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部分工时:工作家庭平衡?或性别陷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发现,台湾地区名之为"部分工时"的工作,有着工时过长、工作时段不确定、工作稳定性低的特质,因此部分工时型态,无法有效缓和劳工所面临的家庭与工作的困境;其次,部分工时工作具有双面性,在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可能是个陷阱,特别对女性而言,因为部分工时工作的劳动条件低劣,社会安全保障不足,且回复全职的机会有限;更严重的是,部分工时工作撼动不了传统性别规范,致使女性仍承担主要的家庭照顾责任,且经济依赖的处境仍持续存在,女性的从属地位亦无翻转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高管人员薪酬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薪酬构成及其比例安排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统计结果发现:高管人员固定薪酬制与企业绩效负相关,弹性薪酬制与企业绩效正相关;弹性薪酬比例在一定区间时对企业绩效有积极意义,并非弹性薪酬比例越高越有效.  相似文献   

3.
认为国内外关于家庭友好计划的研究主要从该计划的内容、效应、调节变量、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因而通过论述弹性工时制、远程办公、育儿服务等效应,考察个体、家庭和组织层面变量对家庭友好计划效应的调节作用,基于社会交换、组织支持和工作特征等理论视角探讨了家庭友好计划效应发生的内部机制,最后提出了家庭友好计划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根据实际调查的资料,对企业工时长度和工时安排方式的情况的分析表明:我国企业工时正在向标准化和灵活化的双重趋势演进,这反映了中国过渡到市场经济的独特转型进程;中国内地企业员工的平均工作时间及加班时间基本符合1994年通过的《劳动法》有关每周工作44小时的规定,但超过了1995年3月《国务院关于修改〈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决定》所提出的每周40小时行政法规的标准;工时的灵活安排在中国内地企业普遍存在,企业工人对灵活工时模式更感兴趣。对现有工时安排与员工生活的关系、员工的职业安全感及工作满意度等问题的研究,目前在我国尚属一个全新的领域,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5.
弹性工作制于19世纪60年代末在德国首次出现,并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中国自80年代初开始正式应用弹性工作制,但是对其依然缺乏正确认识.本文旨在探讨弹性工作制的应用概况、定义、分类和价值,倡导中国对弹性工作制的实际应用,从而使其成为后危机时代的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6.
刘晓芳  骆毅 《南都学坛》2006,26(2):41-42
分层教学是个别化教学的一种,它较好地解决了班级授课制不易照顾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是教育组织形式的一次重大变革。我国分层教学思想在古代的演变过程中,孔子、孟子、朱熹、张载、王守仁等教育家、思想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分层教学法在我国近代及新时期经历了民国初的学业成绩分组实验,20世纪20年代初的弹性编组实验,20世纪30年代末期标准多样化的分组实验,1977年大学恢复招生考试后的能力分班及20世纪90年代的分层递进教学等阶段。  相似文献   

7.
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官僚制行政理论,是由德国学者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曾对当时的企业和政府组织管理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工具理性之僵化、刻板、缺乏弹性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价值理性的“返魅”被提上了日程。将二者统一起来,对社会的有序运行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弹性用工是一种灵活的用工方式,是实现人力资源最优配置的有效途径。我国对弹性用工不合理的制度设计,限制了弹性用工效用的发挥,这些制度包括:劳动合同期限制度、劳务派遣制度、特殊工时制度、非全日制用工制度。  相似文献   

9.
以荷兰为案例,分析阐述了劳动弹性制的产生背景、理论策略与功能作用,并且探讨了在中国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的环境下,实行劳动弹性制的前景与意义。  相似文献   

10.
工作时间是劳动者依照法律和制度劳动的时间。工作时间一般以周工时或者日工时为计量单位,也可以以月、年的劳动时间为计量单位。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可以说,世界各国工业化的历史也是工作时间逐步缩短的历史。工时问题一直是劳资双方产生磨擦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工业革命之前,还未盛行工时制度,劳动者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每日的工作时间大约为13、14个小时以上。18世纪末产业革命以后,特别是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这100多年中,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经历了一个长工  相似文献   

