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高校深入开展“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服务转型的重要内容。以甘肃政法大学为例,分析该校学生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对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创新创业项目培训、高校服务学生创新创业的类型以及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等的认知情况。研究发现,“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把握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原则、打造精准化学习模式,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相似文献   

2.
从心理学角度,幸福被界定为个体内在的主观感受,幸福获得也注重人格等个体特性的完善。然而无论是幸福观还是幸福感都有其社会文化的客观性前提。社会文化规定幸福的含义,界说幸福的标准,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人们的幸福观有所不同,转型期的中国人也会存在对幸福内涵的不同理解;社会是个体追求和实现幸福的前提和保障,从社会发展及社会和谐的需要出发厘定幸福含义,引导人们对幸福醒思并追求真正幸福,建立基于幸福的社会发展框架是实现和谐个体与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社会文化价值目标是任何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价值灵魂。古希腊的社会文化价值目标表现为:追求“至善”──幸福与道德的匹配一致。它的创发与确立经历了三个阶段:从苏格拉底的“追求‘有知’而‘公正’的‘至善’境界”;柏拉图的“创制等级分工的‘至善’社会”;亚里士多德的“信守中庸的‘至善’之道”。这一价值目标之所以会被古希腊人所认同,是因为它无形中契合了人类本性对当下的“实然”世界与理想的“应然”世界的双重渴求。  相似文献   

4.
正幸福教育的校本解读与内涵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这种以人的幸福情感为目的的教育就是幸福教育。宿豫张家港实验小学确立"幸福"为学校的办学主旨,即从教育的内在本质和人之发展的时代要求出发,在教育心态上,强调教师爱教;在教育状态上,关注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充分实践师生身心和智慧都获得自由充分发展的教育本质。幸福教育旨在通过成就幸福的学校、幸福的教师、幸福的  相似文献   

5.
美术教学的“规训化”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呈现为权力技术对教育对象进行生产、规格化与标准化塑形,其结果为“人的异化”。美术教学以形象思维为手段,突出个体的差异性与创新精神。在教育规训的干预下,个体的独特性、丰富性受到抑制,美术教学成为缺乏“温度”的可衡量的技能训练。学校教育所强调的客观性、共同性导致人的工具化与符号化,教育对象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美术教学只有超越“规训”对已有秩序的拘囿,回归学科本位,以关注生命为指向,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6.
“现实”是马克思哲学唯一的合法性文本。马克思政治发展观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立足于:“现实的人”、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现实的人的活动等“三重现实维度”。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政治发展“以什么为中心、以什么为基础和以什么为推力”等人类政治生活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赢得自身的政治权利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人类构建幸福的政治生活指明了目标和方向,对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科技创新是人与自然的互动过程 ,必须以崇高的爱心投入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问题。在追求科技创新的同时 ,更追求人类永恒幸福的实现。文章认为科技创新应以实现低熵模式社会为目标 ,并探讨了如何走绿色科技创新之路 ,提出了“人类大同”、“师法自然”以及“高情感审美”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幸福思想立足于唯物史观,在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把哲学价值论对“至善”的思考转换为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不懈追求,转化为对现实生活意义的不断追问。马克思的幸福思想对于当代中国民生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为价值导向,构建幸福中国;坚持“统筹兼顾”为实践原则,实现科学发展;坚持“自由全面”为意义旨归,创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滕怡洁 《成才与就业》2023,(S1):162-163
<正>“立德树人”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职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因此,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对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设路径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加强创业教育、提升创新精神已成为高校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对创业教育和创新精神含义及其关系进行界定,结果发现:创业教育与创新精神在人的价值追求上具有本质一致性;创新教育是创业教育的灵魂,也是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创业教育的成败.  相似文献   

11.
进入“新常态”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增长速度放缓,结构性问题逐步凸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的提出,为进一步缓解结构性矛盾提供了因应之道。采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验证了创业与居民幸福感的相关性,并进一步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创业与居民的幸福感正相关;居民幸福感可随着创业参与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加;持平或盈利的创业项目可以提升居民幸福感,盈利水平与居民幸福感提升水平正相关。因此,应抓住“双创”的机遇,合理利用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同时提升人力资本,强化创业培训,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进而提升居民幸福感。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生态危机的全球化和人类生态意识的觉醒,绿色发展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可以成为当今绿色发展的理论营养。“道”和“德”是庄子哲学的本体论基础和依据,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深刻的生态智慧。“道”具有本根性、整体性、同质性、超越性、自然性等基本特征,“德”是道赋予包含人在内的世间万物的内在自然本性。庄子之“道”与“德”中蕴含着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表现为物无贵贱、万物一齐的平等价值观和内在价值论,顺物自然、无为为益、处物不伤的生态方法论,知足知止的绿色生活方式与生态消费理念。  相似文献   

