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美在自由     
文章从中西文化思想发展的历史实际和发展趋势的角度探讨美的最基本内涵。认为古希腊对美的衡量标准重在功用,中世纪基督教美学思想认为美在于超越感性形象,直到文艺复兴后,人的自由、理性的特征逐渐从基督教神权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美在自由从文艺复兴开始日益明确,成为西方近代美学思想的标志。西方传统美学大体上建立在主客二分思维方式基础上,美在自由的思想占主导,其发展过程是由自由的抽象性走向自由的具体性。中国传统美学的主流,大体上是建立在道家原始的天人合一之本体论基础的意象说。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发展,是深藏于意象说中的美在自由的思想不断挣脱儒家名教纲常的束缚而力求自拔的历史。就中国而言,更多地发掘意象说中的自由思想,给无我之美增添一点自我表现的神采。就西方而言,传统的自我专制主义过于跋扈,需要有点中国式的无我之美加以节制。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4,(7):85-90
西方传统美学理论对嗅觉美持否定态度,然而,以怡人的芳香为美的审美经验却大量存在于东西方人的审美实践中,并在中国古代美学理论、印度佛经相关理论及西方当代美学理论中得到说明。审美实践表明,美是有价值的愉快对象,有价值的嗅觉对象同样被人类视为美。中国、印度和西方以香为美的实践和学说证明了这一点。与此同时,还应注意嗅觉美与味觉美的紧密联系。而嗅觉美的典型表现形态——自然花香之美与人造香水之美在人类审美感受和创造活动中的大量存在,也为嗅觉美回归美学研究园地提供了鲜活例证。  相似文献   

3.
从误读"充实之谓美"到美育的理论瓶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毅  喻琼 《江汉论坛》2005,(7):103-105
先秦儒家的美学经典,从来不以"美"为论美术语.<孟子>"充实之谓美"也不是"儒家美学的代表言论".忽视这个事实,必然阉割先秦儒家美育思想,造成美学研究的混乱.有鉴于此,本文从<孟子>使用"美"的习惯,"充实之谓美"的语境,注家对"六善"的考证,儒家主要美学经典的主要术语,"美"善"的语源学及其关系,以及学术常识等众多维度,考辨、剖析了"充实之谓美"的旨趣,否定了把"充实之谓美"作为"德育包括美育"理论基石的谬误.  相似文献   

4.
李益 《兰州学刊》2012,(8):206-208
休闲是人类通达自由王国的必经之途,是诗意生存的先觉条件。休闲作为"此在"的生存超越注定是美的。从目的与前提来看,休闲具有自由之美;从内在动因来看,休闲具有创造之美;从功能效果来看,休闲具有发展之美;从休闲的系统关系来看,休闲具有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5.
王丽娜 《理论界》2011,(3):101-103
康德美学思想,如果一言一蔽之,那么可以表述为"瞩望道德之美"。美不是外在的实体,而只是一个人内心里的观念;此观念不落于知解的概念,而只能以一个符合观念的个体的表象表征出来;在此观念作为衡鉴一切鉴赏对象、鉴赏判断范例、以及每个人的鉴赏的判断标准的意义上,同时在此观念最大限量地体现到一个范本、一个原型中以提示人们不断趋之而行的意义上,美的观念即是一个理想。这个理想因着人之德性境界的无止境,必然表现为一个虚灵的而不迟滞的、真切的而不空洞的一种追求。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中国文化裂变的大背景下,"自我"的确立可以说直接影响到中国现代自我表现诗学本质观的确立,而"自我"的演变也直接影响到自我表现诗学本质观的演变."纯诗"论的产生,一方面导源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另一方面是受到了世界诗歌潮流的冲击和影响."人生"论诗学本质观的产生,则一方面是导源于社会现实的急迫需要,另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文学和西方文化、文学相互激荡和衍生的结果.无论"自我"论、"纯诗"论或"人生"论,它们都有现代中国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技术社会中人们已经默认并接受了技术的复杂化现实,这种现实阻碍了人与技术的和谐发展过程,而且也遮蔽了人性.文章以技术对人类来讲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为思想基础,在技术的复杂化所带来的技术的掩盖性和现实人与真正的"个体自我"的分裂的基础上,探讨技术的简单化复归及对人性的解蔽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消费者基于CSR信息的决策实际上是一个启发式的信息处理过程。文章首先阐释了CSR信息的信息属性,并通过实验的方法证实了独立型自我构建的消费者对CSR信息的反应会更加敏感。而且,在正面的CSR信息下,由于信息处理方式的不同,独立型自我构建的消费者比依赖型自我构建的消费者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忠诚;而在负面的CSR信息下,由于负面偏差效应的存在,所有消费者都会表现出较低水平的忠诚。结论有助于促进企业更好地开展社会责任营销。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描写战争,在美学风格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净化之美。作品写大规模的决战,主要揭示战争的胜负因素和历史作用;写多种形式的奇袭、埋伏、突围,重在突出战争双方的谋略和智慧;写将领间的单打独斗,则着力表现双方的气质、性格和武艺:均通过战争过程加以净化,而无意渲染战争的残酷和恐怖。这种美学风格,既反映了罗贯中进步的战争观、深刻的历史眼光,也表现了他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0.
谷鹏飞 《文史哲》2006,9(6):155-162
西方经济学和美学是两门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西方经济学思想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明显的美学意味和阶段性特征,即古代经济美学思想的德性之美、近代经济美学思想的德性之美与功利之美、现代经济美学思想的丰裕与幸福之美、当代经济美学思想的和谐与快乐之美。把握这些特征,有利于加强我们对于经济学和美学学科自身性质的认识,可以使我们在学科意义上深化对于经济美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