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文化传播的热点。文章使用深度访谈和辅助文本资料分析法考察“上海非遗青年”这一学生团体的媒介策展实践机制及其制度性动因。研究发现,自童年时代形成的文化记忆与品位和被升学制度承认的文化实践是“非遗青年”开展媒介策展实践的重要动因,媒介策展实践又使他们的原本不可见的文化记忆与品位转化为可见的文化资本。具体来说,“非遗青年”在童年时期通过家庭习得、培养原初审美品位,形成文化记忆;这些积累的文化记忆和步入高中后学校的文化承认分别作为内部和外部要素,激发他们创立非遗社团并利用社交媒介、公共空间策展实践传播非遗文化;这些媒介策展实践既不断激活和再现他们关于非遗的文化记忆,得到以学校为代表的教育体系的认可。  相似文献   

2.
品位原本应该是一个中性的词语,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它却成了一个用来专门指称一个人比较有生活格调的专用词语。这个词语在某种程度上包含了对一个人方方面面的肯定评价,它是对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情趣与气质最全面的认可。所以在我们的社会中,只要能被别人道一句“这个人很有品位”,某种程度上这个人的身价已经无形中升高了许多倍。在我们这个重视精神层次的审美的国度,以及这个个性张扬充分推崇别具一格的时代,有哪个人不希望别人给自己一个“有品位”的评价呢。品位确实又不是谁想具备就能具备的,即使是风光照人的演艺界人…  相似文献   

3.
<正>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市场经济与互联网创新融合产生“互联网+”经济形态的新业态,博物馆在信息化建设工程方面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包括新兴社交媒介开发、虚拟博物馆建设及移动终端衍生产品服务等。博物馆不断寻求“互联网+”跨界融合模式,积极推广新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拓展博物馆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模式,以期为公众提供更便捷、更舒适的精神滋养和文化熏陶途径。  相似文献   

4.
学习古典诗词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滋润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古人云:“美入之光,可以养目;智者之诗,可以养心。”  相似文献   

5.
胡琳玉  万成龙 《现代交际》2023,(8):80-87+123
人对水的审美,来源于最直接、最真实的情感。审美与道德都发自于人们的内心,而审美与德性的链接也是自然而直接的一个过程。本文以先秦儒家对水的德性的学术考察为分析视角,在对水的“德”“义”“道”“勇”“法”“正”“智”“察”“善化“”志”等德性的论述过程中建立水之德与人之德的联系,在人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人本主义的实现过程中达到人与自然界的真正的合一。  相似文献   

6.
公共领域概念对于促进妇女解放有着积极意义,舆论则是“公共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舆论,除了从“竞争性”角度理解,还需要从“公共讨论”角度把握。本文以“舆论作为公共讨论”角度,从中国转型时期家庭暴力议题的实践出发,吸收社会性别理论,结合中国转型时期“家庭暴力”议题的实践,本文考察了公共讨论的三个关键问题:女性声音、对话、批判性。本文的观点是:舆论作为公共讨论,其内涵包含“多元声音”、“对话”、“批判性”。  相似文献   

7.
Do You Blog? 前几年,正值互联网第一轮投资高潮,门户是那个时代的英雄,到处都可以看到“Do You Yahoo”的招牌;现在,当互联网进入第二轮热潮之时,“Do You Yahoo”已经变成了“Do You Blog”!  相似文献   

8.
构建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的牵引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更好地为高校和社会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问题。本文着眼于校园文化品位的提高,在大量工作实践的基础上,从审美、互动、窗口、学风等方面探求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的牵引机制,以助于实现校园文化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朗姆酒 每次在酒吧看见高声喊着 “来杯朗姆”的男人时,脑海中便会浮现出“离开拉斯维加斯”──想到的是一种烈性的液体与容器间的较量。在拉斯维加斯,赌博的人,夜游的人,兴奋得过了头的人,迷醉在似梦非梦的真实中,都不愿意醒来。这一切均归之于朗姆酒的魔力,倾注在酒杯中的酒精,进入他们的体内,有的是无可抵挡的异国雄性之风。 近几年,热衷于在酒吧点“人头马”的男人少多了,取而代之的就是点“朗姆”,据称这可是品位问题,是液态和风度的共融与沟通。只不过现实生活中,品位的“度”不是那么好把握的,懂得品的男人喝的是一…  相似文献   

10.
当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中国,开始学说汉语、学写汉字、学画中国画的时候,中国的软实力已经得到了证明,“中国”也像所有著名品牌一样成为一种象征,正如“苹果”之于时尚,“星巴克”之于品位,“劳斯莱斯”之于尊贵。因此,也正如所有的品牌都在做公关一样,公关之于国家似乎更重要。  相似文献   

11.
自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一直都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当下,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市场正在引起互联网金融巨头们的注意。1月20日,国内互联网金融P2P行业的领军企业宜信公司正式发布“互联网金融--谷雨战略”,这是宜信第二个农村5年计划。  相似文献   

