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9 毫秒
1.
论生产和消费领域中的经济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定的生产伦理和消费伦理精神都是在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并与特定时期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由于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和西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伦理观。考察中西方生产伦理和消费伦理的形成发展及其精神内涵,继承我国古代优秀的经济伦理遗产,借鉴西方经济伦理中的积极成分,有助于形成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伦理观。  相似文献   

2.
从中国饮食文化、麻将文化和五行学三个方面对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该小说中反映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其中包括:中国的传统节日的丰厚文化内涵;中国人所崇尚的团圆、美满的家庭关系;中国式的做人艺术;阴阳五行及其变化关系的经验性类比等,意在说明《喜福会》的创作与中国的传统与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这种影响既是自觉的,有意识的,同时也是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  相似文献   

3.
家庭伦理原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历久不衰的重要主题之一,明清小说尤为突出地表现了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我们拟从亲子、夫妇、长幼、妻妾、姑媳、主仆等6个方面对明清小说中的家庭伦理观作一比较全面深入的探讨。本文先谈明清小说中的亲子伦理观与夫妇伦理观  相似文献   

4.
<金瓶梅词话>所反映出来的天命观、人伦观、价值观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其天人合一、因果报应的观念有别于西方文化追求彼岸幸福的天命观;以血缘、孝道为主的家庭伦理观迥异于西方文化的自我实现的人伦观;民族文化重本抑末、读书作官的价值观,不同于西方文化以功利为目标的财富观.文化的差异是由不同民族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5.
丁东粮 《南都学坛》2011,31(3):43-44
从菲律宾小说《睡垫》中,可以看出,由于菲律宾自身文化的多元化,东方式的家庭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菲律宾人,与中国人的"家"情结是一致的。主人公分发睡垫的过程,既体现出东方式家庭关系的长幼有序,又体现出尊重女性的西方文明。使其家庭关系既有典型的东方传统式的严肃,也有西方式的自由活泼,反映出现代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独特的家庭关系。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带来的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与冲突,跨文化传播中出现的文化危机以及如何构建文化认同等问题都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面.李安的“家庭三部曲”,反映的就是异质文化之间的文化认同问题.本文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来进行冲突、协商和构建的分析,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价值理念通过影片中家庭元素的分析来展现跨文化传播中异质性文化的冲突和协商,来探讨其中的文化认同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诗歌做为人类观照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用高度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反映了人类对客观物象的认知和感受。论文通过分析中、英古典诗歌中的时间意象,发现中、西方文化对时间的认识既有基于对时间这一客观存在普遍感知的共性内涵,同时又反映了中国思维传统具有整体性与直觉性,而西方文化思维传统具有二分性及逻辑性的文化差异。认识这种文化共性与差异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8.
从环境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以及有关环境伦理机制等层面对中西方环境伦理思想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中国环境伦理研究既要大胆吸收西方环境伦理理论中的积极成果,又要认真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环境伦理思想的合理因素,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生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化再生的必要性在于它与现代社会的不适应性。再生的可能性有其内在根据和外在根据。内在根据是传统文化的开放性和自我批判、自我更新能力;外在根据是中国和世界的现在和未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中西文化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讨论中的一个焦点问题,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人学的具体分析对比中,可以发现,中西文化具有异质性和互补性,融和吸收西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再生的必要条件。在中国传统文化再生的方法和途径上,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辩证分析方法;从宏观着眼,推进中国文化的整体现代化,着重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文化研究中的国粹主义、中体西用、文化保守主义、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简单认同主义都是不正确的方法和态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汤因比中国观的剖析,旨在说明中国传统文明和文化在救治现代西方社会发展危机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当代社会发展收纳西方科技文明的必要性,以及中西文明和文化在面向未来中走向融合的必然前景。  相似文献   

11.
“恶妇”和“妖妇”分别是中西文学中各具文化特色的邪恶妻子形象。这种创作认知的产生,既源于中西父权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红颜祸水论”的共性认识,又源于各自不同的伦理文化价值根基。值得注意的是,通过邪恶妻子形象的创作样态可以发现,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中,儒家伦理与宗教伦理在对待女性的统治上出现跨越时空的父权制话语共谋。在现代社会,这种权利话语共谋分别遭到中西不同文化视野下女权主义的批判。由此,邪恶妻子形象获得新的创作和解读,展现出中西女性共同的主体意识觉醒潮流。  相似文献   

