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是我们很多人对于人生的美好向往."幽谷守望·社区老人善终安宁服务"是上海春晖社工师事务所独立执行的一个专门为临终老人及其家人、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等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公益项目. 缘起,老龄化社会中的生命关怀 上海春晖社工师事务所成立于2009年,从事生命关怀服务,机构办公场所位于临汾路街道,非常荣幸的是,临汾路街道下属的社区医院自1995年就开设有安宁病房,专门开展临终关怀服务,共有5间专属病房、21个床位,主要收治晚期癌症病人.病人的流动性较大,从入院到死亡的平均周期为3个月,病人存活的时间短则几天,长则一年以上,各人病情恶化的情况不同,因而其存活时间的长短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2.
母亲睡着的时候,是那年农历三月十二的凌晨四点,在医院里的病床上。病房里很静,病房外也很静,似乎所有的东西都有了灵性,都读懂了我的母亲,都生怕惊醒了我的母亲。我呆呆地坐在一个方凳上,俯首在母亲的床前,手被母亲的一只手握着。我忽然感到,我被母亲握着的手,慢慢地承接着母亲睡着后的体肤温度和心脏跳动,超负荷的重压让我的臂膀不禁微微地颤抖。  相似文献   

3.
1996年1月,上海市闸北区临汾地段医院(上海市闸北区红十字老年护理医院)正式建立安宁病房,成为全国第一个开展安宁护理实践者。2001年4月,该院又将分散于病区的6间安宁病房9张安宁专用病床,独立成立安宁病区,并将社区肿瘤防治正式列入安宁病区工作,积极探索家庭病床——老年护理病床——安宁病床“三床联动”的社区安宁护理工作模式。安宁病房于1996年1月开始收治病人,迄今已有数百名临终病人在这里安宁、舒适、温馨而有尊严地抵达人生的终点,实现了生死两相安。本刊记者最近探访了这家医院的安宁护理病区。  相似文献   

4.
22年前,台湾第一家安宁病房——马偕纪念医院安宁病房设立。在多位有心、有力人士的倡导和推动下,2000年,台湾通过了健保给付与安宁缓和医疗条例,善终权白此获得立法保护与医疗给付。安宁运动20年来,台湾的安宁病房已近43家,安宁疗护团队人员以医师、护理人员、社工为核心。据统计,1999年从事安宁照顾的社会工作者约有13人;至2002年,主职或兼职的安宁疗护社会工作者已超过28人。2009年台湾卫生署“癌症医疗质量提升计划”提出癌症咨询单一化服务,支付1名社工人力费用,至今约有26家医疗院所参与,约有10多名社工背景人员担任此工作。据  相似文献   

5.
母亲说,当护士刚把我们俩抱到她面前的时候,我第一个睁开了眼睛,顺手在他脸上轻轻挠了一把,还在襁褓里的他顿时疼得哇哇大哭.从那时开始,我们之间的争斗就没有停止过. 他比我早出生8分钟,我得叫他哥哥.不过,他天生体质就弱,发育得慢,和我在一起时总是受我欺负.小时候,我没少从他手里抢糖果吃.大家都说他的性格像爸爸,我像妈妈. 家里自从有了我们俩,就再没有一刻安宁的时候.从学会说话开始,我们不是在一起吵嘴,就是撸起袖子打架.  相似文献   

6.
最后的故事     
我经常在夜晚去医院看望母亲,母亲住院快一个月了,我只去看了有限的几次。母亲所住的病房有六位病人,都是高血压引起的病症,算来母亲的发病这已是第四次了。那些病人死去活来,我在她们呻吟里看望母亲,母亲却是一脸安详。摸着母亲的手,那热流一下子涌到心里;依偎在母亲胸前,幸福如泉水浸入心田。母亲让女儿感觉到了安稳、如意和放松。在母亲的目光里,世界好像都是温暖的。  相似文献   

7.
50G的重量     
我是一名社工,一个参与到临终关怀服务中的社工.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问题,"数据有重量吗",当时我很是不屑地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但是现在低头看着电脑上显示的文件夹,心里觉得沉甸甸的,历时一年多,累计近百次的大小活动,不知不觉间,项目影像文件夹已经超过50G.看着里面一张张照片、一段段视频,多的不是悲伤、不是眼泪,是笑容,是满满的快乐. 最早开始从事临终关怀服务的时候,我的心里也非常忐忑,毕竟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个领域,很怀疑自己能不能适应,能不能做好.但是随着项目的推进,我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在提供专业服务的同时,我用手上的相机记录下了很多服务中的点点滴滴.镜头总能忠实、精准地还原一切,无论是临终患者、社工、医务人员还是志愿者,病房里发生的故事通过一张张照片呈现在我的眼前.  相似文献   

8.
我是从几年前开始改用趴睡姿势的,而且是由仰睡改为趴睡。这个改变,缘于医院加护病房里发生的一件事。我记得当时是1980年代末期,加护病房里有一位呼吸衰竭的重病号,他血液里的含氧浓度非常低,需要靠插管来维持呼吸。  相似文献   

