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广州话疑问语调与语气助词的关系是前者影响后者调值的改变,而非前者趋同于后者。因此,广州话中真正负载疑问功能,能称得上疑问语气助词的只有6个;是非问句中的疑问语调除了高升调外,还有一个低平语调,前者主要表达诧异、疑惑的语气,后者负载着表示求证的疑问信息。本文还对广州话是非问句系统的功能类别作了分析,并与普通话是非问句系统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五代成书的《祖堂集》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禅宗灯录,是研究晚唐五代口语的第一手语料,对《祖堂集》疑问判断句进行分类描写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祖堂集》语言以及晚唐五代口语面貌,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对晚唐五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比较研究,从而认识汉语由近代向现代演变途中疑问判断句的发展情况。《祖堂集》中的疑问判断句可分四类:特指疑问判断句、是非疑问判断句、反复疑问判断句和选择疑问判断句。每一类的功能不尽相同,有加强或减弱前项部分、加强或减弱中项、加强或减弱后项部分、加强或减弱整句四种情况。其中特指疑问判断句只表达加强判断,不表达减弱判断,是一种强势判断句。  相似文献   

3.
五代成书的<祖堂集>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禅宗灯录,是研究晚唐五代口语的第一手语料,对<祖堂集>疑问判断句进行分类描写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祖堂集>语言以及晚唐五代口语面貌,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对晚唐五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比较研究,从而认识汉语由近代向现代演变途中疑问判断句的发展情况.<祖堂集>中的疑问判断句可分四类:特指疑问判断句、是非疑问判断句、反复疑问判断句和选择疑问判断句.每一类的功能不尽相同,有加强或减弱前项部分、加强或减弱中项、加强或减弱后项部分、加强或减弱整句四种情况.其中特指疑问判断句只表达加强判断,不表达减弱判断,是一种强势判断句.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疑问代词的基本语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兰 《北方论丛》2005,2(4):55-57
"疑问"是属于全句的功能范畴,在特指问句中,疑问代词只承载部分疑问信息,即只标记疑问点.我们假设:在疑问句中,"疑"和"问"是可以分立的.基于这一假设,疑问代词的基本语义是"指代某一范围中不确定的某一项".由这一基本语义引申出的语义"未知"和"不定"形成了疑问和非疑问两种用法,而决定这两种用法的是语用上的原因:说话人是否真心寻求答案以及说话人对事实的知识状况.  相似文献   

5.
“谁”特指问与否定的相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疑问和否定两大范畴的宏观角度入手,以"谁"为疑问标记的特指问为例,在前人关于"谁"特指问表否定用法的基础上,通过重点考察"谁知……"式、"谁说……"式、"谁叫……"式和"谁+不/没"式等四种常见的表否定意义的句式,揭示了现代汉语两大句法范畴———疑问和否定的相通性。"谁"特指问同否定的相通源于"谁"的任指用法和虚指用法,用于反问句中的"谁",既可相当于任指意义下的"无人",又可表示虚指意义下的"无人",也就是说"谁"在特定的语境中指代的对象仅仅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而已,它并不像任指那样含有"人人"的意思,因此所指代对象既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  相似文献   

6.
一、从特指问句与选择问句的异同看疑问代词陆剑明先生(1982)将特指问句和选择问句归为了一大类,并从句法结构上说明了它们的共同之处。再深入分析会发现,特指问句与选择问句在语义上、语用上,也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在冷饮店里,当这家冷饮店只有可乐和乐百事两种饮料时,服务员可以这样问顾客:1a您喝点儿什么?1b您喝可乐,还是乐百事?1a句是特指问句,1b句是选择问句,因为可供选择的项目只有两项,所以1a句和1b句表达的基本语义相同。1a句要求确定疑问代词“什么”为“可乐”或者“乐百事”,1b句要求在“可乐”与“乐百事”中确定一项,并且在这个…  相似文献   

7.
唐五代选择疑问句系统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本文试图以几部口语性较强的著作为材料,对唐五代选择问句系统作一初步探讨。为了描写方便,我们把选择问句分成简式和繁式两类。简式的特点:没有起连接作用的成分,单句,其中一项是否定词或含有否定词因而形成语义上的一正一反;繁式的特点。大多有起连接作用的成分,一般是复句  相似文献   

8.
古今汉语差异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疑问、否定和强调的词序变化。在生成语法最简方案的理论框架下,通过分析先秦汉语中特指疑问句、否定句与焦点的关系,本文发现在特指疑问句中,当焦点为对比焦点时,位于动词或者判断动词后的对比焦点在语义逻辑表达式中发生隐性逻辑移位;当它在句法结构中移至动词之前,发生显性移位;当焦点为信息焦点时,虽然在语义逻辑表达式中发生隐性逻辑移位,但在句法结构中并没有发生显性移位,仍停留在原位。在否定句中,焦点在语义逻辑表达式中发生隐性逻辑移位,在句法结构中移位至动词之前。  相似文献   

