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邻避风险是制约核能开发和核技术利用的主要因素。涉核项目风险的不确定性、建构性、灾难性和耦合性等特征,使得民众在情感上产生厌恶、心理上产生排斥,从而放大了风险感知,在议题焦点扩散和网络舆情裹挟下极易催生邻避冲突行为,导致社会稳定风险。防范涉核项目邻避风险既要改变民众对涉核项目“污名化”的刻板认知,也要贯彻共建共治的协商式治理模式和融合发展的治理理念。  相似文献   

2.
邻避冲突引发的环境群体性事件是我国现阶段主要的社会风险之一。邻避设施是邻避冲突中的核心要素,大致可以分为污染、风向聚集、污名化、心理不悦等几类。环境问题事实上也是政治问题,邻避冲突体现出来的是利益需求的冲突、信息共享的冲突、塔西佗陷阱的冲突,其实质是环境正义的缺失。只有确保邻避设施建设的公平正义,实施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和环境权,环境正义对邻避冲突治理的意义才能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3.
环境邻避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的环境邻避事件呈多发之势,并以邻避设施的停建或异址为结局,很多时候,从经济学的角度,这并不符合经济效率的原则,存在帕累托改进,增进社会总体福利的空间.在环境邻避事件中,公众作为利益攸关方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政府和企业的被动而无所作为才是事件发生的关键.从环境公平的视角审视邻避设施的外部性影响,分析邻避事件中政府—企业—公众三方行为和利益关系,抓住了环境邻避问题的本质,只有改变三方收益成本函数并建构三方均衡利益关系方能减少邻避的发生,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赢.  相似文献   

4.
正义性问题是邻避冲突研究中的基本问题.邻避冲突的行为主体主要是政府和公众,因此邻避冲突的正义性可从政府行为和公众行为两方面来分析.从政府行为方面来说,在邻避项目决策和邻避冲突处理过程中,政府只要让公众充分参与决策并进行充分的信息公开,就能实现程序正义.但是,要实现实体正义,政府必须对邻避项目的周边居民进行相应补偿,包括提供经济补偿和提供正外部性项目.从公众行为方面来说,在邻避项目决策参与和邻避冲突中,只要其目标是为了谋取正当利益而不是谋取非法利益,采取的是合法手段而不是非法手段,那么就都具有正义性.  相似文献   

5.
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及其治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现代化过程中的邻避设施而引起的冲突正不断出现,邻避情结是对这一现象的一般性表述.本文聚焦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战略与核心机制,在分析邻避情结的涵义基础上,提出"预期损失-不确定性"分析框架,并结合我国目前该类群体性事件现状,得出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四种亚类型.最后,依据从"风险"到"危机"的逻辑顺序,提出具有综合性、主动性、全程性的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治理战略框架,并建构了不同治理阶段的核心配套机制,力求在实践中对处理此类事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信任影响着邻避设施的风险感知结果、风险态度和行为意向,是风险沟通管理的润滑剂。以污染类邻避冲突为研究语境,以因果链为逻辑基础,基于增长机器理论将信任细分为政府信任和企业信任,分析信任如何通过作用于风险感知进一步影响邻避冲突行为意向,可以发现:政府信任对利益感知与公民接受型行为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企业信任对风险感知有显著负向影响,对利益感知有显著正向影响,企业信任在利益感知对行为意向的作用机理中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此类冲突的化解可有三条路径:一是政府加强安全监管,巩固政府信任;二是企业应该承担起相应社会责任,重塑企业信任;三是居民应当打开沟通渠道,承认并弥合差异。  相似文献   