12.
《老年世界》2013,(6):43-43
主讲:舍卫城 论坛又名网络论坛BBS,是一种交互性强、内容丰富而及时的互联网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它就像一块公共电子白板,每个用户都可以在上面书写,可发布信息或提出看法。用户在BBS站点上可以获得各种信息服务,发布信息,进行讨论,聊天等等。近些年来,网络论坛的功能得到了很大的扩充。通过网络论坛可随时取得各种最新的信息;也可以通过它与网友讨论各种有趣的话题;还可以利用BBS系统来发布一些“征友”、“廉价转让”、“招聘人才”及“求职应聘”等启事……这个精彩的天地就在你我的身旁,只要您在一台可以访问互联网的计算机旁,就可以进入这个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3.
王健任 《中国扶贫》2016,(16):46-49
“互联网+”众人皆知,“构树+”你听过吗?构树,是标准的先驱植物,民间称其为恶树。所谓“恶”是指其适应性强,分布广,能耐北方的干冷和南方的温热气候,耐干旱、耐盐碱、耐潮湿,从海南的田间地头到甘肃的荒山野岭都能生长。  相似文献   

14.
随着商业文化、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一直隐匿于私人领域深处的身体,开始了几乎无需遮掩的向公共话语空间展示的过程,成为当代审美文化场景中最为突出的主题意象之一。这一风潮成功地穿越了大学的围墙,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身体审美,形成了他们特定的趋向和特点。深入地分析当代大学生身体审美的生成背景、发展趋向和特点,从思想和实践层面对大学生加强引导,不断地提升大学生对时尚文化甄别能力和欣赏品位,这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不少地方的饭店为招揽生意,打出了“公共食堂”的牌子,引起了当今年轻人的好奇。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农村公社的公共食堂就像现在城里的公共汽车一样普遍,频繁地出现在红头文件上,挂在农民的嘴边。时过境迁,历史把“公共食堂”演绎成了一个颇具讽刺性的名词———“大锅饭”。其实,公共食堂原本的定义绝非人们现在所说的“大锅饭”,它是在“大跃进”中产生并推广的新生事物,是想改变农村自古以来家家做饭、户户冒烟的习俗,实行全民供给制。农村“一风吹”办起公共食堂后,农民就与机关干部、部队战士一样…  相似文献   

16.
《女性大世界》2006,(10):26-26
“我喜欢的男人一定要男人味十足,那样才会让我觉得自己更女人,所以,我喜欢他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绝对男人的。即使温柔的时候,即使体贴的时候,他都应该是“很男人”的那种表达方式。那么,在最初接触他的时候,我会先从男人的外在细节观察他的性格和品位,比如手表,那可是男人最容易暴露秘密的东西的,偏偏他们又都不愿意也不习惯去掩饰。”  相似文献   

17.
笔者多年担任技校班主任,在教育工作中多方尝试美育法,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以下谈谈切身体会和具体作法。一、开设美育课,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美学知识让学生学习并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美学知识,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是非常必要的。为了上好美育课,达到应有的效果,我努力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充分利用班会和每天的读报时间,保证每周有1-2课时的美有授课时间。第二,根据学生实际,编写教学讲义,力争做到深人没出、通俗易懂。整个讲义分为七大专题:“审美过程”、“审美与自然”、“审美与艺术”、“审美与生活”、“审美与爱情”、“人…  相似文献   

18.
穿得像自己     
一直不能喜欢流行服装那一派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能讨好所有人的样子。滚烫的流行就是这样,热情地允诺你种种美丽的可能,惟一不能告诉你怎样穿得像你自己,怎样不为趋奉潮流而牺牲了自己的“真身”。我不愿“人不胜衣”,我只想“衣如其人”。浸淫在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沉溺于商鼎周钟晋字明陶,我对古中国五千年文化顶礼膜拜,那种微妙含蓄、深藏不露的东方之美很合我的审美品位。渐渐地对自己的生卒年代就有些含糊起来。幸好不含糊的是虽心在古代,倒还知人在当代,于是便期盼古色古香的古代文化艺术,能“借衣还魂”。于是定位属于自己…  相似文献   

19.
志愿精神和公共精神是精神的重要形式和伦理体现,两者在内容上解析了不同实践领域的各自内涵,在形式上都具有精神的总体性样态,公共精神是志愿精神培育的内核:志愿精神和“公共精神”的价值内涵和实践指向具有一致性.公共精神对于解决当前我国志愿精神生成过程中的现实问题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解析志愿精神与公共精神的关系,可以明晰志愿精神培育的实践指向。破除志愿精神培育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0.
邓晓成 《现代妇女》2014,(10):18-18
新媒体语境给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及文学的审美价值观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之一便是“泛文体”现象的出现,如此起彼伏的“咆哮体”、“淘宝体”、“元芳体”、“甄嬛体”等等。潮起潮落的种种文体,一般都体现出“发生的民间性”、“形式的颠覆性”、“话语的搞怪性”、“交流的亲和性”、“叙事的微小性”等特征。其所以盛行,是技术、媒质、文化、心理、文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泛文体”潮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和文体现象,其价值与意义不应作一时的盖棺定论,但必要的自省、自律与他律,也不可缺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