12.
"和"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影响深远。传统建筑空间由于受到"和"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文化意味,文章从建筑空间尺度、虚空间与灰空间、空间的布局三个角度分析传统"和"理念对建筑空间形态的影响,并得出中国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是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世初之初,我国学术界围绕孟子论舜的案例和《论语》“父子相隐”的观念展开了一场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儒家伦理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实际上,普遍与特殊这种西方式的两分模式并不是解读任何文明、文化、伦理价值的唯一标准,对孔子思想的真实理解应回到《论语》文本本身。“亲”“仁”“爱”“礼”只有层次上的差别,无根本性质上的对立,“亲亲”是“仁”“礼”之根源,血亲是人伦之情的发源地。重视家庭的儒家传统文化,超越一切功利的“亲亲之光”对缓和当今多元主义文化的冲突有着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传统语境中,“文学”义指“文章博学”,近代以后成为学术分科的一支,用于指以语言为表达方式的艺术。清民之际,西方“纯文学”史观输入中国,逐渐成为中国文学史建构的理论基础。考析林传甲、黄人的《中国文学史》,可以对清民之际“文学”概念的转换有更具体的认识。林传甲《中国文学史》以传统“文学”概念为理论基点,是非关史体的“讲义”;黄人《中国文学史》汲纳西方“文学”概念的内涵,可说是近代意义文学史的发端。  相似文献   

15.
对《唐律疏议》法律伦理思想的探讨——从深层去把握中国传统法律的价值内涵,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性,这有助于沟通现代西方法律的价值理念和中国传统法律的价值理念。其目的在于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以借鉴传统法律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借鉴之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的"亲亲相隐"亲情伦理立法与西方现代法律中的亲属权利立法有相通之处,但也有本质差异。遗憾的是,我国现行法律在否定"亲亲相隐"的亲情伦理立法以后,却没有确立现代法律中共通的亲属权利立法原则,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形成双重断裂,导致诸多尴尬和悲剧。"亲亲相隐"制度对确立我国的现代亲属权利制度具有启发,但其转化重构是有所取舍的。我们需要从以家庭为本的亲情伦理立法到确认以人为本的家属权利立法,实现传统法的转化创新。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现代、后现代的伦理视野中,有些夫妻关系处于婚姻背叛的不稳定状态。中韩家庭剧较好把握了夫妻关系在历史转型期的变化,对婚姻背叛给予较大的关注,而对背叛婚姻的叙事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文化伦理取向。中韩家庭剧婚姻背叛的叙事基本采取一男二女的人物关系模式。但是婚姻背叛的叙事情节和风格不同,中国家庭剧强化尖锐爆发性的矛盾冲突;韩国家庭剧采取含蓄的叙述方法,而且尽量弱化和净化正在进行的婚姻背叛的情节。对成为过去式婚姻背叛的态度,中韩家庭剧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家庭剧一般相对"宽容",而韩国家庭剧则是严厉的谴责和批评,这与各国不同的叙事伦理和文化个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民族传统文化和创造社小说的关系,不仅仅是表层契合,更重要的是潜在的作用和深层的回应。民族传统文化已经内化为创造社作家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在小说创作的审美情趣、人物性格的文化内涵、体式上的传统渊源三个方面显示出鲜明特质。创造社小说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承传与超越,为后人提供了中西文学融合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9.
作为西方文化核心之形而上学所遭遇的危机,不仅在于真理之“起源”或“终极”的缺失,也不单单呈现为后现代主义者津津乐道的“不确定性”与“内在性”之间所构成的悖论,更在于“超越”于实践本身之优先性的一切理论建树形式的不可避免的塌方。文章认为,在后哲学时代,以返回“原始伦理”为契机,继续发掘和创造性地转化中国传统伦理智慧,直面以技术统治和价值虚无互为表征的现代性难题,构成了当代汉语思想复兴的重要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20.
话语分析作为人文学科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跨学科研究的实践特色,理应具备跨文化研究的理论特征。中国传统生态伦理和西方的生态伦理都蕴含着对生态关切的伦理情怀,潜藏着跨越时空的人文对话的学术冲动。采取话语分析跨文化范式,系统全面地研究两者的对话关系,一方面,可丰富话语分析的文化视野,为文学伦理提供新的话语资源;另一方面,对话研究有益于在相互参照、辉映中发现对方的思想亮点,有利于中西生态文化的互识、互证和互补,为中西本土化生态伦理学提供广阔的跨文化、跨学科视野和可操作性经验,有利于建立富有张力的、多元文化的生态伦理学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