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亨利·列斐伏尔称当代资本主义为"有机资本主义"或"控制消费的官僚社会",现代资本主义通过牢牢地控制日常生活而幸存,通过占有并生产空间而成功地取得了发展,符号消费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促进环节,工人阶级的革命性因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操纵而暂时搁浅,但不能因此对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产生怀疑.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历史理论中的市民社会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学者望月清司先生把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称之为"市民社会的历史理论".然而从马克思的理论著述中可以看出,"市民社会"这个概念在马克思早期的著述中,也就是在他的历史理论的形成期,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主要用于阐释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起源、基础、前提和功能.而在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形成以后,特别是在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马克思则很少使用市民社会概念来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性分析.而且,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争取自由和解放的斗争恰恰是扬弃或消灭市民社会而争取人类解放的斗争.因此,对马克思来说,他的历史理论的立脚点,不可能是"市民社会",而只能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相似文献   

3.
朱志勇 《人文杂志》2006,1(4):27-30
马克思解析"历史之谜"的逻辑路径,可梳理为对资本主义的三重"追问"一问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根源是什么?二问异化劳动的根源是什么?三问分工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是什么?正是通过逐层递进的考问,马克思确证了资本主义的历史暂时性,并孕育出了新社会的雏形.因此,在马克思破解历史之谜的研究中,我们不难找到对当今中国社会发展进行终极反思的根据.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传统资本主义靠货币的力量来控制人的话,那么现代资本主义用符号这种更加隐蔽的方式来控制人.鲍德里亚认为,自从文艺复兴以来,资本主义社会先后经过了符号的自然价值规律、符号的商品价值规律和符号的结构价值规律占支配地位的三个不同历史时期.这意味着,社会逐步形成了一个以符号的自我编码为特征的超现实的结构,资本的控制表现为符号的控制.这种符号控制通过无回报的象征交换而获得控制权力.消除这种符号控制的方法是象征死亡.显然,鲍德里亚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的权力关系,但是对于这种权力关系的理解过于狭隘,因此他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也不切实际.  相似文献   

5.
研究当代社会主义如何发展,一是要用辩证的方法,在批判现实资本主义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和创新;二是要用历史的方法,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二者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再认识,通过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在晚年探索非资本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针对俄国等东方社会保存农村公社的特殊国情,提出了这些国家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据此,有研究者认为,后来中国等民族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就是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思想的具体体现.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文本分析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思想不是所谓"跨越论"旨向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而是其世界历史理论在俄国的具体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为东方落后国家探索社会发展道路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7.
青年鲍德里亚在《生产之镜》一书中,批评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西方中心主义的逻辑,因为马克思将一定历史条件下存在于欧洲的资本主义生产模式非历史地扩展到全部历史和其他文化中中去了,他甚至反对马克思关于"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钥匙"的观点.文本深入分析了鲍德里亚的上述质疑,指认了他错误地将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劳动和物质生产等同于资本主义生产和经济模式,再把马克思的历史观妖魔化为简单的历史公式论,才会得出历史唯物主义等于西方中心主义和种族中心论的可笑断言.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年,历史文学的发展与社会文化思潮的变迁相互应和,历史文学追求的最高价值"史诗性"也随之不断发生质的变异.从新时期简单的政治认同,到价值裂变下的认同消解,再到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建立在精神支撑基础上的历史文学"史诗性",一直是整个社会价值重建的核心凝结点.历史文学在一个世俗化、欲望化的时代肩负着从传统文化中挖掘、寻找现代民族认同建构的丰厚资源的重任.  相似文献   

9.
白太辉 《理论界》2022,(5):57-64
数字资本主义的兴起是技术因素、历史因素和制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数字技术虽然深刻地改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诸多环节,但是它并未改变其资本主义的本质。数字技术只是使数字资本主义用一种更隐蔽、更广泛和更深入的方式来满足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因此,数字资本主义仅是资本主义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阶段。同时,社会实践已经证明技术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的历史逻辑,反而数字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形式却更加强化了资本主义中的“社会化”因素。  相似文献   

10.
"生产主义"概念的多种语境及其义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怀远 《河北学刊》2004,24(5):45-49
批判资本主义的"生产主义"既是马克思理论的重要主题,也是当今各种流派的马克思主义的主导话语."生产主义"概念分为狭义生产主义、广义生产主义和生产主义意识形态.狭义生产主义是和"消费主义"相对应的概念,指的是重生产轻消费的社会体制及其发展模式.广义生产主义中的"生产"是指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完整运行体系,既包括生产也包括消费,故广义生产主义也可称为泛生产主义或泛消费主义.生产主义意识形态通常表述为"经济决定论"、"经济主义"或"历史决定论",其核心是用"物质生产"活动说明一切社会活动、社会关系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动力、道路及形态.其实践中的意识形态内容主要有三,即资源无限的"自然"理念、欲望为本的"人性"理念、经济制导的"发展"理念.研究生产主义不只是我们与当今马克思主义流派(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对话的概念基础,也是我们开展科学发展观研究的基础性理论工作.  相似文献   

