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哀祭文作为应用文的一大类别,它在材料的选择、感情的抒发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采用了一些文学的表现手法,体现了其它应用文体所不具有的特殊要求。从哀祭文写作的特殊性,可以推知应用写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刘勰的哀祭文写作理论给我们一个极其重要的启示:尽管应用文都具有实用的功能,但由于适用于不同的场合,体现不同的目的,因而需要或“全任质素”或“杂用文绮”的写法。一句话,应用写作并不一概拒绝文学的手法!把应用文一概视为“简易通俗”,这是未能深入地认识应用文写作规律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挽歌是一种哀祭文体,其传统源远流长。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命危浅,文人开始大量创作挽歌。这些挽歌是士人对于生与死思考的艺术反映,由于他们的出身、地位、文化传统、人生观不同.其心态也表现了多元性。  相似文献   

3.
悼祭文是祭文中的一类,特指悼祭死者的文章,与同属哀祭文体的哀辞、诔文、吊文等有所不同.其文体形成于汉魏之间,经过六朝的发展,大盛于唐宋.早期悼祭文形式自由,韵语与散语皆可用.晋、南北朝时期的悼祭文以四言韵文为主,讲究音律,句式骈俪,有一定的格式规范.唐宋时期作品和文类大为丰富,除传统的四言韵文外,还有骚体、赋体、骈体、散体等.元、明、清三朝承继唐、宋,诸体均有发展,其中散体悼祭文的创作最为出色.  相似文献   

4.
明代政治家高拱为其姻亲、同年、同僚、门生、好友、乡梓等撰有多篇墓志铭、墓记、行状、碑阴和祭文。据清康熙二十五年高有闻"笼春堂"刻本《诗文杂著》一书统计,高拱撰墓志铭21篇,墓记3篇、行状8篇,碑阴2篇,祭文14篇,凡48篇。辨析考证高拱所撰祭文墓铭,有助于厘清高拱人际关系之脉络。  相似文献   

5.
韩大强 《南都学坛》2005,25(4):65-67
李商隐的骈文和诗歌一样都是用心血铸成的艺术珍品。其用四六体写成的祭文,形式华美、声情并茂,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价值,祭文成为骈文诸体中最富情采个性的一种体式。这些成就主要源于他隶事用典、句法多变、铺排渲染等艺术技巧的准确掌握与圆熟运用。  相似文献   

6.
被古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自唐代以来传诵不衰的抒情散文《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祭奠他的亡侄韩老成而写的。以琐细的家庭往事和平凡的生老病死为内容的祭文,《祭十二郎文》决不是仅有的。那末,它为什么被人称为祭文中的“绝调”呢?“绝调”之说,我们当然不应同声附和。不过古人对它评价如此之高,却很值得我们深思,有必要对这一类文章,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进行新的探索。《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八○三年)秋冬写的。这篇祭文,追  相似文献   

7.
去年十月号《杭州文艺》上,刊登了一篇“新发现的鲁迅佚文”——《鲁迅为偕行社同人撰悼刘和珍君<祭文>》。为了证实这篇“佚文”的真实性,同时发表了原件提供者沈家骏同志的《一点说明》和绍兴地区师范学校谢德铣、王德林同志的《初步考略》。沈、谢、王同志的文章中,虽然也有“榷商”的字样,但实际上已经作了明确的结论。沈家骏同志断言《祭文》是鲁迅“挥笔写就”的,谢、王等同志正式宣布《祭文》为“新发现的鲁迅佚文”。《祭文》果真是出于鲁迅手笔的鲁迅佚文吗?我们认为不是;为了讨论的方便,先将这篇《祭文》抄录如下,而后从六个方面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8.
哀辞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哀悼夭亡者的文体,形成于东汉至魏晋六朝时期,与当时浓郁的感伤文化、感伤文学氛围有关。汉代哀辞无存。现存魏晋六朝时期曹植至梁简文帝等人的哀辞18篇。其中3篇有短序,序用散语,辞用韵语,或骚体,或骈体,或诔体,篇幅在数十字至二百字之内,内容以抒发丧失亲人的悲伤哀痛之情为主,极少叙事因素。与哀辞相近的文体有诔、哀策、吊文、祭文等,这些文体互有异同。此时期的挽歌和悼亡诗也很特殊,但与哀辞有诗、文之别。  相似文献   

9.
韩愈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之一,特别是他的散文创作尤为突出,对后世影响极大。现存的韩愈散文,有杂著、书、启、序文、祭文、表状、哀辞等各种体裁,计331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表现出巨大的艺术创造力。而其独特的讽刺艺术,更值得我们探索与发掘。概言之,其主要表现手法有对比讽刺法,曲折讽刺法和幽默讽刺法。  相似文献   

10.
祭文是对死去的亲人、相知或所崇敬之人的哀悼祭奠之词,离不开对死者生前音容笑貌和相亲、相处种种情景或感人事迹的回忆与述说。所以,出于真情的祭文,其动人情感,实不亚于为文造情的诗。不能套西方文学理论的框框,把一些优秀的散文作品排斥于文学范围之外,而只看作“应用文”。中国的文化传统历来讲“报本追远”,不忘先辈、死者所作的贡献。因此,哀祭类文字在中国产生较早,《周礼·春官·大祝》中说的“六辞”中即有“诔”,《昭明文选》中设“吊文”、“祭文”和“诔”、“哀”之体。《文心雕龙》也对“哀吊”、“诔碑”有专文加以论述。虽然其体式、名称有所演变,但均要求抒发真情,而反对“谀辞巧语,虚文蔓说”。祭文在今天仍是用得着的文体。古代的祭文,也可以使我们听到古人的心声,对我们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优秀文化传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宋周辉《清波别志》卷中:“洪忠宣光弼北归,没于中途,舆亲度岭至南安。张子韶无垢往致奠,时尚未闻秦丞相死,祭文第云:年月日,县位某谨以清酌之奠,告于某官之灵。呜呼哀哉!”这篇祭文一共只有二十二字,短是很短了,但是短而空,好象只是截取了一篇祭文的头尾。所以周辉说它“颇类竟达空函”,和一封没写字的信差不多。“洪忠宣光弼”即洪皓,与秦桧有隙,使全不屈。当时秦桧已死,但消息尚未传到南安(宋南安军,属江西省),作者张无垢怕说了洪皓的好话会开罪秦丞相,因而祭文改了又改,结果写成上面那个样子。虽  相似文献   

