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2.
3.
杨隽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5
即兴徒歌是诗歌最初的艺术形态,随着音乐日益成熟,祭祀典乐实践成为诗歌发展的契机,诗歌提升为典乐综合表意体系中的主角,确立了"歌奏舞"统合的祭祀典乐演诗体系.周人建立了完备的典乐政治制度,诗在周代典乐制度提供的广阔政治空间里实现了演诗体系的建构,成为承载周礼政治内涵的重要媒介,由周代完备的乐官体系典掌的综合演诗流程是对周代宗法统治秩序的艺术化展演,是对伦理政治内涵的艺术表述,同时又是诗乐政治教化的流程,周代典乐制度规定了<诗>的表现形式与内涵,这是周代典乐政治赋予<诗>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4.
5.
周雪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13,(12):230-232
刘禹锡的《竹枝词》包含着一个古老而新鲜的哲理,音乐之声既是无哀乐的,又是有哀乐的,是无情与有情的辩证统一。音乐具有主客合一的性质,音乐既是自律的又是他律的,是自律与他律的辩证统一。弄清音乐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哲理,有利于推进音乐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7.
李军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7(6):50-54
《物权法》基本承袭了《担保法》和《担保法解释》关于动产质权的规定,但对一些重要的动产质权制度未作规定,从而使得动产质权制度呈现“不圆满性”。《物权法》对责任转质未作规定,应承认责任转质。同一动产上抵押权与质权竞存时,如果该抵押权未经登记,则无论抵押权与质权设立先后,质权优先于抵押权。 相似文献
8.
宋昱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21)
新《刑事诉讼法》的实施将给检察机关自侦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也给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带来了新变化.通过介绍新《刑诉法》中律师不被监听权的确立,剖析该项权利的确立对自侦部门侦查实践工作的影响与挑战,重新审视目前自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自侦工作如何应对该挑战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9.
陆川名下不过区区三部电影,却把中国影坛搅得“飞沙走石,鸟惊兽避”,在《可可西里》中以一种近乎狠的方式为我们展示死亡和生命的残酷,在新片《南京!南京!》里执意要再现大屠杀历史。这位第六代导演其实是一个细眉清秀的白净书生,戴着眼镜,一副谦谦君子的模样。如今,他只想回到世俗社会,找一个爱着的女人生孩子, 相似文献
10.
周伟华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30-35
大唐高道叶法善临化前所咏《留诗》,简要地概括了他的一生及其胸臆之所向,被学界视为叶法善的代表作。用符合文字本意以及当时时代语境的语言对《留诗》进行直译,从格律上,《留诗》应为古诗而非五律,宛利城为有待于法音充满之城,叶法善不事著述乃是因为履行道常无名的宗旨。 相似文献
11.
先秦文化的整体性表现为礼乐文明,礼在当时的功用几乎是万能的、无所不包的。尤其是在以“尊礼文化”[1]为特点的西周时期,礼是治国之本,规范着国家的根本制度,是政治法律的根本指导原则。对此,礼经作了较详细的记录。本文通过对礼经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使人们进一步看清西周时期司法制度的轮廓。 相似文献
12.
西周礼乐文明之诗乐关系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西周礼乐文明中诗乐关系的认识,历来有两派,一派认为诗先于声乐、声乐迎合诗。另一派则认为声乐是诗的根本,声乐在诗之前,诗要求合声乐。检索分析出土和传世文献,我们发现在《易》和《诗》的时代,较之于“诗”,“歌”更经常地代表我们今天所谓的诗歌艺术,而“诗”则更像是乐教文化中的一个概念。综合诗乐歌谣之间的源流正变关系,我们发现,发乎自然性情的歌天然合乎自然之声律,乃诗之前身——歌谣;而服务政教事功的诗却要求合乐而“中声之所止”;因诗制乐旨在诵美讥过的诗道乃是始于制礼之后,而制礼做乐发生在周代,做诗配乐也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38-46
唐代武后时期的明堂乐章是唐代唯一付诸明堂祭祀实践的歌辞,与唐朝前及贞观时期的明堂乐章在篇章结构和措辞用语等方面均大不相同,其异变之处既是武后朝礼乐改制的体现,也是武则天出于政治上自我宣示的考虑。《皇嗣出入升降》这一篇章的增加,是武后集团与李氏集团斗争的体现;乐章结尾增加的宫、商、角、徵、羽等五音之章,也折射出武后不泥于古制、重视明堂布政功能的认知。武后明堂乐章与贞观时期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武后乐章曾在明堂祭祀中实际奏唱,而贞观时期未建明堂,乐章的创制纯为理论勾画。 相似文献
14.
“郑卫之音”与商周政治文化演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维昭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0(3):1-6
论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考察“郑卫之音”首先从政治历史地理的层面考察“郑卫之直”的原初指涉,关键是考察商、周王朝更替与商、周文化差异。第二,在周代的“雅乐”(古乐)与“俗乐”(新乐)、制礼作乐与礼崩乐坏的关系中看“郑卫之音”。第三,在礼乐理性与感性娱乐的关系中看“郑卫之音”的发生、发展与演变。 相似文献
15.
祁志祥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1(5):5-13
古代中国是"礼仪之邦".这"礼仪"的完备其实是在周代完成的.周礼是兼顾天人、敬神化民的产物.周礼虽然承担着"敬神"的职责,但更多地扮演着"修身""齐家""治国"的角色,体现着"神道"向"人道"的转移.周代的礼教思想认为,"礼"者主"敬";作为维护宗法等级的规范,要求卑者尊贤而"义",尊者慈爱而"仁",进而实现"十顺";"礼"别异而"乐"统同,所以"礼""乐"相辅;"礼"是有节制地满足人欲的理性规范,所以"理""欲"相兼.在形成丰富深刻的礼教思想的同时,周代诞生了繁复齐备的礼仪制度.《仪礼》和《礼记》规定、阐释了周代礼制的纵向系统:"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乡射".《周礼》描述、揭示了周礼的横向系统,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周代编织了一张纵横交错、无所不包的礼制之网,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顺鬼神,合人心,理万物"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6.
徐柏青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9(6):873-877
《诗经》中有许多作品反映了周代婚姻及其成婚礼俗。概括地说,民间婚姻既有自由恋爱、自主婚嫁的风情,也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聘娶婚姻的制约,而聘娶婚姻逐渐成为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贵族阶层的婚姻既有文明时代的新变,也有远古社会的遗风;成婚礼俗不仅有“六礼”,也还有其他许多风俗习惯,表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18.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
《周官·春官·大司乐》有《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等乐舞名,而未提及其所属年代。郑玄以之与黄帝以下六代之王对应,经后世经师附会,殆成定说。然所谓六代大舞,乃是采缀《乐纬》《元命包》而成;周代乐舞,不过《韶》《夏》《赉》《武》,而以文舞(籥舞)、武舞(干舞)为主体;《周官》大舞小舞说为虚拟;以《云门》等祭天地四方百神、特祭姜嫄,均有违史实。 相似文献
19.
论乐舞在西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清秀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5(6):5-8
中国的古乐一般称为乐舞,是一种歌、舞、乐的混合艺术。周代乐舞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礼,是身份、地位、等级的标志,是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一种实用文化。知乐是行礼的基本条件,不知乐就不能达礼,达礼必先知乐,因而乐舞在周代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