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师帆 《探求》2005,(3):74-78
“广东音乐”即粤乐,是指在广府民系区域生成、发展和丰富的民间器乐乐种。它是在岭南文化的背景中诞生的。广东音乐具有强烈的与时俱进精神。广东音乐的艺术特色,可以用“音色清脆明亮,曲调流畅优美,节奏活泼明快”等来概括。当前,广东省政府部门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心与措施,为广东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时机。为此,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促进广东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加快广东建设文化大省的步伐。  相似文献   

2.
张计 《学术交流》2007,(9):170-172
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是最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的文人音乐文化,它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审美思想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它是以儒家"乐教"与道家"道学"为首出的音乐教育思想,讲究"中正平和"的大雅之音,强调"温柔敦厚"的高雅之风,主要培养人的文化底蕴和气质,重视人品教育,提高"大音希声"与"物我两忘"的音乐审美情趣。在现代音乐教育中,由于中国音乐文化主体的错位,使我们不得不对古琴音乐文化的继承而担忧。古琴音乐文化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华,是最值得传承的文化思想。古琴音乐文化的传承,能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文化品位,能修炼学生的品格情操,能促进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使传统音乐更具有生命力。因此,重视古琴音乐文化的传承,是我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探求》2019,(6)
创建于晚清时期的岭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高等学校,它从小学、中学、华侨学校到大学的一体化办学过程中,注重融汇中西文化的教育和交流。冼星海在岭南大学学习期间,接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洋音乐文化的熏陶,岭南大学浓郁的音乐氛围、独树一帜的音乐、各种以音乐为主题的学生社团活动,不仅为冼星海打下了音乐素养基础,为他开启了音乐之门,也激励了他赴法国进修音乐之心,萌发了在音乐上走向世界,成为世界级音乐家的理想。  相似文献   

4.
宋润婕 《社科纵横》2006,21(12):106-107
15至16世纪,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欧洲发生了一场涉及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刻的变革———“文艺复兴”运动,音乐也随之进入了“复兴”时期。此时的音乐理论及实践得到极大的发展,欧洲音乐呈现出更为丰富多彩的局面,形成了几个较有影响力的乐派:佛兰德乐派、威尼斯乐派、罗马乐派,它们对当时及后世的作曲家及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行健 《社科纵横》2006,(11):106-107
“宫调声情说”是对宫调的调性风格的描述,它的产生是宫调乐理旨义发展变化的一个结果。《唱论》《中原音韵》创始和发展了这种观念,并将其应用到戏曲的创作中。“宫调声情说”适应了戏曲音乐发展的要求,在中国音乐史、戏曲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潘晓彦 《求是学刊》2005,32(4):99-102
文章以“天人合一”的深层文化精神为依据,从音乐对文学的“显性”“影响关系”和“隐性”“借比关系”两大方面,观照诗歌、散文、小说、戏曲文体的音乐神韵,并尝试对一些文学现象进行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7.
关于文化力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国柱 《学术交流》2004,(12):138-141
“文化力”是相对于“经济力”、“政治力”、“军事力”而提出的概念。其实质是实现国家意志的民族精神、民众素质等精神因素的总和。文化力体现了文化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印证本质。文化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它已被当代国际社会所普遍认同。文化力可从多个角度来揭示,但主要的还是“精神力”和“知识力”两个维度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胜力,锻造文化力是建设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8.
启蒙运动与格鲁克的歌剧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梅 《唐都学刊》2004,20(2):104-106
从法国兴起而后遍及欧洲的、发生在 18世纪下半叶的“启蒙运动”是以人道主义为核心 ,“自由”、“平等”、“理性”等为口号 ,影响了人们的思想 ,促进了音乐文化的发展。格鲁克受到了这一新思想的影响 ,同时将这一思想带入其作品之中 ,他的戏剧改革成为歌剧史上辉煌乐章的前奏曲  相似文献   

9.
王晓如 《唐都学刊》2010,26(1):59-63
音乐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其与政治、道德、教化等融为一体,所以受到历朝历代的重视。作为世界文明古城,西安不仅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一个有着悠久音乐文明的城市,它不仅保存有丰富的文字资料,而且还存有丰富多样的地下考古实物,这些实物多角度地展示了西安音乐发展的活的历史。深入研究西安音乐文物,了解古代音乐文化生活,对今天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以及西安音乐史的研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哲学对文化的态度是哲学思想史贯穿始终的题目,也是当代哲学思想问题的中心。哲学是通过它对文化的态度而自我确立的:和文化自我区分与自我同一,对文化进行批评或辩护。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代,这种或那种哲学流派对文化的态度各不相同,但是这种态度既是哲学的也是整个文化的基本特征。在最近的一些著作中文化被看成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和“课题”,但是哲学本身就是文化体系中具有自己特殊功能的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哲学中既包含了直接产生该哲学的相应文化发展的总成果,也包含先干它的各种文化发展的总成果以及未来文化的萌芽。因此,文化固然是哲学研究的课题,但哲学本身也是文化的“课题”,是文化存在、文化自我变化的“课题”,是各种历史类型的文化交替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其国力之强大、经济文化之繁荣昌盛都堪称封建社会的高峰。与当时全国形势相适应,河西文化更是异彩纷呈,甚至可以说在唐代文化中独领风骚。唐代河西文化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内容宏富,独具特色,对唐代文化大局和我国文化史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唐代河西文化十分丰富。音乐成就极大,中西音乐特征的结合很明显,所谓“中国旧乐而杂以羌胡之声”;伴随着河西音乐作品的出现,河西又是引起外来乐器及外来演奏形式的地区;河西的音乐成就,影响及于文学,长短句的词牌乐谱大量孕育于开、天之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中,就产生了歌曲和舞蹈,到殷周奴隶主统治的时代,音乐文化已经相当发达.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音乐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中国民族音乐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幻想和追求.  相似文献   

