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近几年来,随着新儒学的兴起,文化热的高涨,历史反思的深入,以及复古风的抬头,学术界掀起了一股否定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孔斗争的思潮,有的直接否定“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种观点,笔者不能同意。五四批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与民主革命深入的需要;不是某些人的感情冲动所致。一些同志所以一提五四批孔就反感,就否定,把五四批孔与“文革”批孔联系在一起,在认识上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对当时的历史环境不清楚,没有把五四时期的批孔,放到当时的历史政治背景中加以考察,也不真正了解五四批孔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因此,本文试图就五四批孔问题作一历史考察。根据历史的发展,五四时期的批孔,可以分为互相连接的三个发展阶段;而每一阶段的批孔都有自己的特点,一步比一步更深入。  相似文献   

2.
毋庸置疑,“五四”批孔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但必须看到:其不科学性也极其严重。早在“五四”批孔如火如荼之际,中国至少有一位哲人———郭沫若先生就已洞察到了这一点。他在致一日本友人的信中说:现在中国有人在骂孔子,“更极端的人骂孔子为盗名欺世之徒,把中...  相似文献   

3.
孔子要平反,“孔家店”要打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看了这个题目,有的同志可能感到奇怪:孔子要平反,倒不妨作为问题提出来讨论;“孔家店”要打倒,难道我国今天还有什么“孔家店”的踪影吗? 同志!你误解了。孔家店并不是说真有个什么店开设在哪里,它只是个象征性名词,指的是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把孔子神化、偶象化,禁锢人们思想、维护吃人礼教所搞的那套把戏;“打倒孔家店”则是“五四”时期反封  相似文献   

4.
杨华丽 《船山学刊》2014,(1):169-177
20世纪复杂的思想史、伦理史、儒学研究史与打倒孔家店密切相关,而文化精英们相应的各种阐释,使透视新文化运动变得非常艰难。仔细考察新时期以来学界研究打倒孔家店的成果,可以发现的是,绝大多数人都将它当成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但学者们的立场大致有以下三种:肯定口号及其正面价值型;肯定口号但否认其正面价值型;否定口号但仅只部分肯定其正面价值型,而这与该词组中倒字暗示的含义密切相关。其实,从80年代开始,学者们已从其存在的真实性、提出者和诞生过程以及其是否代表新文化运动的主潮两个方面对这一口号进行了质疑。此外,学者们重返五四批孔的历史语境,对新文化运动批孔真相进行的呈现、梳理,以及他们对文学界之于思想界反孔非儒运动的呼应状态进行的分析,推动了对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正> “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一声呐喊,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命运。诚然,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其豪迈的雄姿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当世界上各个著名的古代文化系统相继衰落的时候,它独以旺盛的生命力日新而日日新。中国传统文化是幸运的。然而,清朝中期以后,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传统文化急转直下,出现了空前的萧条与危机。这,正是曾经幸运的中国传统文化不幸命运的开始。1840年以后,伴随着列强的炮声,西方文化象潮水一般涌入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强烈地冲击着传统文化的长堤。昨日黄花不禁风雨,传统文化向何处去?已成了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非其人不成其事。所以官方的操纵、包办,从守旧的顽固派到半开明的洋务派再到比较开明的维新派,均以失败而告终。二十世纪初,复古逆流和民族危机的加重交织在一起,迫使人们对这个问题重新作出抉择。经过痛苦的思索,人们终于看清了问题的实质,把矛头直接对准了封建主义,从而拉开了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帷幕。  相似文献   

6.
五四批孔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非难乃至否定五四批孔者,因为不了解当时的历史情形,反而带有极大的盲目性。五四批孔主要集中在:1.把传统儒学作为封建主义的思想基础来批判;2.把儒家伦理作为自由平等的对立面来批判;3.批判和揭露北洋军阀新专制主义者利用孔学为其反动政治服务;4.指明孔学已不适于现代生活。这些批判今天看来仍然正确、进步,不容否定。  相似文献   

