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疆 《南都学坛》2003,23(3):13-17
二战结束后 ,美国杜鲁门政府便改变了战时与苏联合作的政策 ,举起反共大旗 ,对苏联进行遏制。然而 ,作为一个实行民选制度的国家 ,在制定如此重大政策时 ,不得不考虑民众的态度和意愿。为此 ,杜鲁门政府利用媒体不断批评、指责苏联 ,极力将苏联刻画为一个“极权主义国家” ,从而迅速转变了苏联在战时给美国民众留下的良好形象 ,为推行“冷战”政策奠定了民众基础。  相似文献   

2.
洛伊·亨德森是我们研究美国冷战政策时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他是美国国务院最早提出对苏联实施遏制政策和主持起草"杜鲁门主义"的资深外交官。自上个世纪20年代末开始,他就确立反苏立场,并坚信苏联将推动世界革命作为外交目标;二战结束后,他从研究美国中东政策入手,向国务院建言插手中东事务以遏制苏联共产主义的扩张,并主持和参与了杜鲁门宣言的起草工作。本文全面探究了亨德森遏制苏联思想的形成和推动杜鲁门主义出台的过程,以图对全面了解美国冷战政策的起源与实质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约翰逊政府的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的考察,可以发现一方面美国的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正逐渐从禁运战略物资转向限制高新技术转让,经济遏制的目的也逐渐从阻碍苏联集团国家战争潜力的增长向影响苏联集团的外交政策和国内政治转变,另一方面通过推行“中国差别”政策,继续阻碍中国现代化进程,这一政策使美国与西方盟国关系进一步恶化,美国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4.
冷战期间 ,美国一直对古巴实行遏制政策 ,将之看成是苏联在西半球进行共产主义扩张的工具。冷战结束已经 10年有余 ,但美国对古政策并没有根本变化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古巴仍然在坚持搞“共产主义” ,因为从安全上讲 ,在苏联因素消失之后 ,古巴对美国已不构成任何威胁。冷战后 ,反共主义意识形态仍然是影响美国对古政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在整个冷战时期,美国对东欧政策从属于其遏制苏联的整体战略目标。头一个十年里,美国对苏联、东欧一视同仁,实行全面遏制。1956年苏共二十大激发了东欧国家普遍存在的民族主义传统和对苏联控制的不满情绪,波兰、匈牙利人民率先挥起了争取自由民主的大旗。在应对东欧政局的变化时,美国“解放”政策的不可操作性充分地暴露出来,促使艾森豪威尔政府的东欧政策由“解放”转向“演变”,通过鼓励东欧国家内部的自由化进程,扩大与苏联之间的裂缝,使其逐渐向西方靠拢,最终使其制度发生和平演变。这是一条分化瓦解苏东阵营的路线,与“解放”相比,该政策更注重具体实施的灵活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出于宏观战略考虑,美国对二战后德国的战败赔偿政策经历了由严苛到宽松的转变。战争结束前已出台的"摩根索计划"对美国的战后对德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雅尔塔会议后,美国开始转变德国赔偿政策,确立了实物赔偿原则;在波茨坦会议上,美国提出"分区赔偿"原则,停止与苏联在德国赔偿问题上的合作。由于冷战需要,美国大量削减西占区支付赔偿的数量,开始扶植联邦德国抵制苏联。  相似文献   

7.
出于宏观战略考虑,美国对二战后德国的战败赔偿政策经历了由严苛到宽松的转变。战争结束前已出台的"摩根索计划"对美国的战后对德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雅尔塔会议后,美国开始转变德国赔偿政策,确立了实物赔偿原则;在波茨坦会议上,美国提出"分区赔偿"原则,停止与苏联在德国赔偿问题上的合作。由于冷战需要,美国大量削减西占区支付赔偿的数量,开始扶植联邦德国抵制苏联。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不承认他国主权要求的南极政策,逐渐转向索求领土主权。但与此同时,苏联积极参与南极洲的考察活动,并建立大批考察站。受到苏联因素的牵制,美国最终停止主权要求(并未放弃),转而召集南极会议,推动南极中立化。概而言之,苏联在美国的南极政策中发挥了有力的平衡作用。  相似文献   

9.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时,美国尚未参战,但美国出于自身的利益,执行着大体支持苏联的政策,珍珠港事件后,双方还建立起同盟关系;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和美国力量的增强,1943年以后,美国的对苏政策则在保持同盟关系的同时,力图消耗苏联,并与之争霸。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遏制战略与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时代 ,美国政府利用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遏制政策。其演变趋势主要表现在 :打击对象从苏联转向中国、复归于苏联 ;从禁运战略物资为主转向限制高新技术转让 ;从把经济、军事援助与贸易管制直接联系起来转变成为进口制裁与贸易管制相结合 ;从阻碍苏联集团国家战争潜力的增长转变成为改变苏联的外交政策和国内政治 ;“差别”政策乃是其分化苏联集团国家关系的重要手段。美国冷战战略左右了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的走向 ,西方国家的动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美国冷战战略的调整和变迁。  相似文献   

11.
乔治·凯南的“遏制”战略构想散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凯南的遏制战略构想是以对苏联社会制度、对外政策形态的认识和美国力量有限观念、传统均势外交为基础的,追求在苏联毗邻地区确定以后苏联不得逾越的界限。凯南看重政治、经济手段的作用,但决不排斥军事手段。凯南与杜鲁门主义的分歧属于两种不同的遏制战略论的范畴。凯南与杜鲁门主义在将“遏制主义”作为美国对外政策指导原则,强调经济复兴援助的作用,美国海外义务的不可分割性诸问题上又有共识。在美国遏制战略思想发展史上,凯南关于东南亚在美国亚洲政策中地位的见解,与迪安·艾奇逊提出的“烂苹果论”,同为“多米诺骨牌理论”的源头。凯南的遏制战略构想给美国对外政策带来的影响,最深远的乃是开启了美国在东南亚热战的帷幕  相似文献   

