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平天国信奉拜上帝教,其教义源于梁发的《劝世良言》,在神学理论上接近原始基督教。洪秀全根据当时中国情况和农民战争的政治需要,对它进行了一番改造,演化为农民革命的工具。这种情况借宗教以发动和组织群众的做法,在太平天国前期曾起过积极作用。但它所主张的世界观,所进行的思想教育和纪律规定,在根本上都不是对客观事物的  相似文献   

2.
洪秀全罗孝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泽泓 《学术研究》2001,(11):90-95
对洪秀全与罗孝全的接触交往,已有学者作了全面研究.本文拟作进一步探讨,主要观点如下洪秀全在接触梁发的《劝世良言》之前对基督教已有一些了解;洪秀全病中异梦是浏览《劝世良言》的反映;洪秀全广州教堂求道的经历,对洪秀全的宗教观有重大影响;天京时期,洪秀全罗孝全宗教观的争论,是中西方文化在近代中国农民运动宗教观上的激烈碰撞,罗孝全的出走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史上独立自主外交的先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太平天国史学术研究讨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太平天国是笼统排外主义的斗争。详细考察起来则并非如此,而是开创了中国近代史上独立自主外交的先例。一、虽拜上帝,但不从番洪秀全一开始就学习西方,学习洋教。1836年他到广州应科举考试落第,却得到了梁亚发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作“异梦”梦见自己是皇上帝的第二个儿子。1843年创立拜上帝教,次年到广西传教。1847年洪秀全又到广州直接向美国南浸会传教士罗孝全学习,并请求洗礼,罗却不同意给洗礼。可见,不是洪秀全笼统排外,而是洪秀全受到外国传教士的笼统排斥。但洪秀全…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现有资料重新审视洪秀全与基督教的关系,认为:洪秀全于1843年阅读《劝世良言》后,只是成了基督教的信徒,并未创立所谓“拜上帝教”的新宗教;1844年偕冯云山入桂是为了劝世人敬拜上帝,不拜邪神偶像,不是为反清需要去动员组织群众;《二训一歌》的主旨在于更好传道,不是为了构作反清革命理论。1849年后,他才开始被激烈的社会矛盾和上帝会众铤而走险的情绪逼上梁山,利用宗教发动和组织起义。即使如此,他仍不能忘情于宗教救世的大业。所以,洪秀全的反清,既有世俗的又有宗教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5.
关于洪秀全初读《劝世良言》的时间,曾有过几种不同的说法: 有的认为是一八三七年,如罗尔纲同志《太平天国史稿·天王》中说: “秀全在二十五岁那年(公元一八三七年,清道光十七年)二月,到广州去应秀才考试,遇见耶稣教传教士梁发在路上宣讲,并分发他所著的一种传道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早期的革命家中,基督教徒已经成为骨干力量,而孙中山则始终是个忠实的基督教徒;作为革命民主主义的政治家,基督教的宗教意识,是他们进行革命的肯定性精神力量;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中国传统思想与近代西方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的重要基础则是孙中山所吸收的基督教文化;在总结中国近代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借鉴以基督教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发展中的有价值成果,形成了辛亥革命时期文明的宗教政策,即政教分离的政策,这本身也反映出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民主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7.
洪秀全将西方基督教义 ,与中国传统文化、百姓的迷信观念和斗争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 ,使之成为太平天国革命的思想武器。但是 ,由于洪秀全对基督教所知有限和随意取舍 ,基督教在他那里变得荒诞不经 ,这就为其政权最终被西方传教士所抛弃埋下了伏根。  相似文献   

8.
太平天国的北伐和西征,史学界对其研究已有很多。但我认为,学者们多是把两者分开来研究,而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从整体上去分析则略嫌不足。事实上,太平天国的领袖们是将北伐和西征作为战略上的一个整体来考虑和操作的。当我们把两者作为一个整体去考察时,有下面三个问题是必须弄清楚的:(一)太平天国为什么要同时进行北伐和西征?在整体上要达到什么目的?(二)太平天国有能力同时完成北伐和西征这两大任务吗?(三)如果两者不能同时进行,应该选哪一项才是正确的呢?本文试图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此问题试作探索,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9.
梁发及岭南基督教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发其人,由于中国史籍对他并没有留下多少直接的纪录,因而鲜为人知。知之者,亦多有误解,当人们偶尔地提起他的时候,这位曾对太平天国革命领袖洪秀全有过深刻、积极的影响,并在中国基督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虔诚信徒,竟往往被视为“叛逆者”。因为他所作出的人生抉择,以及为传播基督福音所作的种种努力,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显得那么不合时宜,因而梁发和他抛诸身后的一切,就不得不充当历史运动的不自觉的工具,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历史事变。对于这位有过种种非难的人物,要真正认识他、理解他固然困难,恰如其分地评价他更非易事。本文拟对梁发及其在岭南传播基督教的影响,作一次历史的检视,并对十九世纪中西文化的撞击作些反思。  相似文献   