7.
五四“反帝反封建”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及五四,人们总要说它"反帝反封建",本文对相关史实和此说之形成过程进一步的考察和辨析发现:一,新文化运动并无"反帝"主题,学生运动"外争国权"并未演化为"反帝"或"反对列强";二,"反封建"是后来的一种概括,但"封建"一词既不合中国古义,也不合西方原意,与五四并不相符;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对反帝反封建之说大多没有认同。  相似文献   

8.
“五四”前后的文化是以反传统的特点载入史册的.突破传统文化的束缚,再造新的文化体系是“五四”时期的核心内容和永恒的主题.而这其中最可称之为精髓的就是“五四”的批判精神.“五四”的批判精神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无情的甄别和驳难,使传统文化的优劣短长在现代文明显微镜  相似文献   

9.
文学语言的欧化发展,从晚清开始经历了一个由书面语建构到文学作品语言转移的倾向,不断为文学所捕获、赋形,成为了五四文学语言最为显著的外部特征.我们不应绝对以“文言”到“白话”的转换,而应在相当的程度上以“既有传统白话”到“现代白话”的现实嬗变来展开对五四文学语言的描绘,在其中关键的驱动力就是“欧化”.“欧化倾向的五四文学语言”凸现了五四文学语言建构所能达到的精神领域、灵魂探索和诗性空间,展示了五四文学语言建构超越一般书面语变革所达到的话语力量,进而集中彰显了“欧化倾向的五四文学语言”之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以及对中国文学语言现代转型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柯华庆 《学术界》2012,(5):5-23,257,262
五四运动前后关于"问题与主义"的争论在当时影响广泛,或许对于今日解决中国社会诸多问题亦有借鉴。"问题与主义"之争的核心是关于"问题与方法"的争论,胡适批判纸上主义、理想主义和外来主义的矛头对准的是教条主义,胡适批判教条主义的方法恰恰是杜威的实效主义,"问题与主义"之争实质上是教条主义与实效主义之争,或者更准确说是教条方法与实效方法之争。胡适并非一般地反对主义,而是反对将主义教条式的应用。借用"中体西用"的说法,胡适的观点可以说是"问题为体,方法为用","问题为体,主义为用"只是一个幌子,因为他所推崇的实效主义只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四、中西文化论战:在比较中非孔新文化运动中兴起了一场关于中西文化大论战。当时的各派代表人物几乎都参加了这次讨论。陈独秀是这场论战中“欧化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1、论中西文化的差异新文化运动中的陈独秀、李大钊等不仅把孔子儒家放在纵的历史发展的“时间”...  相似文献   

12.
“五四”运动是鸦片战争以来面对外来资本主义国家武力侵略、西方文化传入所开展的救亡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的继续,就其深度和广度而言,大大超过了以往的洋务运  相似文献   

13.
五四新文化倡导期间,足以代表"科学话语"的是中国科学社及其《科学》月刊,但该刊主持者之一任鸿隽是以文学革命"反对者"的面孔出现的,《科学》在话语层面与《新青年》相对立。与《科学》的"科学话语"的对立显然不利于偏重"人文话语"的《新青年》的新文化倡导,如把"灵学"视为"迷信",而与"科学"相对立。改变《新青年》与《科学》之间话语隔阂的,是1917年出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而真正实现"人文话语"与"科学话语"相联系的是胡适。但是,对于五四新文化倡导而言,实现"科学"与"人文"之统一与融合,仍然是一个远没有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万恶的旧社会,我国广大劳动妇女身受多重压迫。他们不但没有权利参加社会政治活动,连最起码的生存权利都没有保障。男尊女卑,两千多年来不知摧残和毁灭了多少劳动妇女。孔老二就是鼓吹这一反动思想的罪魁祸首。 孔老二说:“男女有别,国之大节也。”这“别”就是“男尊女卑”。在孔老二看来,妇女跟奴隶是一样的。他恶狠狠地咒骂:“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认为“小人和女子”都是低贱的,天生是愚昧无知的,不懂得道理,同牲畜一样不好豢养。 孔老二鄙视妇女,无视劳动妇女的伟大作用,把妇女当作奴隶和附庸,当作财产和玩物。孔老二的徒子徒孙们觉得这样还不够,变本加厉,又炮制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等奴役妇女的枷锁,完全剥夺了妇女的人身自由,把妇女打入了十八层地狱。  相似文献   

