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对流浪儿童问题进行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造成流浪儿童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仅仅依靠政府设立的救助保护机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格局下,建立一个联结儿童、家庭、社区、学校、救助保护机构和公安机关的青少年社会管理体系,才能有效预防儿童离家流浪,并且更有效地救助和保护流浪儿童。  相似文献   

2.
二、临时监护权的性质为了明确临时监护人(救助机构)的临时监护责任,必须明确临时监护权的性质。关于监护权的性质,主要有三种观点:一为权利说,即认为监护权是一种身份权;二为义务说,即认为监护权是法律课加给监护人的片面义务,而并未赋予监护人任何利益;三为职责说,即认为监护权纯粹为保护监护人的利益,绝不允许监护人借监护以谋取自身利益。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43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民政部门应当根据需要设立救助场所,对流浪乞讨等生活无着未成年人实施救助,承担临时监护责任。”该条文实施后在学术界引发了各种讨论,实践中也存在一些流浪未成年人的监护权如何行使以及由谁行使的难题。而且,对于临时监护责任的性质、临时监护责任与监护权之间的关系、临时监护责任从何时开始至何时结束等问题,研究也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4.
构建规范、有效的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必须将之置于国家——社会关系背景下考量,并对体制内的机构救助者和民间主体之间职能的分工、关系的协调予以兼顾。有鉴于此,本文提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构建的五个原则,在此基础上建构一个国家、社会与流浪儿童的家庭三者共同担负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与回归社会责任的理论模型,以期有效整合国家与社会的资源,引导流浪儿童顺利回归正常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5.
家庭问题是儿童外出流浪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有家庭问题得到了缓解,流浪儿童才能真正实现回归家庭和社会。因此,流浪儿童救助保护需要家庭的参与。本文在结合前人研究和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家庭参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建构了"家庭参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将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解决和家庭问题解决相结合,为我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工作提供可资参考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流浪儿童"全人教育"指的是根据流浪儿童的生理需求、心理特征、过往经验、性格特点、学习动机等主客观因素,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与教学活动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流浪儿童自尊自爱的意识,提升其家庭与社会责任感,增强其文化和生活技能,锻炼其回归社会的能力,以将流浪儿童培养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全人"(合格公民)为目标。  相似文献   

7.
郅音 《现代妇女》2014,(7):248-248
未成年人流浪人员在我国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中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未成年人流浪管理救助亦面临着不少重点难点,本文以L市救助站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为例浅析了未成年人流浪保护中心的救助困境,以及社会工作的助人理念并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理论与实践都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在这一领域中,国家——社会关系、体制内的机构救助者和民间主体如何分工、两者关系如何调适等方面尚未形成学界共识。因此,对中国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的构建原则进行讨论很有必要。构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应包括五个原则,即政府依然要扮演主要角色、社会力量的有效参与不可或缺、专业社会工作与本土社会工作相结合、档案管理与因人施“救”、对流浪儿童实施主动性救助保护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老龄问题研究》2008,(2):56-57
2008年1月25日,根据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编制程序规定》和《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编写规定》的要求,征得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同意,民政部财务和机关事务司在北京召开了由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编制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专家审查会。出席本次会议的有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和社会发展司、建设部标准定额司、民政部财务和机关事务司、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等部门的领导,以及专家审查组和《标准》编制组全体成员,共计32人。  相似文献   

10.
城市流浪儿童是社会成果分享者中处于最不利地位的群体。他们的生存权与发展权都因其流浪地位而受到严重的威胁。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既有利于流浪儿童的正常社会化,也是儿童权利保护的非歧视原则的本质要求。从非歧视原则出发,政府部门应坚持零拒绝原则,从而尽可能地使流浪儿童的受教育权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应若平  王健  黄碧  颜欢 《社会学》2006,(4):17-22
城市流浪乞讨人口管理是流动人口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2003年“孙志刚事件”后,国务院颁布了新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同时废止了1982年颁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这标志着我国流浪乞讨人员管理实现了从强制收容遣送到自愿救助管理的根本性转变。新办法实施充分体现了我国流动人口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12.
在高校日常管理中发现,相比中国学生,来华留学生是一个心理问题更为频发的群体。本文从西安外国语大学留学生的真实典型案例出发,分析留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措施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高校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措施的若干建议,以期建立系统、完善、科学的来华留学生心理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13.
2012年修改的我国《刑事诉讼法》实施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可能存在“合适成年人”无法作为民事诉讼法定代理人以维护有关未成年人民事权益、适用“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时将被告人赔偿与否作为量刑情节而造成对被告人不公、适用“简易程序”时法官施压调解而干预阻碍被告人行使民事诉讼权利、审判人员能否兼备审理刑事案件与民事案件的专业素养等问题。为了在发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优点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控制其缺陷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司法解释应规定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不适用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民事部分标的金额较大的情形、被告人可能被判处较重刑罚的情形、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刑事部分与民事部分审级不一致的情形、案件审理时间较长的情形。  相似文献   

14.
蒋振世 《职业》2021,(19):31-33
进入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为进一步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身心健康水平,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升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本文以浙江省温岭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为例,分析当前中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现状与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现今社会随着农民工大批入城,留守儿童人群也越来越大,还有继续增大的趋势。而作为留守儿童,由于其年龄相对较小又处于教育时期,所以如何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留守儿童的教育公平,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入手,分析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状况以及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并且提出几点帮助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推广普及普通话的社会大背景下,人们对方言的关注度逐渐降低,其背后蕴藏的文化也随之被冷落.方言作为区块性习惯用语,承载着独特的归属感,体现着区域的凝聚力;同时,它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更能生动形象的展现地域文化风貌及历史内涵.我们以河南方言为例,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阐述传承方言文化的更多可能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起点和基础,而家庭中的道德教育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阶段,是良好的人格和高尚品德形成的关键。本文试图通过问卷法和访谈法,主要阐述当今农村社会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道德失范问题及所产生的影响。以此引起农村家庭和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的重视,使得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真正达到理论学习与道德品质同步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红山剪纸作为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赤峰红山文化代表性的体现,笔者通过对红山剪纸的调查,以红山剪纸的传承与保护入手,通过其发展历程、特点以及现状保护尝试探讨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9.
邵波 《城市》2022,(6):47-54
全域旅游为文物古迹的保护开发带来了全新的思路和契机。笔者在对天津市蓟州区文物保护古迹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借助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引领蓟州区文物古迹保护开发理念的转变,并给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文物古迹的有效保护与合理适度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刘以鬯故事新编的代表作之一《蛇》分析其对传统故事的现代书写策略.从诗化语言特点,以现代心理学为核心的创作尝试和传统故事与实验小说的互文性三个方面探寻其对现代小说创新创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