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优死”     
关于“优生”人们已经说得很多了,虽然现在距离 全社会普遍实现优生的理想还很远。然而,关于“优死”,人们谈得还很少。 人皆有死,然又忌言死。鲁迅在《立论》一文中说,某人生了个男孩,合家高兴极了。满月时抱来给客人们看,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家人很高兴,感谢了他们;另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结果得到了一顿痛打。鲁迅说,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说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却遭痛打。 生与死,是一对矛盾。有生必有死,有死方有生。哲学中有人生哲学,却没有“人死”哲学。政治…  相似文献   

2.
“上帝死了”——一个信徒的宣言杜丽燕尼采在《快乐的科学》第126节题为“疯子”中宣告:“Godisdead”(上帝死了)。在《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中再次重申这一命题。这使宗教气氛十分浓厚的西方世界感到极为震惊。舆论惊呼,“这是无以复加的疯狂”。而德国以...  相似文献   

3.
徐铂尧 《生存》2020,(12):0227-0227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臧克家纪念鲁迅先生写下的。鲁迅作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中国文学的奠基人,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有很多人给予鲁迅先生很高的评价,那么下面我想说一说我眼中的鲁迅先生。  相似文献   

4.
话语遗产     
所有人几乎都有一个梦在他死后,这个世界能记得住他。这成为人的核心动力,我即使是有这种想法,也理解不了。有神论的话,人死了,到了一个更纯粹的地方,只有至善至美,琐碎丑陋的尘世根本不值得记忆,无神论的话,人死了,就分解掉了,或者被烧掉了,别人记不记得,又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5.
王国维遗书中的“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一段话,一向作为王国维“殉清”的有力根据。本文更进一步考证出,王氏这段话其实是引用了《资治通鉴》记载的一则典故。他是活用了典故中正直忠义大臣陈休、卜崇临死前的悲壮言论:“年逾五十,唯欠一死”,“死于忠义,乃为得所”。这就为王国维死于“忠义”的“殉清”说,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佐证。  相似文献   

6.
王波 《东西南北》2011,(1):70-71
法医学教授科勒什克突然死了,这让他的同事和好友伊格纳兹·塞麦尔维斯一时难以接受。他随即结束度假,回到维也纳总医院第一产科门诊部。  相似文献   

7.
评刊表     
刘卫 《东西南北》2010,(6):69-69
春节前,我风尘仆仆赶到上海,准备与一家工厂洽谈一笔生意,结果大失所望。虽然产品质量尚可,但工厂把价咬得很死,这与我的期望值相距甚远。第二天,我去长途车站买票准备打道回府。  相似文献   

8.
先秦重民思想的形成及对当今的启示郭满先秦重民思想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要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周武王兴兵伐纣,商界奴隶倒戈,无视民众的纣王自焚而死,这一巨变使周公亲身感受到了人民的力量。因此,周公等人在对待民众方面采取了“视民如子”的基本原则,形...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思想家G.德勒兹于奇智作者按20世纪法国哲学星空,绚丽多彩。德勒兹(GillesDeleuze)是一颗闪耀照人的星,勋绩卓著。如今,这颗星已不再沿着他固有的轨道运转。德勒兹死了!噩耗传来,我感到震惊和沉重。近在去年底,我收到他最后一封信。没想到...  相似文献   

10.
《东西南北》2014,(12):46-47
1985-1990年,登钓市大金店镇金西村的陈怀军欠下30多人(单位)外债18万元。这一生,他的愿望、梦想就是还债、报恩。“这是我还清的最后一笔欠账,就是死也心安了!”4月11日,省吃俭用的陈怀军终于还清了全部欠款。陈怀军行程5000公里,跨越50年的还债、报恩梦,感动了嵩岳。他的人生,是一个河南农民的诚信人生。  相似文献   

11.
一、什么是作品的灵魂?近些年,探讨什么是文学经典作品,怎样才能成为经典不朽之作的文章和研究多了起来,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当人们从多方面去探究和总结究竟有些什么重要因素与元件构成,在决定文学作品的价值大小与生死寿限时,千万不要忘记说来说去,一个作品究竟是生是死,是生气勃勃前程远大,还是萎靡不振恹恹欲绝,归根结底还得取决于这个作品有无灵魂,自身是否强健,像人一样,有灵魂人才能活,无灵魂人必然就死,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诗人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死了。”他说的是人之精神灵魂活着,人就虽死犹生;人若…  相似文献   