9.
那时候,我并不知道,她们是婆媳. 老婆婆突然生病住院了,是高血压导致的中风.医生给她吃了药,怕她睡了不醒,便提醒家属,你们要经常喊一喊她,让她醒过来.家属可真多,挤满了病房,让我都有些窒息.到了晚上,大家都说自己留下来守着,其中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打断了他们.她说,你们都有事,回去吧.妈这里,有我在就行了.  相似文献   

10.
来到舒缓疗护病房差不多有5年了,刚开始我也压抑过,也无法接受所面对的一切.尽管一直在医院工作,可死亡离我并不是很近,而来到这里后,死亡却几乎天天发生在我眼前'我想过逃离,想过离开'但是有一位病人深深触动了我.我一直称呼她苏阿姨,她是肺癌晚期,每次我问候她"今天感觉怎样",她尽管病得很重,有时气也喘不上来,却总是微笑着答应"蛮好、蛮好",眼里包含着对我的感激.她在弥留之际已经说不出话来了,但每当我进屋时'却总是艰难地翘起大拇指,做个"好"的手势. 那一刻,我真正明白了舒缓疗护的意义.原来这里和其他地方没有什么区别,仅仅是时间在这个病房里显得更珍贵.  相似文献   

11.
一千张糖纸     
小学一年级的暑假里,我去北京外婆家做客。正是“七岁八岁讨人嫌”的年龄,外婆的四合院里到处都有我的笑闹声。加之隔壁院子一个名叫世香的女孩子跑来和我做朋友,我们两人的种种游戏更使外婆家不得安宁了。  相似文献   

12.
为我唱支歌     
病房里的音乐会,稚嫩的、走调的歌声,却给孩子们带来了信心和勇气.对于现在已失去听力的伊丽莎来说,七个孩子的歌声,是这个世界给她的最后的,也是最美的声音. 在伦敦儿童医院的一个病房里,除了我儿子艾德里安,另外还有7个孩子:卡罗尔、伊丽莎白、约瑟夫、赫米亚、米里亚姆、萨利和弗雷迪亚.他们中最小的是我儿子,只有4岁;最大的是12岁的弗雷迪亚.除了伊丽莎白,他们都患有白血病,他们活在世上的日子已是屈指可数了.  相似文献   

13.
王元 《女性天地》2007,(3):30-32
离婚女人为了让女儿得到父爱,做了不少荒唐事,她的付出值得吗…… 2006年9月16日,在沈阳解放军四六三医院病房里,伤愈即将出院的边丽珍流着泪对记者说:“我不会告他,是我罪有应得。我会一个人重回上海……”  相似文献   

14.
父亲生性木讷,从我记事开始他就不苟言笑,我是在他那无形的威严下慢慢长大的.大学毕业定居城市有了孩子之后,我开始尝试缓和同父亲若即若离的关系,尽可能地在每个假期都回老家陪他几日,并趁机拍摄一些父亲生活的点滴.但父亲每次都不配合我的拍摄,即便被我强拉着面对镜头,他的表情也会异常局促. 在父亲68岁生日即将到来之际,我再度携妻带女回乡探亲,让父亲继续成为我手机镜头里的主角.  相似文献   

15.
□"守望"生命的尊严如果不是门口"安宁病房"这几个大字,第一次来的人也许不会察觉这里和普通医院病房有什么不同。初秋的阳光透过白色窗帘洒进来,间或还能听到一两声鸟叫,房间里一片静谧。  相似文献   

16.
别怕,有我呢     
清明,天空飘着雨,街上的行人越来越少,阳光稀薄,有寒冷的风夹杂着小雨滴,冰晶一般扑面而来,打得脸有生疼的感觉,我穿着厚厚的大衣仍然觉得冷,下了车,三步两步拐进医院里. 我是来探望朋友的. 与冷冷清清的大街形成鲜明的反差,医院里似乎永远人满为患,挂号的窗口排着一条条长龙,就连电梯间里也是人挤人,我提着手里的水果,紧紧抱着怀里的鲜花,穿越层层封锁钱,终于在一个病房里见到朋友.  相似文献   

17.
"我的内心深处有一种说不清的隐隐的痛.这种痛让我无法安静,就像浮士德的痛苦一样,催促我不断地去追求.正是这种追求,才让我忘却了痛,赢得了生命的充实与安宁……" 坐在笔者对面的是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中文系的大三学生雷运姣.她今年52岁,是当今中国年龄最大的在校女大学生.从她身上,笔者读到了一部新版的"青春之歌",听到了一个不老的美丽童话……  相似文献   

18.
几年前,我生了一场大病,在医院里住了三个多月。病房里有四张病床,我和一个小男孩占据了靠窗的那两张,另外两张床,有一张属于那个姑娘。  相似文献   

19.
文来 《金色年华》2008,(11):36-36
几年前,我生了一场大病,在医院里住了三个多月。病房里有四张病床,我和一个小男孩占据了靠窗的那两张,另外两张床,有一张属于那个姑娘;  相似文献   

20.
没有人告诉我死亡是什么,当父亲在我幼年去世后,死亡的恐惧留在了我的生命里,它让我一次次远离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