12.
《诗经·周南》第七篇《兔置》与《诗经·齐风》第二篇《还》,都是着意写田猎之事的诗作。两首诗的思想和艺术各有特色,皆可谓我国古代田猎诗之佳作。两诗在时间上虽有一定距离,但对后世文学产生一定影响却是一致的。两首诗的写作时间,前者为周武王时所作,即公元前一○六四年以前;后者为齐哀公时所作。哀公是齐太公的曾孙,是齐的第五代君主,名叫不辰。执政期间,没有值得颂扬的德政,周夷王听信纪侯的谗言而将哀公烹死。《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哀公  相似文献   

13.
在福建省寿宁县档案馆保存的康熙年间《文山叶氏宗谱》中,有一篇冯梦龙为叶朝奏入祀乡贤祠所撰的祭文佚文.这篇佚文不但为冯梦龙宦寿的活动情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而且对万历年间寿宁县志编修及乡贤叶朝奏其人其事之史实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清人蒋骥定《涉江》作于《哀郢》后,这一看法颇具代表性,为近现代多数研究者所认同。《九章》中9篇作品,现在能确定作于顷襄王朝屈原被放逐江南之后的有5篇,即《哀郢》、《涉江》、《悲回风》、《怀沙》、《惜往日》。照蒋氏的说法,这5篇中《哀郢》最先写出,写于...  相似文献   

15.
清初王夫之在《姜斋诗活》中引《诗·采薇》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为例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的这一段话,触及了文学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以辩证的表现手法来写人的哀与乐的感情,从而造成互为映衬、互为对立并由此转化,产生“一倍增其哀乐”的艺术效果。这是建立在生活的坚实基础之上,符合生活的真实的。一滴喜悦的眼泪较之哈哈大笑、喜形于色更显得深沉含蓄;而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一阵放纵的大笑却比千百行眼泪显得更为悲伤,因此,嘻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恸哭。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受这种生活现象的启迪,用“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这一写“哀”“乐”情感的辩证  相似文献   

16.
一、有关哀牢的不同记载和哀牢族属的不同看法 《后汉书·西南夷传》载: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以哀牢内属,置永昌郡;永昌郡领原益川郡西部都尉所领的不韦(保山)、嶲唐(云龙)、比苏(兰坪)、叶榆(大理)、邪龙(巍山)、云南(祥云)六县及哀牢内属后以其地所置的哀牢、博南二县,共八县。东汉永昌郡的设置,是东汉开国后经理西南边疆的一件大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西汉武帝于云南地区设置益川郡的继续。有关哀牢内属的记载,在现存史籍文献中可以看到的,最早的要算东汉初年人王充(27—97)的《论衡》,在《论衡》一书中的《宣汉》、《恢国》、《佚文》三篇里都提到了哀牢。《恢国》篇中说:“方今哀牢、鄯善、婼羌,降附归德”、《宣汉》篇中说:“方今匈奴、鄯善、哀牢,贡献牛马”。在这两篇里提到哀牢这一名称,都是与鄯善、匈奴、婼羌相提并论,藉以论述东汉王朝的“化不宾为齐民”,论  相似文献   

17.
<正> 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在这三十年间,前辈学者在近代戏剧研究这片处女地上辛勤耕耘,做过不少有益的工作,留下了十分宝贵的遗产。据初步搜求,散见于三十年各种报刊上的论文和资料约有三百四十余篇,虽然这还是近代戏剧研究的开拓阶段,但是,研究成果已颇为可观、颇具特色。在王国维《宋元戏曲史》问世之前,我国的戏剧研究主要以曲话、剧话、曲律、曲品、曲录之类的形式出现。或为随笔漫谈式的艺术鉴赏,或为资料性搜辑排比、或为戏曲格律的总结与研究。王国维以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科学方法治戏曲,同时“承继了清代乾嘉学派的遗烈,严格地遵守着实事求是的规则”,使戏剧研究开始成为一门具有系统性、逻辑性的科学,为“五四”以后的戏剧研究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8.
结合文献记载和已有研究成果,对王子婴次炉、王子申盏、铸客器等九篇有铭楚铜器的国别、时代、铭文释读等问题作了较全面考察,对旧说或为辩驳,或为补证并提出一些管窥之见。  相似文献   

19.
古之军旅祭典祃祭在主祭之神上有一个迁变的过程。本文把柳宗元两篇反映祃祭的祭文放在上述背景中作以观察,以见其趋变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0.
潘岳生活在内忧外患的西晋时代,虽才名甚高却身世坎坷,下场悲惨。善于写哀是潘岳作品的总特色,其哀诔文借助多种文体来表达情感,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独特。潘岳写哀不仅感情真挚、悲怆凄凉,而且在艺术手法上婉转曲折。借助多种表达手法,把凄切缠绵的哀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