12.
自杀,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以结束生命的极端手段,表示对自我生存价值的否定。由于其前因后果的悲剧性,常常又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世人的同情。同时在现实生活中,有些自杀者的行为动机令人费解或令人震惊,超出了平常思维给予解释的可能。如果不仅仅以“同值”剖析,我们还可能发现这类死亡,隐含着“死是一种解脱”、“死比活好”以及“我死,他人活着”等更为深刻的内涵。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的古训,今人已经在实践及理论上给予了不容乐观的修正。林某,女性,对岁,高中文化,仪态端庄,为人谦和,独身。当过…  相似文献   

13.
生和死是人类面临的两个重要课题。在中国古代,人们对此已有认识,荀子的“敬始慎终”说,《吕氏春秋》的《贵生篇》即是有关“生”方面的阐述。而对于“死”,古人更为重视,在《诗经·国风》中就有“凡民之丧,匍匐救之”的朴素思想。及至西周时期,统治者专门制定了一套丧葬礼仪来处理人生最后一站──“死”。到汉代,围绕处理“死”的问题,除丧葬制度的发展更趋隆重外,厚葬风俗亦随之盛行起来,与此有关的丧赠也发展起来。本文拟从赙赠、葬具和葬地、厚葬与丧赠三个方面探讨汉代的丧赠。一、赙赠赙赠包括两方面内容:(-)官赙;(…  相似文献   

14.
对此问题的一个流行的回答是:死剥夺了死者生命的美好,如果他活着,他会进一步享受这种美好。我认为,这一回答有部分道理。然而,内格尔则忽视了这一回答。他坚信,我们能够被我们并没有经验过的东西(例如,我们死后人们所散布的关于我们的卑鄙谣言)所伤害。可惜大多数人不为之所动,他们仍然相信,死之所以不好是因为它剥夺了我们生命的美好。  相似文献   

15.
上海公墓业发展的新目标——人文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生态:上海公墓业发展目标 公墓的人文生态建设首先要进行公墓功能的重新定位.按传统的观点,公墓是安葬遗体或遗骨的地方."死有所葬"是基本人权之一.建设公墓以确保公众死后有安葬的地方,这对确保"死有所葬"的人权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个层面上,中国已经完成了这一任务.  相似文献   

16.
李雪清 《东西南北》2011,(11):26-27
萨科齐插手利比亚。背后是贝尔纳·亨利-莱维的活跃。作为哲学家、记者、公共知识分子的莱维在法国有着电影明星般的地位。“上帝死了,但我的发型依然完美”,这是人们对他爱恨交织的理由。  相似文献   

17.
推理断案     
《东西南北》2009,(6):79-79
13朵玫瑰 威恩·海克特租用的房间只有一扇窗和一扇门,而且都在里面锁上了。警察们小心翼翼地弄开门,进入房间,只见海克特倒在床上,中弹死了。  相似文献   

18.
杨乐  方雨 《浙江学刊》2023,(1):233-240
在21世纪初西方左翼学者转向政治哲学研究的浪潮中,朱迪斯·巴特勒以其拉康主义的方法开拓了重新理解主体及其现代症候的路径。在这其中,巴特勒对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的解读隐含着一条从性别批判转向政治伦理批判的核心线索。安提戈涅之死所凸显的政治伦理矛盾在哲学史中虽久经探讨却也并未突破概念与现实的鸿沟。巴特勒以安提戈涅之死为切入点,与黑格尔、拉康等人进行创造性对话,通过伦理解读、精神分析、欲望主体,对安提戈涅赋以全新阐释。突破传统意义上黑格尔式二元对立的研究视角,立足政治伦理框架反思巴特勒将安提戈涅带入当今政治语境下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琴台 《东西南北》2010,(12):18-19
生与死的距离 从出事到现在,整整10天了。这10天,对于我来说,是1O年,更是,10个世纪。我最亲爱的儿子,小豪,那个我曾以为会疼爱他一生一世的宝贝,去了另一个世界。864个小时,是他和我的距离,也是生和死的距离。  相似文献   

20.
唐君毅认为,人不但不应该逃避死亡问题,更应将死置于目前,将死置于人生之中,人随着自然生命的消耗,成就其精神生活,因此死并不是人生的消灭,只是人生的暂终。他承认死后鬼神是有的,并从感通的立场谈鬼神之情,认为只要生者以超越个人的诚敬之心与深情厚意,与死者精神直求相接,就可以打通生死之道,以通幽明之际,这是一条由生之世界通到死之世界、由现实世界通到超现实世界,由生的光明通到死之黑暗的大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