13.
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中,闲暇与幸福的关系是作为一个德性伦理问题被提出和探讨的。亚里士多德认为闲暇既是实现幸福的手段,也是幸福本身,两者通过德性达成统一。现代休闲研究也关注休闲与幸福之间的关系,这种关注看似是对亚里士多德关于闲暇与幸福关系探讨的延续,但实际上更偏向于从社会心理学或历史角度研究,缺乏德性伦理学的理论基础。当代德性伦理研究中虽有学者提倡恢复亚里士多德论及的德性与幸福的概念,却未体现出对闲暇概念的足够重视。这一方面是因为闲暇内在包含的古典精英主义论调在现代社会的不适用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闲暇在当代德性伦理学的发展中失去了其对于实现幸福的必要性。重返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框架,有助于厘清休闲与幸福的关系,从而引导人们理性判断休闲活动的适当性,合理安排休闲时间,并通过休闲实现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4.
鉴于近年来蔬菜产业发展极其不稳定,“菜贱伤农”和“菜贵伤民”问题经常同时发生。将蔬菜产业市场看成一个整体,站在价值链的角度,运用迈克尔·波特的“五力”产业分析模型解析蔬菜产业“菜贱伤农”、“菜贵伤民”问题。分析认为,“菜贱伤农”、“菜贵伤民”是因为生产蔬菜的机会成本较大,加上机会成本上的大幅度加价,甚至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也与流通过程环节较多有关。最后给出相关的改进建议:控制成本驱动因素;重构价值链。  相似文献   

15.
底线思维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科学方法之一。“人的发展安全”全新概念即底线思维在人的发展中的应用,由人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受到的伤害、与人的发展相关的风险和采取的防范措施等要素构成,要求人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居安思危、预测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确保自身的安全。此外,人的发展安全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宏观上的树立人的发展安全观、人的全面发展观、人的可持续发展观、正确的“三观”、正确的健康观和微观上的不断寻找和发现人在发展中面临的风险点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中,“德”观念既是政治上的重要观念,同时也是哲学上重要的概念。周人提出“明德”观念,将商人所重视的“鬼神”“上帝”观念拉回到现实中的民生世界、道德世界。然而,随着历史时空流变,“明德”观念趋于固化而难继“坚明”,礼乐制度随“德”的观念一同趋于瓦解。为解救周代“德”观念之蔽,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与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分别朝向“仁”与“玄”的不同方向拓展深入。他们或发掘“德”的深邃内涵或改造“德”的内涵另赋予其形而上特质。虽然老子“玄德”与孔子“仁德”不同,属于异向度地对周“明德”观念的发展,但他们的“德”都不是拘泥于外在形式化的礼乐规范;相反,均体现了对内在“心性”的重视——孔子主张以“仁”释“礼”,老子则脱离开僵化的周“礼”表象而旋转深入显露出了“慈爱”的柔软质地。  相似文献   

17.
自笛卡尔以降的近现代哲学传统,都有着鲜明的以认识为导向的特征,至当代分析哲学、语言哲学的盛行,“语言转向”又统领了一切。李泽厚基于儒家哲学,认为人的生存先于认识,生存经验大于语言,“情本体”的提出,是他在对以往哲学批判的基础上对这一倾向的扭转,展现出一种不同于近代西方哲学路径的“实践转向”。李泽厚的“情本体”展现出三重维度的含义:在先验与经验向度上,不同于宋明理学及现代新儒家,“情本体”主张以生存经验为主,拒斥将儒家超验化与形而上化;主体向度上强调“情本体”学说下的人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人,而非康德、海德格尔主张的理性主体;情理向度上,主张以情为本,情理交融,而非“存天理灭人欲”。这三点突出体现了儒家哲学以“人的物质生存—生活—生命”为核心、重视生存经验、实践的特征。李泽厚寄望“情本体”能使哲学走出认识,“走出语言”,走向实践。  相似文献   

18.
文化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存在方式,是一个历史性民族为自己的现实生活所建立的意义规范,并在时间中保存下来。文化虽先验于个体存在者,需要个体在后天的生活经验中不断适应、习得,但并非不容质疑、不可改变的“绝对命令”。将西方文化作为镜鉴自身的“他者”有助于我们更为清醒、全面地认识自己。北美华文文学因其创作群体文化背景的双重性,天然地具有放眼世界的视角和文化反思的意味。严歌苓的长篇小说《芳华》通过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独特的民族心理结构及内在灵魂形象的刻画,揭示了时代的分裂和民众矫揉造作的集体潜意识,对中国文化中“虚伪性”的一面进行了深刻反思。袁劲梅的中篇小说《忠臣逆子》通过戴家四代人的家族变迁史,探讨了历史时代与文化环境的局限性,并能透过表面的文化现象深入至潜伏在人性之下的文化之根,揭示出生活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9.
《论语》中远没有形成真正的“天人合一”思想,但是孔子对“天”的态度已经明晰,他对其神秘性“敬而远之”,对其神圣性则“敬而行之”,体现在天人关系上,则隐含了多层次的“天人合一”思想意蕴,具体包含“天意人承”“天启人合”“天命人成”三个逻辑层次。在“天意人承”层次中,天是外在于人生命活动的神秘之天;“天启人合”层次中,人与天的神圣之德相合;“天命人成”层次中,神圣的天与人之间双向印证、双向成就。三个逻辑层次在文本中相融相就,为后来的“天人合一”思想奠定了基础。经过后世儒者的继承与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并成就了今天中国担当精神的风貌,兼具理性积极的担当之勇、全面兼顾的担当之智、自觉自愿的担当之乐。  相似文献   

20.
创业实践活动之所以能够成为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在于实践活动对学生形成创业基本素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学生的创业能力,只有在创业实践活动中才能形成和提高。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应该从实践教学手段的创新、合理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来架构,才能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