9.
外国人学习汉语 ,往往因为语法概念不清 ,用词不当 ,而常常造成语病 ,尤其是疑问句方面的错误十分严重。以下便是对疑问句的方式 ,词语的用法 ,语序方面出现的错误略作辨析。一、汉语中疑问句的种类(一 )用“吗”的疑问句 (是非疑问句 )疑问助词“吗”加在陈述句的句尾构成疑问句 ,表示希望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如 :“你是留学生”为陈述 ,句尾加疑问助词“吗”便构成了希望得到肯定或否定的疑问句。“你是留学生吗 ?”下面的回答即为“是” ,或者“不是” ,肯定或是否定。(二 )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 (特指疑问句 )把疑问代词放在提问部分的…  相似文献   

10.
"亦"是上古汉语并列复句中较为常见的关联标记,"亦"的使用在上古汉语早、中、晚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并列复句中"亦"在语义上主要表类同,语法上具有关联功能。其在上古汉语并列复句中的发展演变主要表现为:表义的抽象化与并列关系的明晰化、标记类型与句式的多样化以及"亦"的构式化。  相似文献   

11.
闽语语法的调查研究近年来有长足的进步,但较局限于孤立的、静态的描写,内部的比较研究尚欠缺。本文尝试对闽语的两大次方言的疑问句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和总结这两种方言在是非、正反、选择、特指疑问句上的异同点,并强调方言语法研究期待方法上的更新。  相似文献   

12.
问句 (疑问句 )是人际沟通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提出问题并要求回答的语句。合理的问句应选择合适的问句类型 ,句中的预设要真实充足 ,逻辑重点要明确 ,合理的问句应该能有答案。只有弄清问句的逻辑合理性问题 ,才能正确地使用和理解问句 ,保障人际沟通正常有效地进行  相似文献   

13.
疑问与否定两大范畴有一定的关联性。本文重点考察含疑问代词"什么"、"谁"、"哪/哪儿/哪里"等特指问表否定用法的相关类型,并总结出特指问表否定用法的产生机制及语用特点。本文认为这种否定用法是通过以疑问形式的语法结构为基础,由疑问代词本身、反问语气及语境合力产生的整体功能,其产生是以反问为机制的,表现了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及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4.
是非问表"否定用法"不单单以句子有否定的衍推义为标准,而是看说话人的"态度",如果态度是否定的,即只要是对命题的非肯定,不论它的衍推义是肯定还是否定,都视为否定用法。是非问句常常借助于一些特殊的词类或语调、语气等表示否定,人们把这些词类看成是有标记的,语调等看成是无标记的。是非疑问句与否定的相通跟是非问的"命题"关系密切,对命题的非肯定成为是非问和否定相通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复句中合用的关联词语,有时也能用于句群的组造。这是由复句转换成句群造成的。这种转换,有句子表达、句子结构的原因,还取决于合用关联词语前项能否单用。合用关联词语前项单用的条件是:非副词性的;常常用来连接复杂句子的;单用时语义关系明确的。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跨不同认知域的概念映射过程,而转喻则是在同一个理想化认知模型中用一个范畴去激活另一个范畴的认知过程。隐喻和转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能力,也是许多语法现象背后的认知动因。汉语中有一类由动词、形容词或拟声词等加上“什么”构成的特殊祈使句。此类句子在形式上表现为普通疑问句的结构,但在语法上又有一些不同于普通疑问句的特点,在语用上不表示特指性疑问,而是起到表“制止”的祈使句功能。文章结合沈家煊(1999)提出的转喻模型及雅柯布森(1956)有关隐喻和转喻与语言横组合关系和纵聚合关系之间的对应性的论述,认为此类句子的句法特点可以从转喻和隐喻共同作用的角度获得解释。  相似文献   

17.
语气词是俄语中很小的词类 ,是虚词的一种 ,它没有独立的意义 ,只是为单词和句子附加意味或意义。语气词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构成代词、动词命令式 ,以及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等。语气词的构形功能分为构成词的形式和构成句子形式 ,句子形式常见的有祈使式、愿望式、条件式。  相似文献   

18.
在高校学生的听力课上 ,学生普遍存在着对复句、长句理解的困难 ,笔者从听力理解过程入手 ,分析其原因 ,即句法简化有助于听力理解。提出解决办法 :加强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学会识别意义分段 ,进行大量的长句和复杂句练习。  相似文献   

19.
语气词"么"源于反复问句句末的否定词"无",最初的语法功能是用在疑问句中表达相应的疑问语气,到了明清时期又发展出用在陈述句、感叹句中的新功能,但仍以传疑为其基本功能。在字形方面,伴随"么"音由[mua]到[ma]的改变,文献中开始出现"吗"的写法,字形演变滞后于字音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