产力要素、产业转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国家政策扶持等方面具有后发优势,应抓住机遇,践行新的发展理念,以创新发展引领美好安徽建设为发展思路,以构建安徽生态经济战略体系为发展路径,以健全法规制度和政策支撑为发展保障,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增加生态资本如何影响长期经济增长,是一重要的理论问题。基于生态资本外部性视角,运用省际面板数据,对生态资本影响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生态资本促进中国长期经济增长的主要潜在渠道有两个,一是生态资本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二是生态资本能够促进技术进步。丰富的生态资本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本积累,生态资本的长期经济增长效应主要通过生态资本的这一外部性特征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9.
沈茂英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119-122
[摘要]农户增收是改善民生的关键问题。集全国的生态脆弱区、重要生态功能区以及特殊连片贫困区于一体的西南生态脆弱民族地区,面临着极为紧迫的农户增收重任。本文从农户社会资本视角,分析农户社会资本与农户经济行为的关系,解释研究区农户社会资本的基本特征及其经济影响,提出拓宽农户社会资本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79-189
根据生态脆弱的经济贫困地区特点,从林农视角运用DEA-Tobit模型研究经济林生态经济效率及其影响因素。首先,运用DEA模型对赣南原中央苏区林农经营经济林的生态经济效率进行测算,并分析效率特性。研究表明,赣南原中央苏区经济林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协调程度较低;经济林生态学方面的技术人才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经济林生态规模不够,未实现生态规模经济效应。然后,以测算出的生态经济效率值作为被解释变量的数据,运用Tobit模型找出影响生态经济效率的关键因素,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按影响程度从大到小的顺序,经济林生态经济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经济林单产(正向)、林地细碎度(负向)、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向)、政策知晓度(正向)、经营集约度(正向)。而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家庭劳动力、家庭总收入、专业合作度、经济林产品畅销度对生态经济效率没有显著影响。最后,根据以上研究成果,分别从技术、经营、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改进经济林生态经济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李纯斌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88-91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价值的新拓展,是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视域上生态思维路径的开启,是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另一种诠释方式,并提供了立足现实的理论特质的指向性。 相似文献
12.
魏伟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1):76-79
由于澳门政府长期对社会发展的忽视、澳门自身地理资源的限制以及澳门经济发展的局限性,澳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协调,需要从政治、经济、教育、生态、指标体系等若干方面有针对性地解决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澳门经济社会才会走向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经济社会两方面设计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对山东农村经济与社会内部诸要素发展的状况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进行评价 ,从中揭示山东省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协调因素 ,进而提出推进山东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生态经济与生态经济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彦泉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13-16
生态与经济正在形成一种紧密联动的新型发展关系。要解决传统模式下生态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缓解生态危机 ,关键在于建立能实现经济与生态共同繁荣的发展模式 ,使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融合为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 ,达到生态与经济、人与自然在更高发展水平上的和谐统一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应该用生态经济农业的观念指导现代农业 ,把农业经济行为同生态环境看作一个相互制约的系统。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减少和避免违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行为。 相似文献
15.
孙凤娟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17-19,36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生态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对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也很重大.本文通过对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发展情况的阐述,分析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所面临的难题,提出了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以生态经济学和生态农业相关理论为指导,探讨发展闽北山区生态经济农业的必要性,并针对山区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南平市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及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生态环境的客观情况与政府发展经济的内在需求促使政府履行生态责任.生态作为经济与社会发展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后发优势越来越突显.地方政府需要更加重视生态,把生态这种后发优势、比较优势发挥好、运用好.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生态文明观内涵,从教育变革、高校德育教育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分析了高校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必要性,揭示了高校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必然联系,指出了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高校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9.
姜周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4):89-91
根据大连普兰店市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从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乡统筹建设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实施这一战略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论人的全面发展与先进文化发展的和谐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全面发展水平是衡量文化先进性的重要尺度,发展先进文化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诉求,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和谐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既要从理论上探讨人的全面发展与先进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还要在实践中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先进文化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