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6,(6):112-116
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论"从解构主体性入手彻底否定了性别身份的确定性,进而认为性别身份通过反复操演处于飘忽不定的流动状态;20世纪美国南方著名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两部经典作品笔下女主人公的性别身份并没有被赋予一个静止的"文化标记",而是处于不断被建构和解构的开放场域;借助巴特勒的"性别操演论",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麦卡勒斯独特性别理念背后所隐藏的深层原因,这种不稳定的性别身份从根本上剔除了南方霸权文化对二元性别规范的强制性逻辑,真正达成"消解性别"的要求,从而为女性发掘出更具多元的个体生存价值。  相似文献   

2.
《觉醒》与《寡妇赞歌》都是女性作家创作的以女主人公觉醒后开始身份建构为线索的小说。两部小说在叙事手法和内容上都有相似之处,但两位主人公基于相同目的的身份建构之旅的结果却大相径庭。试比较两部作品中促进主人公觉醒的相似积极因素,并分析这些因素对她们的影响,从而解释其身份建构结果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1806-1873)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经济学家。除《论自由》(1859)之外,他的主要著作还有《逻辑体系》(1843)、《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论代议制政府》(1861)、《功利主义》(1863)以及《威廉·哈弥尔顿哲学的批判》(1865)等等。  相似文献   

4.
性别/政治:《青春之歌》的叙事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考察《青春之歌》本文对主人公性别身份的规避与主人公自我身份的寻求以及叙事者性别意识的不自觉的泄漏之间的悖论与互动。正是这一切构成这部红色经典独特的性别/政治叙事伦理。  相似文献   

5.
习传进 《江汉论坛》2006,(9):124-128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非裔文学批评,作为一种被边缘化的少数族裔话语,也属于一种文化身份批评或文化身份话语。文化身份批评探讨文学与身份认同的关系,分析文学对身份建构的启迪意义。这里的身份包括性别身份和民族身份。美国非裔文学批评家的民族身份与性别身份观念,与后现代主义及与之相关的后殖民理论有着内在关联性、一致性和矛盾性。这些理论都对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的种族观和性别观进行了批判和反省,对身份的认同与建构进行了深层透视,力图颠覆欧洲中心主义的种族、性别本质论,走向文化身份的建构论。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世界日报》的《妇女界》副刊在金秉英的主持下,积极应对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与作者和读者一起探讨并提出一系列救国方案,旨在动员女性积极投身抗战。为了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妇女界》与北平中华妇女救国十人团等女性团体联合,出版专号,实现双赢和多赢。《妇女界》的编者不仅从事舆论宣传,而且采取行动,直接参与支援前线的活动,赋予抗战动员以性别意义和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7.
张海燕 《兰州学刊》2012,(9):191-194
《我知道笼中鸟为什么歌唱》在女主人公争取和捍卫女性自我言说、自我命名、性主动地位、与白人同等工作权利的故事中,表现了黑人女性构建自己作为黑人、作为女性的种族身份与性别身份的主题,其中寄予了黑人民族的希望与理想。  相似文献   

8.
英国20世纪初的女作家拉德克利夫·霍尔的《孤寂深渊》,是英语文学中的第一部女同性恋小说,被誉为"女同性恋者的圣经"。《鳄鱼手记》是当代台湾著名女同性恋作家邱妙津最成熟的小说之一,突破了之前同题材作品情欲规避的传统,在台湾女同性恋文学史上具有开拓性的意义。霍尔和邱妙津本身都是同性恋者,这两部都源自于作家本人切身体验的作品,通过不同的母题、叙事风格和叙事策略,展现了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女同性恋者应对男权与异性恋社会的方式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罗马热病》传达了美国作家伊迪斯·沃顿对20世纪前期女性问题的关切.身体作为主体建构的重要维度,彰显着女性不同时期主体性质的差异和嬗变.小说中女性身体既受困又抵抗的姿态彰显出女性主体的矛盾特征;最终子辈以身体自由为表征方式突破囚禁,既暗示了母辈主体身份的不稳定,又预示着母辈追随子辈重建母女关系和主体身份的可能.通过展现主体的自我建构过程,沃顿似乎有意将20世纪女性的主体身份置于无尽延宕且向不稳定性敞开的漂浮状态.  相似文献   

10.
人总是特定文化传统、各种意识形态话语的产物。杰克·伦敦无法跳出宰制性帝国主义话语的影响,在《深渊中的人们》一书中站在民族主义立场上,用“优越神话”框架剖析英国伦敦市贫民窟问题,把它解读为大英帝国衰亡的象征和美国必然取而代之的例证,表达美国国民的争霸心态,言说他们的争霸逻辑。《深渊中的人们》建构和撒播了帝国主义话语。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以来,人们普遍对资本主义理性产生怀疑,人类面临着自我身份认同危机。《挪威的森林》中,主人公们在“我是谁”与“我将去向哪”这两个自我身份认同问题上都陷入困境,他们对自我身份的迷失,追寻和建构体现出现代人的身份焦虑和生存困境,也反映出村上春树对这一困境的思考和对拯救之途的探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小说《白鲸》中麦尔维尔对白色意义的探讨、对土著人形象的刻画以及对土著文化的包容态度,揭示作家对19世纪美国社会中广泛存在的白人优越论思想的抨击。《白鲸》表现了麦尔维尔提倡平等地对待有色种族及其文化的包容态度,体现了平等的种族意识。  相似文献   