11.
树立“人本主义”的管理理念是工会工作的一个新视野。改善职工的生存条件、强化职工的主体地位、挖掘职工的道德潜能和注重职工的全面发展则是架构工会工作“人本主义”管理体系的四个基本点。实施以教代会为支点的民主管理工程、以师德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教职工素质工程和以互帮互爱、全民健身为主要内容的保障工程等,是推动工会“人本主义”的管理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乡镇政府员工工作投入度是实现员工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管理的核心。提高乡镇政府员工工作投入度,能促使乡镇政府提高自身的行政效率,更好地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乡镇政府加强自身管理,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在实际的员工工作实践中,却存在着工作投入不够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员工个人的绩效和乡镇政府的绩效。根据当前我国乡镇政府员工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提升工作投入度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我国服装企业知识型员工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状况和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服装企业中,知识型员工的工作压力程度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工作倦怠总体状况不太严重。通过对比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的关系,发现工作压力对工作倦怠的不同维度都有正向的预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工作压力维度对工作倦怠影响程度不同。为了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企业应该重视工作压力管理,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防止工作倦怠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员工敬业度是反映人力资源管理绩效和员工忠诚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关系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新庄煤矿结合本矿实际情况,建立了九维度的员工敬业度评价模型,制定了详细的评测方法。通过对员工进行敬业度测评,一方面全面掌握了本矿员工的工作态度、对本职岗位的敬业程度,为全矿进行绩效考核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通过对测评过程和结果公示,激发了各员工积极上进的热情,提高了员工的敬业程度。由于敬业度评价指标与安全生产有密切联系,员工敬业度的提高也提升了全矿井的安全管理水平,为矿井的安全生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带薪年休假制度是法律保障劳动者休息权的重要手段,我国《职工年休假条例》的规定较为简略,在实践中易产生歧义。从条文解析的角度说,劳动者连续工作的认定标准应以劳动合同为依据;工作时间的计算方法应以劳动合同签订之日作为起算点,但目前尚不宜引入考勤机制;同一用人单位工作的判断应以劳动者接受同一用人单位指挥监督为准。针对此项制度适用过程中突出的问题,应当明确劳动者有权处分休假时间,并且可以跨年安排,但不得在此期间从事经营性活动。  相似文献   

16.
以485名新生代员工为样本,分析了工作要求对新生代员工工作态度(包括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的影响以及父辈支持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对新生代员工而言,每周工作小时数与工作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离职倾向呈显著正相关;工作要求对工作满意度有负向影响,对离职倾向有正向影响;工作要求通过工作满意度的中介效应影响离职倾向;父辈支持在工作要求与新生代员工工作满意度以及工作要求与离职倾向之间并没有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工作场所电子邮件监视与雇员隐私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作场所雇主对雇员进行电子邮件监视正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针对邮件监视行为,雇主和雇员都有正当而相互冲突的利益存在。欧洲在个人数据和雇员电子邮件隐私保护方面比较进步,相关经验值得借鉴。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对雇主管理权与雇员隐私权作适当的平衡,雇主对雇员的邮件监视应遵守比例原则,监视不得毫无限制、无处不在.即使是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仍应适当保留雇员与工作无关的个人邮件的隐私空间。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工作有两个源头,一个是近代从西方传入的专业社会工作,另一个是中国本土的社会工作.本土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分别对应着中西方社会的传统特质,即乡土社会与工业文明,这是探讨中国社会工作历史起源问题的两分法.扶贫济困成为政府责任,是社会工作兴起的最基本标志.根据这样的概念界定,可以把本土社会工作的起点前移到宋代,如此就可以进行中西方社会工作历史起源问题的对照、比较,形成一条关于中国社会工作起源和发展的完整线索.  相似文献   

19.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企业社会工作应具备的功能是:提供物质帮助,协助困难职工摆脱困境;给予心理支持,重建企业职工生活信心;协调内外关系,增强企业组织的凝聚力;维护合法权益,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预防问题产生,保障社会和谐均衡稳定;促进能力发展,实现社会工作持续创新。  相似文献   

20.
职业生涯管理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职业生涯管理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越来越受到学者和企业家们的关注,实施职业生涯管理对于企业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发展人才有着积极的意义。良好的职业生涯管理要从构建合理的组织结构入手,涉及到企业的人员培训、绩效考评、激励机制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是实现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