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邹学荣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0):209-215
土地政策是关系国运兴衰的根本大计。我国现行的土地政策面临着人多地少、一国二策、责任承包与大农业发展、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城镇化用地与耕地保护、土地资源紧缺与土地撂荒等诸多矛盾,需要通过夯实土地权能、完善征地制度、破解"一国两策"、规范土地流转、提高利用效率、守住耕地红线等措施,进行周密周全的土地制度和政策设计,统筹谋划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发挥经济激励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作用至关重要。经过多年来的实践探索,我国基本建立起多维立体的涉粮激励政策体系,形成了稳定粮农收入、优化营商环境、调动产区积极性和保障消费者可得性的政策框架,但仍存在种粮农民利润空间压缩、粮油加工业后劲潜力不足、粮食主产区高产穷县等问题。针对粮食安全利益保障水平较低背后成因,探索构建以实现“产得出、运得到、买得起”为目标、协调粮食产业链利益相关主体关系、充分释放经济效益在保障粮食安全中作用的机制,并提出健全粮食安全利益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一是优化补贴政策,强化政策保本功能;二是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经营增效;三是协调产业链主体关系;四是逐步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五是健全应急储备及市场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3.
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安徽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背景、所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回顾,提出了促进集体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作者认为,虽然安徽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仍然存在林权纠纷不断、林业金融发展滞后、资本下乡影响农民就业、森林保险短缺、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偏低、林业税费过重等问题,进一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客观上要求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林改精神,积极推进林地林木流转,加大林业信贷的政策性扶持力度,扩大森林保险覆盖面,引导林农参加森林保险,积极开展生态林规模化承包试点,减免林业税费,加大林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 相似文献
4.
私有财产权公法保护之制度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石佑启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23(6):68-72
限制国家权力与公共利益的过度扩张,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有赖于有效的制度设计,需通过发展和完善公法来准确界定公益的范围,设立正当的法律程序,建立有效的监督和救济制度等,使私有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既有利于社会义务的履行和公共利益的实现,又能保障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5.
我国房地产信贷风险剖析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春玲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53-55
在综合分析我国房地产信贷的现实风险和潜在风险的基础上 ,从制度创新、加强监管、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等方面提出健康发展房地产信贷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王维刚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3):111-113
收费公路属于公共产品范畴。运用公共管理理论,调研当前我国基层收费公路的现状及政策的由来,论证了收费公路存在的必然性,提出了未来收费公路发展的政策路径和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7.
罗春玲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
在综合分析我国房地产信贷的现实风险和潜在风险的基础上,从制度创新、加强监管、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等方面提出健康发展房地产信贷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经过创设、稳步发展、改革提高的发展历程,促进了"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在吸引、培养、使用高层次人才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若从政策层面加以分析就会发现,博士后科学基金在资助比例、资助强度、地域分布、学科布局等方面都存在着问题.为此,今后的博士后科学基金政策需要增加支持的强度,提高资助的比例,还要向西部倾斜.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的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中,需要政府用宏观政策对市场进行有序的引导。科学的政策能够指引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滞后的政策只能导致城市化的落后发展。我国城市化政策的滞后直接导致了城市规模指标的欠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脱节、城市化发展水平较低等问题的出现。要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该从制定科学的城市规划、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城市基础建设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暴发使得社会经济活动停摆,全球民航业遭受严重冲击,民航业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产业,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台救助民航业的扶持政策.比较我国与其他国家地区扶持政策的差异,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和提升我国民航业的发展.从政策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三个方面比较分析全球民航业扶持政策,进一步从国家战略、产业链、民航业、民航企业四个层面提出提高我国民航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项继权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1):5-14
本文从法律、政策及实践的角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产权的法律主体及实践载体进行了考察。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经历了"私有私用""私有公用""公有公用"和"公有私用"4个时期,不同时期土地产权的所有权、占有权、经营权、受益权及处置权的归属和配置不尽相同,产权的法律主体和实践载体也屡有变化。改革前的人民公社时期,基本核算单位及集体产权主体从公社所有到生产大队所有再到生产队所有不断下沉;在废除人民公社过程中,不同省市和地区在乡镇、村委会及村民小组的建置及各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设置方式上不尽相同,对原有集体土地的产权归属做出不尽相同的制度安排。但从法律、历史及实践来看,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本身并不是集体经济及集体土地产权的主体,绝大多数地区村民小组(原生产队)及其集体单位是集体土地产权的真正主体和载体。为此,当前必须正本清源,进一步清理、明晰和固化集体产权主体,推进村级"经社分开""村社分离",在确认和保障农民及农民集体完整的土地产权的同时,让农村土地等集体资产和资源真正流动起来,促进农村及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徐美银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11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在正式规则和实施特征两方面存在模糊性,正式规则的模糊性主要表现为政府的有意性模糊和两种形式的产权公共域,实施特征的模糊性则表现在渐进式实施和选择性实施两个方面。已有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按照产权由模糊到清晰的逻辑,主要沿着不断拓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内涵和逐步增强地权稳定性两条主线逐步展开。新一轮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仍然需要坚持产权逐步清晰化路径,以土地确权为基础,以“三权分置”为原则,合理细分土地产权;以土地财产权实现为重点,进一步拓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内涵;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为切入点,逐步提高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强度。 相似文献
13.