13.
一、文明:认识状况世界社会思想发展的逻辑曾这样认为:“文明”概念在社会哲学知识中处于不重要地位,它是“文化”概念的同义词或文化的派生概念。上述认识态势在科学史上是有根据的。诚然,“文明”和“文化”是两个相关的概念,在十八世纪中叶已经成为科学哲学的日常用语。当时就曾试图对它们初次进行区分并给它们下定义。可是,一开始文化就比较“走运”,它很快成了哲学特别感兴趣的对象。哲学把文化同人的精神自由和人的价值领域  相似文献   

14.
从17世纪后期开始,文化的观念经历了逐步的转变。一方面,最初这个概念主要指的是统治阶级的社会精英们“精致的”生活方式(其中包括欣赏和创作音乐、阅读文学作品、委托制作美术作品等活动);另一方面,流行文化通常指的是乡村和城市的劳动者们集体表演的实践活动。他们不仅被排除在精致文化之外,而且被认为是完全不相符合的,可能会产生危险的社会愿景。伴随着从封建社会向资产阶级社会的重大社会转型,精致文化的观念被包括艺术和科学在内的“高雅文化”所取代:即那些宣称体现人类普遍意义的作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高雅文化”与流行文化的残余共存。正是由于技术的巨大进步,“高雅文化”真正的对立面“大众文化”才在20世纪之交出现,它声称具有经验的普遍性:对每个人来说都能理解并真正产生兴趣。在经济方面,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但也有人认为,它们之间不可能存在文化竞争。因为它们针对的是不同的但却可能共存的接受态度。本文的目的就是对这种差别进行描述并对这一明确概念图式却似乎特殊的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探求》2020,(4)
雷州方言流行歌曲是一种以原汁原味的雷州话为歌曲语言的地方音乐文化,它融和了大量的传统雷州民间音乐元素:原样借用传统雷州歌唱词、曲韵;借鉴雷州歌谣的念白、雷州歌的唱法和演唱形式;融入雷剧的表演;融合雷州音乐乐器伴奏等。这些元素的运用使雷州方言流行歌曲逐步上升至一个文化传承的领域;它们在相互融合中,彼此可实现自身的艺术魅力、艺术价值,进一步创造出全新的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16.
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是实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在优美的旋律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其中的诗情画意,而且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然而,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的本性。长期以来,音乐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把音乐教育禁锢在固定的区域内,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热爱音乐的情感受到极大的抑制。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如何激发学生的音乐灵性,以满足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表现”的需要?如何让音乐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呢?  相似文献   

17.
杨玉荣  王维 《社科纵横》2009,24(10):134-137
尸祭礼俗是先秦社会的一道独特风景,但它却在后代消亡了。它亡于何时?历史上“战国说”、“秦汉说”众说纷纭。笔者考证认为它应亡于战国末期至秦初。这种礼俗的亡伙不是孤立的文化现象,它有着深层的社会根源和丰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8.
论“啸”——绝响的中国雅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啸”———绝响的中国雅乐范子烨中华民族是富于艺术情调的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流行了近三千年之久的口哨音乐———“啸”,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啸”是早已绝响于华夏历史长空的一种雅乐。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文化特质的揭示,重新唤起国人的注意。一、“啸”的艺术...  相似文献   

19.
一、“文化”和“宗教”的词义 “文化”一词,西方各国来源于古老的拉丁文“cultura”,其义为耕作、培养、教育和发展等。《周礼》说:“观乎人文以化天下”①,这最早提出了“文化”概念。它主要指文话和教化。文话是指政治统治,教化是指培养培植,这与西方的“文化”概念含义类似。文化的词义是十分混乱的,目前中外学者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70多种说法。在笔者看来:“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有价值意义的和凝聚而成的符号范畴体系,包括“史”与“论”系统;“时间”和“空间”系统;“物质”和“精神”系统;“物理”和“心理”系统;“客体”和“主…  相似文献   

20.
曾军 《求是学刊》2007,34(3):104-106
一谁在生产都市文化?当我们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包含着对“都市文化”和“文化生产”两个问题的前提预设。就“都市文化”来说,它包含着狭义的“都市性的文化”和广义的“都市中的文化”。就“文化生产”来说,它同样也包含着狭义的“将文化作为一种商品来生产”和广义的“将生产作为文化创造的隐喻性表达”。进而,在“谁”这个问题上,同样也包括着狭义的作为“创造者”的个人和广义的用以意指一个创造者群体的机构(institution)。这种前提性的区分在我们进入都市文化生产主体的讨论时非常重要,它包含着都市文化生产中某些根本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