11.
欲望并不意味着对象的欠缺,欲望所生产的对象不是不真实的幻象,欲望是一种创造性的生产,就像社会生产一样。欲望—生产体现出一种流动性,这是对传统主体—客体两分的形而上学的批判。欲望—生产通过欲望—机器表现自己,形成了欲望—生产与无器官的身体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与社会中的劳动生产和无器官的身体之间的对立相一致。正是这种对立,才是资本主义社会精神分裂症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丰子义 《学术研究》2005,46(8):36-43
马克思早期对世界历史的研究主要是同唯物史观的创立交织在一起的,而从19世纪50年代起,则是同资本主义社会的解剖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马克思从世界历史的观点出发深刻阐明了资本主义的起源、兴起和发展的动力、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国际矛盾、对外贸易政策以及资本主义的危机与极限等;另一方面又具体揭示了资本主义对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即对世界历史关联程度,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趋势的巨大作用.世界历史与资本主义就是在这种同生共长、相互促进的关系中向前推进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深入追溯和剖析了情境主义国际创始人居伊·德波的"景观"概念的理论源头、思想本质及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意义,指出景观是对马克思三大拜物教理论的进一步深化与抽象,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伪欲望的引导结构和模式,是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形态、文化模式和政治体制的一个基本批判概念.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晚年从亚细亚生产方式入手,研究了东方社会的历史与现实,提出了俄国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创新思想,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系统地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跨越"卡夫丁峡谷"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的问题,从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三重维度的对"西方中心论"的科学批判,以及对世界历史研究和资本主义批判的不断深入和拓展,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马克思在彻底摆脱"东方社会停滞"等"西方中心论"词语表述影响的同时,把其对资本主义的一般与特殊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由西欧推及世界,彻底超越了"欧洲独特"说,最终完成了对思维方式和话语系统意义上的"西方中心论"的科学批判,并据此为处于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中的俄国农村公社和整个俄国指出了一条与资本主义息息相关、但又不同于西方社会发展模式的可能性发展路径,从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科学的社会形态理论,丰富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历史底蕴。  相似文献   

16.
从马克思提出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来看,马克思是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中提出历史唯物主义的。他所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建立在对于"市民社会"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分析的基础上的。虽然在研究中他也从现实的经验基础出发,但是他用黑格尔的辩证法来处理这种经验材料。他用黑格尔关于异化和异化的扬弃的方法来叙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他通过劳动的分析来探讨历史发展过程,而劳动的分析最终又转变成为资本主义批判的入口。他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不仅展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而且把这种唯物主义体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种实践的唯物主义又在商品拜物教的批判中深化了资本主义批判。因此,历史唯物主义是资本主义批判的批判哲学。  相似文献   

17.
历史文化--论历史在生活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段时间以来,学者们关于历史学应当选取的研究方向以及方法的辩论多集中于"社会"和"文化"这两个术语的对立.而"历史文化"所指的便是经年以来对历史回忆在公众社会中的作用进行总结的现象积淀;它从概念上将不同现象综合到文化生活的整体领域中,发挥的是范畴的功能;同时,也可以将历史文化定义为历史意识在一个社会的生活中对实践有效的表现.就其特性而言,历史意识首先是一种以历史回忆的方式进行的对时间的诠释,再者是以回忆功效的形式叙述故事.因此,历史文化是通过历史意识完成的历史回忆,这种回忆以历史意识主体的行动和自我关系的方向规定之方式完成生存实践的时间导向,并可划分为审美、政治和认知维度.而那种使上述三个维度保持相对独立并同时使它们产生相互批判关系的历史回忆能够最佳地完成其文化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18.
田杨群 《兰州学刊》2007,1(8):22-24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分析、对由工业革命推动的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进行理论论证而得出的科学结论.20世纪后半叶以来,伴随着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资本主义国家对私有制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资本主义非但没有灭亡,反而迎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矛盾没有改变,决定了其历史命运必然是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社会主义要超越资本主义必须利用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9.
本雅明首次给马克思关于文学生产的思想以确定的内容和较为系统的表述,他把文学看作和物质生产本质上一样的社会生产形式,并指出发达资本主义把文学生产完全纳入了资本主义生产体系,无论是文学彻底地商品化,还是以"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抵抗文学的商品化,这两种趋势都被资本主义社会所利用而成为主导意识形态统治的同谋.甚至文学中激进的政治内容也很容易被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统治机制和市场机制收编和转化,悖论式地变成商品而无法起到革命的作用.本雅明认为,文学技术手段的变革中蕴含着文学的政治解放潜能,革命的作家只有自觉革新文学生产技术,才能真正抵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0.
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从普遍史的角度,认为历史具有方向性,同时也具有终结性.在他看来,马克思也是一位"历史终结论者".福山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以自由民主制度为目标的普遍史,自由民主制度构成了人类历史的终结.福山的这一观点是对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美化,同时也是对马克思历史观的曲解.马克思主义反对把自由民主制度理解为历史的终结,而只是把它视为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必经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