7.
邻避冲突、外部性及其政府治理的经济手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亚越  俞海山 《浙江社会科学》2015,(2):54-59,156,157
邻避冲突是历史的产物,从未来我国生态环境状况与公众环境诉求之间的矛盾来看,我国的邻避冲突可能会愈演愈烈。邻避冲突的根本原因是邻避项目存在负外部性。以经济手段治理邻避项目负外部性的机理在于:一方面,经济补偿会减少邻避项目的过度供给;另一方面,经济补偿能减少公众对兴建邻避项目的阻力。以经济手段治理邻避冲突主要有市场拍卖方式和市场谈判方式两种,但无论是哪一种方式,均以公众有较强的组织化程度、决策参与意识以及政府和企业的诚信为前提。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7,(4):229-235
邻避事件是引发网络舆情的热点议题。地方政府在邻避事件和网络舆情的背景下面临着来自多方压力和多重治理挑战。在邻避议题产生到转化为邻避者行动的过程中,公众的认知因素是形成邻避者"议题-行动"系统的关键,对邻避事件的事态发展、相应的网络舆情产生重要影响。地方政府与社会公众的互动模式对公众的认知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张紧跟 《学术研究》2020,(10):54-61
在中国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面临日益增多的邻避冲突。邻避冲突协商治理因其能使地方政府走出治理困境,成为研究者的基本共识。但是,邻避冲突协商治理面临着诸多困境。从主体、制度与文化的三维互动视角来审视,发现邻避冲突协商治理存在着主体缺位与主体间不平等、有效制度供给不足、主体缺乏协商意愿与公共理性的三重困境。因此,要使邻避冲突协商治理有效运转,必须加强主体建设、完善制度供给、培育协商文化。  相似文献   

10.
探究公众参与的影响因素一直都是邻避领域研究的热点主题之一。已有研究多从普通民众视角切入,这忽视了公众参与是一个多维互动过程的实际,也无法很好解释邻避事件中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和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为此,从政府视角出发,重新审视邻避事件治理中的公众参与这一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收集领导干部的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基于民众视角下相关文献所提取的研究假设进行验证,最终结果显示,提取出的13个假设中4个得到了证实,2个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但与假设相反,其他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这说明政府和公众在认知影响邻避事件中公众参与的要素上确实存在差异,而公众参与复杂的内部结构、政府信用的中介作用以及邻避决策的专业性要求这几个议题也在此次实证研究中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11.
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邻避性"公共设施的建设及运营产生的邻避效应成为现代公共政策决策面临的新挑战。实质上,邻避困境是不同利益相关者对邻避设施负外部性的社会与政治的博弈过程,因此,需要通过伦理规范考量邻避困境中的个体利益诉求。政策直接反映政府的价值取向,邻避困境的解决是政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持续不断地求同存异、协调合作的过程,需要从信任与共识机制、第三方主体公正性、经济与伦理治理策略思维与执行力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2.
物业保安服务对绝大多数居民而言只是一种附属性服务.采用问卷调研方法对济南市部分住宅小区的物业保安服务进行实地调查,依据问卷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实证分析居民对物业保安服务的需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居民的家庭收入、居民对保安服务内容的了解、对保安人员服务效率及态度满意情况、对住宅小区周边治安状况的感知,以及对保安服务这种服务方式的接受程度等,对居民的支付意愿影响显著;而居民的年龄、文化程度、小区类型、邻里熟悉程度和监控防盗设施情况等,对居民的支付意愿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有关网络舆论的说服传播,包括社会心理、个体情绪等感性因素和专业知识、论证说理等理性因素两个方面。通过对三次“舆论反转”事件中公众“态度转变”的分析,发现行为理由“解释力”的变化规律,可以体现为“原因/辩解”的双向运动,而公众从何种角度、以何种方式看待行为理由则是“解释力”发生变化的关键,相关的感性或理性因素都以公众的代入感为前提。具体而言,公众的代入感包括“人物代入”“事件代入”和“视角转变”三种情形,在不同的代入情形下,“议题设置”“人物形象”和“说理资源”在说服传播中的功能也有所不同,并影响到公众对“考虑事项”的界定与接收,从而最终决定了“说服性信息”的生产。因此,网络舆论的“说服”传播是以激发受众代入感为前提,代入感的产生方式不同,其说服效果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4.
《江西社会科学》2017,(7):67-75
根据心理所有权理论,以赣江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赣江流域593名居民,构建"居住时空—心理所有权意识—支付意愿"的研究模型。在测量量表信度和效度满足要求的基础上,使用结构方程检验研究模型。结果表明:居住距离正向影响支付意愿,心理所有权意识在该影响中存在中介作用;居住时间正向影响支付意愿,但对心理所有权意识影响不显著,未来居住时间预期会调节居住时间对支付意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试验性医疗在医学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但因为其对象是有生命的人,因此面临十分敏感和突出的伦理和道德问题.本文以对617位南京居民的电话问卷调查为基础,对社会公众主动与被动接受试验性医疗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主动参与与被动接受试验性医疗的意愿显示出公众对待自身生命和身体日趋功利主义的倾向;且两种试验性医疗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差异,医患信任主要对主动参与试验性医疗有影响,而阶层地位对两种试验性医疗参与意愿都没有影响,这表明居民的一些医学伦理观念已超越阶层界限.  相似文献   

