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书法圣地兰亭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崇尚书法文化是绍兴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创办兰亭书法学院对于弘扬书法文化意义深远.兰亭书法学院肩负着修复书法人文精神的重大文化使命,需要在把握书法文化特质的基础上,拓展文化视野,发掘办学功能,作出文化贡献.  相似文献   

2.
唐代书法繁荣昌盛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书法教育的普及.唐代帝王本身就喜爱书法,对太子、诸王以及后宫的书法教育亦相当重视,这可以说直接促进了唐代书法的兴盛.唐代皇室的书法教育,不但是唐代书法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唐代教育兴盛的一个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3.
书法的审美范畴多种多样,"筋"是其中之一.如何理解"筋"及其衍生词语对书法意象的拟人化阐释及其对书法实践的指导,既是当代书法审美研究的课题,也是书法实践必须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书法的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书法的现代性问题是无法回避的现实.论述了当代书法现代性创变的背景及其必要性;对当代书法现代性创变的早期实验,以及对“文化书法”和“艺术书法”的观念进行了反思.指出当代的书法展赛是提升书法技法和形式美的重要手段,而不是终极目的;当代书法的真正复兴是要使书法走进日常生活,与当代的生活环境相融合,兼具形式与意义,在社会生活中接受合理性的考验.  相似文献   

5.
书法是一种线条艺术.书法线条质感包括线条形态的丰富性、线条的力感、线条的节奏感等内容.培养良好的对于书法线条质感的敏感,我们将更好地领略书法那独特的美.  相似文献   

6.
从古至今,不乏探讨、研究中国书法的美文佳著,然而专门从美学方面进行探讨、研究的却寥若晨星,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邓承奇与邓华合著的<书法美学>(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2009年),是一部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证、阐释中国书法美学的难得之作.这部新作共28万字,分十章,从书法的审美意识到书法的审美特征,书法的文化底蕴到书法的笔法、墨法、结体、章法美,书法风格、意境美到书法欣赏、评论等书法美学的主要问题,都进行了论证和阐释.既有理论方面的论证、概括,又有技能、技法方面的美学透视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书法专业图书资料是书法专业文献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书法专业的图书资料建设不同于一般的图书馆图书资料建设,具有"专"、"全"、"特"等自身特点.在具体方法上,要根据书法专业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广开来源、收集信息、建立资料库,汇集整合、分类整理、完善检索系统,推进图书资料数字化.兰亭书法学院依托书法圣地,理应在专业图书资料建设上起到引领同行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姚奠中先生是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唯一健在的弟子,曾得到章太炎先生的指点,悟得笔法,书艺大进.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人生风云中,姚先生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了刚健清新的书法风格,并与自己的人格襟抱和满腹经纶相激荡,成就了一种厚重儒雅的学者书法文人书风.姚先生是学术与书法相结合的书法家,他强调文化对书法本体的优先性,其作品体现出一种大境界.他的书法是“守正创新”的书法,其书法美学呈现出“正大气象”.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学者书法意味,很好地表达了他深厚的文化内涵,笔墨线条中透露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姚奠中先生的学术和书法成就荣获书法界最高荣誉奖——兰亭终身成就奖.  相似文献   

9.
书法艺术有极强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加强书法教育有利于对当代大学生尤其师范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教师职业技能的提高.当前高师书法教育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书法课程建设,改革书法教学,注重实践指导,使书法教育落到实处,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10.
家族式的书法传统肇始于东汉中期以后,父子、兄弟相承授者不乏其人.魏晋时期,这种书法传统发展到了顶峰,其形成与士族注意家风的培养和家学的传承有关.魏晋世家大族在书法传承上的主要贡献有四:士族身份对书法的传播有重要促进作用;纸笔等书写工具在士族间的使用,对书法的传播有直接推动作用;世家大族在书法传承中曾经引领潮流;其时的书法理论著作主要产生于世家大族之中.从同为士族的河东卫氏与琅琊王氏的书法比较中可以看出,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书法既需要继承传统,又需要大胆创新,如此方能适应艺术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1.
书法是用点、线造型的视觉艺术;音乐是用乐音塑造音乐形象的听觉艺术.从表面上看,一个“静“,一个“响“,好象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书法与音乐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笔者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巧妙地运用书法与音乐的联系,把音乐艺术寓于书法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首先从书法的“参与者、大众身份、重视过程和社会交往目的”等四方面出发,阐述休闲书法的特征.并从“社会背景、民族心理和政府、高校、书法行业机构”等方面探索书法休闲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最后讨论书法成为休闲生活方式的社会意义、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3.
契合自然是书法创作的基本规律,唯变所适是书法创作的最高境界,充满激情是书法创作的自我状态,气韵生动是书法创作的生命主题,返璞归真是书法创作的人格真谛.只有从创作体验的角度来审视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及其审美原则,才能对中国书法艺术创作有一个新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4.
邓以蛰对书法意境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美学思想.邓以蛰对书法意境理论的贡献,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就"意境"的构成而言,邓以蛰认为有"形"、"意"两个基本因素;其次,结合书法意境的基本构成,邓以蛰就书法意境美的生成问题,紧紧抓住书法形象抽象性的特点进行了深刻、系统的阐发.邓以蛰的书法美学思想及其史论结合的研究方式,是中国美学史乃至学术史上宝贵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15.
书法经验论     
书法创作与欣赏,是凭借一定的临池经验与生活经验进行的.书法以实用汉字为载体,它必须接受全民族的考验.不同的欣赏群体对书法的评价可能出现大相径庭的情况,它是由不同的经验引起的,我们还找不到一种为所有人接受的书法普遍原则.  相似文献   

16.
何为书法?书法为何?这是一个困扰着“书写”人的元问题.书法首先从书写开始,再由自我的审美书写走向群体的审美文化消费.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人心灵寄寓的人格妙境与精神家园,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瞬间的永恒信息与审美传达.法度严明、意韵生动、学养浑厚、情感丰沛、个性可辨,是我们判定书法优劣的基本标尺.书写的审美维度,不是书写者的专利,更多的是接受者所赋予的权力.  相似文献   

17.
先秦"比德"说本来就不限于自然物的审美观照,唐代儒学的主导地位逐渐得到确立后,书法批评中也出现了以书法比德的书法评论.这种批评方式主要表现为将书法的具体形象或特定风格比附于儒家理想人格的各种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18.
晓晓 《北京纪事》2016,(11):107-108
当一幅幅笔走龙蛇、俊逸潇洒的书法作品展现在你眼前时,使你不得不去想追寻它的作者是谁?何许人也? 罗晓辉,1968年出生于北京,现职机关干部,书法专业本科毕业,书法家、教师.他自幼受父亲影响习书绘画,1984年初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市东城区师范学校,立志做一名人民教师.由于对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先后跟随刘民久、爱新觉罗万钧、李经弼等老师学习书法.罗晓辉毕业后步入学校殿堂,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担任学校书法教学工作,对于书法启蒙教育教学有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书学论纲     
中国书法的诞生与汉字的生成一致.中国书法家成功因素有主观方面,也有客观方面.中国传统书法审美特征是线象化、整体观、致中和.至于说现代书法,应向实用与审美、科学与艺术、传统与现代结合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唐代李邕书法对以赵孟頫为首的元代书坛影响甚大,促进了赵体书风的成熟并风靡天下,成为一代书法主流.元代人通过学习李邕书法,终至出唐入晋,复古为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