15.
刘媛 《文史哲》2003,(2):163-168
非儒反孔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非常重要的一股思潮 ,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因为很多原因 ,大陆学界对此的研究长期处于一种封闭状态。进入新时期以来 ,大陆学者和港台、海外汉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和论证基本上趋于同步了 ,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和不同声音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五四"有着独特的地位和特殊历史符号的魅力."五四"的历史有多久,对"五四"的意义阐释就有多久.社会主义、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对"五四"各有建基于意识形态立场的阐述,也有一些思想者在一再的反思中追索"五四"的真谛,自称为"五四之子"的殷海光就是其中最典型者之一.殷海光的"五四"观经历了两次转变,一次是意识形态之间的转换,一次是从意识形态阐释向回归历史的学术思想解释之转变.后一个转变为进一步深化"五四"认知和发挥"五四"的精神价值,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17.
重读鲁迅《呐喊.自序》,我们能够发现作为新文化运动旗手的鲁迅与其他更积极的新文化运动的鼓动者之间的思想分歧。鲁迅的“五四”有别于一般“新青年”的“五四”,对这种差异的把握将有助于我们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历史复杂性的理解,并最终走出今天关于五四评价的种种争议,寻找理解中国现代文化与文学的共同思想平台。  相似文献   

18.
"科学"(赛先生)是五四运动重要的旗帜之一,由于特殊的社会与时代背景,当时的"科学"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意义与功用,具体化为"科学万能"的信念,使得"科学"走向了"科学主义",成为五四时期文学观念、文学创作实践和价值评判的重要标准。借此标准,五四新文学家们完成了从传统的旧文艺观向新文艺观的转换,并在"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显现弊端时以"自然主义"进行丰富与补充;同时,"进化论"观念深深影响了五四新文学家的文学选择;"科学主义"还进一步影响了五四文学的题材选择、思维逻辑、语言特色等,但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五四文学的审美属性。"科玄论战"进一步确立了"科学主义"在知识界的优先地位,同时也暴露出其弊端。"科学主义"对于五四文学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其正面价值与负面影响,在人工智能时代,当科学再一次与文学交融之时,非常值得认真研究与反思。  相似文献   

19.
历史的神话往往是被历史的书写者有意或无意缔造的,人们一旦接受了神话化的历史,便不再对神话以外的书写感兴趣,对已浮出水面的新鲜史料也视而不见.被许许多多部文学史约定俗成书写出来的"五四",并不一定就是历史的"五四".历史呈现出的多元复杂相貌的"五四",也许因为书写者习用非第一手资料,甚或因为意识形态化的缘故,在文学史中编排成了单色调的统一面孔.几乎任何一部文学史书写出来的"五四",都是出自同一模具的产物,近乎千部一面.尽管时至五四运动九十周年,但有关"五四"诸多历史的细枝末节仍被文学史遮蔽了,与之相关的许多人与事和因果的逻辑关系常常呈现出史料不足的简单,学术结论也往往显出缺乏实证的草率甚至武断.我们对真正读懂"五四"还有不小的距离.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五四”的重读,就几个有关“五四”的敏感话题发表了看法,对以下观点作了详尽的分析:所谓“五四”造成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所谓“五四”在文化上的“欧化”倾向严重丧失了“民族主义”的立场;所谓九十年代中国社会和文化转型期的文化失范、价值无序、道德失落等问题是由于“五四”对传统道德的批判过了头;所谓“五四”在社会革命和政治经济关怀方面有所缺失。文章认为,随意抹杀“五四”的历史功绩是一种轻率的、不严肃的态度。如果能以较为客观的态度,将“五四”摆到本世纪文化发展的特殊语境中考察,我们就能看到,本世纪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五四”的开创之功,“五四”所提出的许多文化命题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