13.
虽然《周易》与《中庸》在周子的体系建构中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所扮演的角色仍然有所不同。其中《周易》在周子的体系中主要起着建构本体论的作用,如他以"太极"作为"诚"的依据,而《中庸》则在其体系中主要起着建构心性论与工夫论的作用。如从心性论上说,无论是"诚者,圣人之本"还是"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主要都是以《中庸》为基础而进行立论的。从工夫论上说也是如此,"立诚"与"至中"的修养工夫显然是基于《中庸》而立论的,而"主静""知几""立志"都是围绕"诚"而进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诚"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6):F0002-F0002
吴元迈,1934年生。1960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语文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会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外国文学评审组组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委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论著有《现实的发展和现实主义的发展》、《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吴元迈文集》等。主编著作有《20世纪外国文学史》(五卷本)和《外国文学》等。在本刊发表论文《为建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而努力奋斗——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思考》(2007年第6期)。  相似文献   

15.
艾丽丝·沃克作为美国当代文坛颇负盛名的黑人女性作家之一,笔锋着力于美国黑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被压迫的形象。其小说《紫颜色》揭示了女性主义思想的内涵和对黑人妇女求解放、求平等的积极意义。小说文本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体现出黑人女性主体身份建构,反映出黑人女性人物在父权与夫权制桎梏中的觉醒与抗争,以及寻求和建构女性自我主体身份的过程,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看到在男权社会中女性追寻自我、建构自我的奋斗之路。  相似文献   

16.
曾绛 《云梦学刊》2013,34(1):101-105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一批小说家开始关注并描写城市空间及城市人的价值观。作为美国城市小说的先行者之一,弗兰克·诺里斯创作了以芝加哥为背景的代表作《深渊》,并将其对现代城市的印象糅入歌剧院、街道和商贸大厦等城市空间的描写中。《深渊》突显了美国早期现代城市空间的基本特性,探讨了城市空间对不同城市个体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反映了以诺里斯为代表的美国知识分子对转型期美国的社会价值、生存理念、人的归宿等问题的思考和焦虑以及他们呼吁整个社会予以关注的声音。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的关女对后世美女有着某种模式性的影响,是关女的文化源头。《诗经》中对女性美的描写散见于十多篇《国风》中。仔细阅读这些描写美人的文本后,我们发现,《诗经》里的关女有两个层面。其一,女性的整体之美。其二,女性的外在美。在《诗经》里我们分明能感受到男女身份上的相对平等,男性的审美目光是平视的。  相似文献   

18.
编号B121:40文书出自敦煌莫高窟北区第121窟。文书残宽14.1厘米,残高24.5厘米,残存文字4行,为一件回鹘蒙古文木刻版《入菩萨行论》残叶。《入菩萨行论》是7世纪印度论师衔地爹瓦撰写的一部佛教论典。1305年元代高僧搠思吉斡节儿译为蒙古文。现存蒙古译文文献主要有:1312年入菩萨行论疏(BcaT);敖伦素木写本残片(OS,16世纪);新德里手抄本(L6,16世纪末、17世纪初);哥本哈根皇家图书馆藏本(M480,同上);戈娃列夫斯基所得本(K);《丹珠尔》本(T,1748)以及19世纪布里亚特重译本(B)等。文章中笔者将敦煌残叶与上述诸本进行了对照,并发现该残叶所存文字为《入菩萨行论》第八章第107偈第3行至第108偈第1行的内容,年代可能早于1312年《入菩萨行论疏》。莫高窟残叶的发现意义重大,它在蒙古族文献、文化史上将会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一个民族应当尊重自己的先知。2007年是《在路上》(1985)问世50周年,这部作品发表于1957年,它标志着美国文化的觉醒。孤独寂寞、充满矛盾的杰克·凯鲁亚克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被称为“垮掉的一代之王”和“嬉皮士之父”。他自己厌恶这些尊称,认为它们是错误的,但这种身份并不需要(他的)承认。因此,《在路上》(和爱伦·金斯堡同样发表于1957年的《嚎叫》)仍然被视为喧嚣狂暴、混乱不安的20世纪60年代标志性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20.
《大同书》是中国第一个全面阐释平等主义的纲领。它和努力衍绎其平等主义的谭嗣同《仁学》,共同构成了现代平等主义的早期经典。从康有为开始,平等观念的古今之变呈现出历史性的飞跃。建立在人的相同性基础上的平等观念,从单纯的形上学或境界论,转变为基本的价值和实践的原则。康有为不仅将儒、释、道和基督教关于平等的玄谈引向现实的规范,而且将农民均贫富的诉求转变为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经济平等。在大同社会的价值排序中,全面平等不但具有普遍主义的特征,而且明显优先于自由,由此凸显其平等主义。在《仁学》中它向两个方向发展:第一,《仁学》更多地表达了为平等诉求作哲学论证的尝试;同时表征了平等观念在中国获得社会植根性的曲折过程。第二,《仁学》表示谭嗣同的平等主义在实践上比康有为更加激进,使得一种原本具有抗议性甚至颠覆性的思想呈现为激进主义的典型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