10.
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起义,从广西开始,波及大半个中国,震撼了清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太平天国起义后,在南京建立政权,维持十四年的政权,其政权的重要制度——职官的设置和具体情况,最早有清政府的御用文人张德坚的《贼情汇纂》,较系统地记述了太平天国前期职官的设置、官爵名称、人员的情况等。后来治太平天国史者一直是将其作为重要的史料。20世纪30年代以来经过太平天国史研究泰斗罗尔纲先生等几代学者的努力,先后出版的专著有郦纯的《太平天国制度初探》、简又文的《太平天国典制通考》等,此外,罗尔纲的《太平天国史》、萧一山的《清代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史若干问题断想关威《资政新篇》表明太平天国要发展资本主义吗?《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由天王洪仁提出的改革计划,是中国最早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之一,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具有积极意义。但是由于《资政新篇》是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纲领性文件提出的,这...  相似文献   

12.
关于吉文元与林凤祥、李开芳率军北伐时的官职,在太平天国史论著中有二种说法。牟安世《太平天国》及苑书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新编》等书中,都认为吉文元是春官正丞相,而《太平天国兴亡史》等书中,却说是春官副丞相。究竟哪一个正确呢?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与基督教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中山与基督教有密切的关系。对此,学术界未加以较深入的研究。本文重点探讨基督教会在孙中山革命活动和民主革命思想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及发生的影响,并对此作用和影响作出评介。一两广是基督教传播最早、影响最突出的地区。孙中山家乡又是毗邻香港、澳门这两处传教士的集中地。有记载说,孙“父为基督教徒”。孙中山也说其父“皈依基督教并任职于伦敦布道会”。这种说法根据不足。但孙中山儿时确实崇拜太平天国这场有基督教色彩的农民革命。孙中山还讲,他幼年多与英美教士接触,“有一位英国女士对我发生兴趣,我终于学会了讲英语”。陆丹林《革命史谭》中更具体地讲,孙12岁在家乡“从美教士克尔习英文”。这就是说孙中山在少年时代,就受基督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太平天国起义与千年王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少卿 《学术研究》2002,1(8):96-102
太平天国起义是一次有中国特色的基督教千年王国运动 ,它发生在洪秀全皈依基督教之后。洪秀全把基督教的千年王国论和基督教的平等思想作为武器 ,动员千百万贫苦农民向清朝封建统治者发起挑战 ,进行疾风暴雨式的斩妖杀魔战斗 ,在南京“小天堂”建都 ,将天京视为新耶路撒冷 ,并设计出以《天朝田亩制度》为核心的千年王国建设蓝图。由于这套蓝图无法实现 ,加之清王朝和西方列强的联合镇压 ,这场中国式的基督教千年王国运动走向失败。千年王国运动不能摆脱农民受剥削受压迫的困境 ,也不能挽救中国的危局  相似文献   

15.
在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奋起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过程中,以国家面目出现的政权,有过洪秀全领导的代表农民阶级利益的太平天国,有过孙中山领导创建的、曾被北洋军阀所窃据,后为蒋介石国民党所篡夺的中华民国,有过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不言而喻,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后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产物,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和中华人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前(1910年),传教士林乐知将李约各的The Making of a Man翻译为《人学》,以批判斯宾塞将自然进化论应用于人类社会。《人学》以基督教思想修正严复等译介的社会进化论,体现了同为美国传教士的原作者和译者对中、西不同社会现实的不同回应:林乐知改变原作的反对帝国主义强权的立场,规劝中国弃独求存,即以基督教的群取代排外的“独”,而严复译介《天演论》的目的是接受“弱肉强食”理论,激励华人变弱为强。通过对李约各The Making of a Man和林乐知《人学》的对比分析,可见辛亥革命前,在西方进化思想译介东土、渐得人心之际,在华传教士以《人学》翻译修正进化思想,对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给予自己的回应。  相似文献   

17.
建国三十多年来出版的太平天国史研究著作,已不下百余种。这套最近问世、由苏双碧撰写的《太平天国人物评传丛书》却以它独到的见解和崭新的形式,特别引起人们的注意。该《丛书》充分发挥了中国传统史学的纪传体裁的长处,并将它同现代史学评论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历史人物传记别开生面。这些内容翔实的系列人物传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太平天国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而且以它史论结合的新的评传形式,使人们对历史人物所体现的历史客观规律与历史多样性、历史必然性与历史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套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丛书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西方文化与近代中国》评介牛济《人文杂志》编辑部中西文化在近代才开始大规模地接触.那么,中国人所认识的西方文化究竟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这样认识?这种认识对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胡滨先生在其主编的《西方文化与近代中国》中...  相似文献   

19.
基督教的身体观中蕴含着对身体规训的意味.洪秀全受基督教启发而创立拜上帝教,后又利用宗教建立并治理太平天国,所以基督教对天平天国的意义非同寻常.洪秀全利用基督教的教义和经典,以其身体观和身体规训为典范,对统治区内的身体进行各种规训,以此作为治理太平天国的一种方式.太平天国运动以后,基督教对中国民众的身体规训仍然在继续,并且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进而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地影响.  相似文献   

20.
太平天国政治文化的多元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平天国政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共同熏陶的产物。太平天国发源于广西客家山区,为太平天国政治文化刻上了客家文化和客家族群心态的烙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