徐美银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4):1-10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结构具有三方面特征:农地所有权主体的土地权利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弱化、土地产权存在着较大范围的公共域、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内涵不够完整。在这种产权结构约束下,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未来预期收益远高于现期收益,土地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在整个产权结构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会对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土地的剩余索取权价值包括社会保障价值、资产投资价值和未来增加价值。由于在现有制度安排下农户只能获取土地增值收益的小部分,因而农户倾向于采取等待策略,即拥有土地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土地流转差异,主要形成原因在于土地剩余索取权价值的实现程度不同。应该改革现有土地产权制度,加快土地流转市场化建设,给予农民包括剩余索取权价值在内的土地流转收益,加快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速度,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对农村房屋及宅基地管理与利用的调查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法律规定农村村民“一户一宅”,房屋及宅基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农村房屋与宅基地有关的权利与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与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有密切关系,对其管理与利用更受到广泛的关注。2009年1月至2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农村房屋及宅基地研究项目组”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实证调查,试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邬小丽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4):21-25
从现行立法与司法实践判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具有债权性质的不纯粹物权。用益物权的制度性优势、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我国农村在土地使用中的矛盾,都显示出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鉴于我国在土地权利的建设方面重管理、轻权利,以债权代替物权等现状,应加强宪法对私权的保护、理顺目前土地使用制度中各种权利的关系,适时建立我国的土地用益物权制度,并注重配套法律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以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析了京郊乡镇企业产权多元化格局 ,并指出产权多元化后所存在的问题 ,针对存在问题 ,提出建立有效的集体资产运营机制、优化企业治理结构、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通常由几个阶段的任务组成,主要包括前期的流转交易和后期的生产经营。不同的流转设计导致流转路径分化为“三权分置”和 “四权分置”两种情况,并自发形成“流转分权、流转合权”两种机制。在对“分权流转、合权流转”进行刻画的基础上,从需求侧的研究证明:两种情况下的农地流转最优价格机制可以通过简单的线性合约和交易费用来执行;若每宗流转带来的规模效应足够大,那么需求方将选择流转价格高的“分权”机制,相反,若每宗流转带来规模效应极小,那么需求方将选择流转价格较低的“合权”机制。虽然流转信息在不同机制下存在不同溢价,但是两种机制在流转标的相同的条件下承租参与者人数并不决定流转价格差异,而是由两种机制下不同承租者的经营力与流转规模的匹配度及其差异决定的。当差异化的流转设计、流转标的、承租经营力与流转分权机制形成共振效应时,那么农地流转在需求侧上就表现为流转价格悖论。 相似文献
18.
蔡洁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2):87-89
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房地产传导机制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表明房地产价格已经成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一条重要渠道,建议央行关注房地产价格,并积极发挥其传导作用,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饶义军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4,(3):151-154
截止2013年,贵州省农村危房改造已经超额完成了的第一阶段任务,顺利转入了第二阶段的工作。在这项史无前例的重大民生工程推进过程中,贵州省已探索出了诸多成功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贵州模式"。于此,深入细致地研究其成功经验,对贵州省第二阶段的危改工作,乃至对全国其他地区的危改工作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唐跟利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1)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城镇化发展迅速,传统农村受城镇化和社会其他多元化思潮的影响,农民的土地权益保障意识得到畸形发展,涉农土地纠纷事件愈演愈烈,成为农村基层治理的难题之一。本文基于P镇涉农土地纠纷现状的调查思考,分析其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给农村基层治理带来的问题,这种过渡型农村基层治理需要理清城镇化与土地确权的关系,将二者相互影响关系下所产生的社会冲突做一个系统、全面、深入的分析,在充分理解农村社会的基础上,充实农村基层治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