16.
邻避运动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衍生品,同时也是公民环境意识和权利意识觉醒的必然结果,近年来在我国频繁发生。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我国已经进入"邻避时代"。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讲,邻避运动的发生是诸多影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而不同影响因素作用的显著性存在很大差异,以上海松江垃圾场焚烧场事件为例,风险认知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补偿因素为显著影响因素,而教育程度、社区组织化程度、社会压力、政府决策模式、公平性均为非显著性影响因素。相应地,从政府管理角度来讲,要规避邻避运动,必须在环境影响评估制度中引入公民参与机制,建立倡议联盟的决策模式,培养公民参与决策的意识,同时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监管职能,消除民众的风险顾虑。  相似文献   

17.
邻避设施时常由于其存在和潜藏的巨大环境风险,引发居民的强烈抗争。文章关注D市LS邻避运动的主张本身、主张提出者以及主张的提出过程,详细分析事件的社会建构。认为,由于"技术专家视角"与"生活者视角"存在四点分歧,导致技术专家与生活者思想观念的差异。而个人与社会关系间无法弥合的裂痕导致了两者之间的冲突,政府应当尝试将此类运动纳入制度轨道,尝试利用社会冲突的正功能促进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调整。尽管邻避运动能够帮助一些个人达到维护自己利益的目的,然而它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如何更好地发挥其社会正效应,促进整体环境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审美过程中功利与非功利的统一——布洛心理距离说新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理距离”、“距离的内在矛盾”、“距离的可变性”这三个概念是爱德华@布洛的《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的全部要义所在.其中.“距离的内在矛盾”是布洛心理距离说的核心.“距离的内在矛盾”强调审美距离应保持一种恰到好处的程度,不能失之于“距离太近”或“距离太远”.本文在深入分析了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距离太远”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布洛审美距离说的科学性或合理性在于它强调了审美过程中功利与非功利的统一.指出了认为“距离说”只强调审美非功利性的流行见解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19.
“心理距离”是英国心理学家布洛用来解释审美心理的一种理论。他曾用海上遇雾作例子说明:海上起了大雾,这对于在海上航行的人来说,是极为伤脑筋的事。然而,航行者如果暂时摆脱功利性的考虑,以一种超然的态度欣赏海雾,那么,海雾就会变成奇妙的美景,让你感到欢快愉悦。为什么同一海雾引起截然不同的情绪呢?布洛认为这牵涉到心理距离的问题。以实用的态度对待海雾,心理距离太近了,不可能产生美感;只有超越实用的态度,舍物质功利于度外,纯然观照事物形象本身,即与实际生活保持一个恰当的心理距离,才能产生美感。  相似文献   

20.
杨树熙 《南方论刊》2004,(10):55-56
柯焕德最近结集出版了童年生活追忆《少影童踪》散文集。童年是人青春生命中一段美丽的乐章,是充满幻想和最具可塑性的人生阶段。怀恋童年,也许是人到中年之后怀旧心理中最普遍的文化情结之一。提起童年,人们自然津津乐道“少年不知愁滋味”那种落拓不羁的超拔;那种最具人性美意义的童心、童趣、童事的神韵和灵气;同时也会慢慢咀嚼和回味童年那种“在玩中认知世界”,“以游戏学会交往”,“用对抗增进友谊”等独特的认知方式和特殊的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