12.
战后初期,美国对如何保障韩国的安全出现了前后迥异的政策阶段。在朝鲜战争之前,美国出于遏制苏联的战略需要和对韩国价值的评估,实行军事脱身的政策。而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遏制战略和韩国价值重新界定,转行军事介入政策。在这变化背后隐藏的是美国维护自身霸权和掌控韩国防务的私利之心,在理论上反应出美国在“中间地带”的冷战政策和美韩同盟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试论英国与“冷战”的起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冷战”是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非武装进攻的敌对活动。它发端于战后初期,结束于1991年苏联解体。关于冷战的起源,学术界一般强调美国的作用而忽视英国的影响。本文在分析战后初期英国与苏联之间矛盾和分歧的基础上,认为英国不仅是实行对苏遏制政策的急先锋,而且是西方遏制苏联的促成者  相似文献   

14.
1943—1950年期间,美国对朝鲜的政策演变经历了四个时期:政策提出时期,主张朝鲜成为自由与独立的国家,但遏制苏联影响的政策阴影已经隐约可见;实行遏制政策时期,企图通过建立受美国操纵的南朝鲜来阻挠朝鲜的统一,继而让南朝鲜兼并朝鲜北部而成为合法的全国政府,达到抵消苏联影响的目的;遏制政策时期,出于冷战的需要,正式提出并推行遏制政策;积极遏制政策时期,将其政策集中指向朝鲜北方的所谓“公开进攻”,比以前的遏制具有更为露骨的进攻性和侵略性,是扩张主义和遏制理论相结合的产物。美国对朝鲜问题的政策及其实施,是造成朝鲜南北对立的主要因素之一,加剧了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1931—1937年苏联远东政策的形成原因和发展概况。强调这一政策是苏联为避免东西两线作战的世界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为苏联对日缓和外交方针在其远东政策中居于中心地位,而决不同于西方大国之绥靖政策;中苏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到“七·七”事变前夕,远东初步形成了中苏合作抗日的新格局;苏联为建立远东集体安全制度作了不懈的努力,但由于美国消极态度的决定性影响而终于失败;苏联远东政策与外交属于避战自保和反法西斯性质,但其成就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6.
1943~1950年美国对朝鲜问题的政策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3-1950年期间,美国对朝鲜的政策演变经历了四个时期:政策提出时期,主张朝鲜成为自由与独立的国家,但遏制苏联影响的政策阴影已经隐约可见;实行遏制政策时期,企图通过建立受美国操纵的南朝鲜来阻挠朝鲜的统一,继而让南朝鲜兼并朝鲜北部而成为合法的全国政府,达到抵消苏联影响的目的;遏制政策时期,出于冷战的需要,正式提出并推行遏制政策;积极遏制政策时期,将其政策集中指向朝鲜北方的所谓“公开进攻”,比以前的遏制具有更为露骨的进攻性和侵略性,是扩张主义和遏制理论相结合的产物。美国对朝鲜问题的政策及其实施,是造成朝鲜南北对立的主要因素之一,加剧了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  相似文献   

17.
1937—1945年,苏联从避免两线作战,确保本国安全与利益的战略高度出发,积极推行远东政策。“七·七”事变后,它以援华制日为主,同时坚持对日展开缓和外交。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苏联仍重视中国战场在牵制日本方面的巨大作用,但被迫减少并终止援华,由美国代替自己扮演援华抗战的主要角色。大战后期,苏联的远东政策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决定在远东从防御战略转入进攻战略,参加对日作战;二是削弱美国在中国的影响,建立苏联的远东势力范围。  相似文献   

18.
1970年代初,苏联对埃及的军事援助问题成为影响苏埃两国关系的主要因素.由于美苏缓和、苏联与萨达特对在处理阿以争端理念上的分歧等方面的原因,苏联对埃及采取了保守的军事援助措施,并将援助承诺一再搁置,这引起了萨达特对苏联的不满,进而导致了苏埃关系的恶化.苏联对埃及的军事援助政策,是使苏埃关系走向破裂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对苏埃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十月战争后,美国和埃及复交,而苏埃关系逐步走向终结,美国有效地防止了苏联势力在中东的进一步渗透.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1931—1937年苏联远东政策的形成原因和发展概况,强调这一政策是苏联为避免东西两线作战的世界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为苏联对日缓和外交方针在其远东政策中居于中心地位,而决不同于西方大国之绥靖政策;中苏关系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到“七·七”事变前夕,远东初步形成了中苏合作抗日的新格局;苏联为建立远东集体安全制度作了不懈的努力,但由于美国消极态度的决定性影响而终于失败;苏联远东政策与外交属于避战自保和反法西斯性质,但其成就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20.
艾森豪威尔政府的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东西方贸易管制政策是美国冷战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国缓和了对苏联、东欧各国的贸易管制,但继续奉行对共产党中国的全面贸易禁运政策。通过考辨该政策的形成过程,可以发现:艾森豪威尔政府主要决策者的“中国观”是执行该政策的思想根源。这一政策使美国与西方盟国关系恶化,并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更使美国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