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国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的诗歌《为国捐躯》和西格弗雷德·萨松的诗歌《他们》都是典型的战争诗歌。本文通过分析诗歌中的讽刺意象以及残酷的战争对年轻士兵造成的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创伤,反映了两位诗人的反战思想。  相似文献   

2.
龚学明的诗歌大都反映现代人的迷茫、无助、空虚和希冀,包含着对生命哲学的别样顿悟。他的短诗《白色的江鸟在冰河上飞》通过白色江鸟这个意象表达他对生命的沉思,悖论构成了这首诗的基础,诗歌把相互矛盾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折射出自然背后或发生在自然之中的生命现象及其象征内涵。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人们都对唐代诗人王维山水田园诗研究颇多,而对于他的边塞诗歌创作成就知之甚少。原因在于诗人创作的边塞诗歌流传下来的不到四十首,数量稀少,相对于山水田园诗如凤毛麟角,其艺术价值体现在其创新性的艺术成就上。  相似文献   

4.
埃德温·阿灵顿·罗宾逊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将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事件作为诗歌的主题,以传统的诗歌形式阐释现代主题。本文选择诗人两首代表性诗歌《理查德·康利》和《米尼弗·契维》,从文体学的特征入手,对两首诗歌在不同层面进行对比。最后对两首诗歌的主题做分析和概括,揭示诗歌中蕴含的有关作者的社会和道德思考。  相似文献   

5.
赵静 《现代妇女》2014,(1):192-192
《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著名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一首广为传诵的诗篇。这首诗描述了在面临选择做决定时的那种两难情形。本文分析了诗的内容、韵律、取材、声音、措辞以及路和黄色树林的象征意义,并结合诗人的现实生活来探讨弗罗斯特的写作技巧和揭示生活中一个极普通的意象被赋予的诸多内涵和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6.
李丹 《现代妇女》2014,(4):241-241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精炼、意象丰富,其意境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相互交融形成的艺术境界。《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元代散曲,本文从散曲自身特点对这首小令进行了浅析,讨论如何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持和再现原诗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30年代的现代诗派中擅写"智慧诗"的诗人中废名是独具一格的。他是一位"东方化"的现代诗人,融入他诗的灵魂的是佛道精义,是诗禅传统,是晚唐李商隐、温庭筠的"驰骋想象"的诗境,是六朝文的风致。他的诗作之所以能将大千世界内聚、包容于心,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的诗作当中充满了具有"人类精神"的象征意象。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之中,诗词所形成的听觉意象是诗人进行情感表达和情境描述的重要手段。通过中国古典诗词中听觉意象的表达,可以充分地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性格和情感意味融合进入中国古典诗词所形成的意象之中。  相似文献   

9.
华莱士·史蒂文斯是20世纪美国诗坛的主要人物,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他的诗措辞考究,意象丰富,哲理深邃。在诗中,诗人探索艺术想象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希望在一个信仰丧失的时代,以诗歌的崇高之美,给人启迪,帮助人类重铸信念。《礼拜天早晨》通过呈现女主人公冥思的过程,表现了诗人对传统宗教的怀疑,对自然神圣价值的认同。  相似文献   

10.
根据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审定教材《语文》第一册至第四册中的古诗篇目,一共20首诗,其中10首诗中含"月"与"酒"。"月"与"酒"是古代诗人们最喜欢用的意象之一,本文在此对"月"与"酒"的意象作为探讨,对学生在课外阅读诗歌时有着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在表达忍耐、不满、拒绝等自我主张时的形式是不尽相同的。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比较中日两国人在表现自我主张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古诗注重城市风景的意境创作,且赋予每一处风景独特的意境。筛选出118首含有描写襄阳古城风景的古诗,利用共现网络、词频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包括古城、岘山等群山和汉江为主的古城风景物象的位置关系,提出了从风景物象、“观象”方式和意象组成三个层面整体理解古城意境形成。文章提出了“观象”方式是在诗人驻点和观看视角等行征方式下的视觉重组,意象组成是诗人对视觉重组后场景的情感赋予。研究结果对寻求中国文化和思维模式下的古城可持续规划具有积极意义,为城市规划“留住乡愁”的时代要求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正>托马斯·普林格尔是南非英语诗歌的奠基人。普林格尔因他大量的诗歌而被人铭记。这些诗歌主要关于他在南非定居的时光。《贝专纳男孩》是普林格尔的代表诗作。这首诗有力地传递了普林格尔的废奴主张,闪烁着人道主义思想,是早期南非英语诗歌的杰作。在这首诗中,诗人极力向读者展示了一位勇于追求自由的黑人男孩。这位黑人男孩即使自己身陷困境也依然对世界怀有爱,即使历经再多艰难险阻也没有放弃对自由的不懈追求。这样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南非黑人形象打动了众多的读者。而这位非洲男孩形象也让世人认识到黑人拥有和白人一样丰富的情感并懂得表达自己的情感。  相似文献   

14.
16世纪末期到17世纪初期,世界戏剧史上迎来了两位风格迥异的戏剧大师——来自东方的汤显祖与来自西方的威廉·莎士比亚,在他们二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十分轻易地看到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各自文化的优秀之处。虽然在创作风格上存在着不小的差异,但是不能否认这两部作品留给世界戏剧史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探讨这两部作品在情感表达手段上的迥异之处,我们可以看到这两部作品背后所代表的东西方两种思维方式影响下的不同文化,这对于研究当今世界日益密切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学翻译难,诗歌翻译则更难。诗词的意象、诗歌的韵律、诗人的情感等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要考虑的因素,即所谓的"对等"。上世纪60年代末,翻译学家奈达(Eugene Nida)"功能对等"理论的提出对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奈达的"功能对等"应用于赏析诗歌翻译中,以汪榕培和宇文所安对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的译本为例,分析两位翻译家在译文中如何实现"功能对等"论。  相似文献   

16.
孟颖 《现代妇女》2014,(10):282-282
唐宋词作为中国文化一支灿烂的瑰宝,以其精炼、优美、以及含蓄的风格著称,并富含中国特色文化意象。本文以许渊冲英译本《唐宋词一百首》中文化意象的翻译为例,首先介绍了文化意象的含义及类别,并阐述了不同文化意象所对应的翻译方法,最后指出唐宋词中的文化意象翻译应尽量减少意义的损失,并保证语境的完整、流畅。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含有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诗词曲赋,《葬花吟》就是“红诗”的代表。这首诗包含许多意象和典故,正是这些意象和典故渲染了整首诗的格调,将黛玉葬花时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本篇论文将从意象的翻译、隐喻的翻译和典故的翻译三个角度出发,对杨宪益戴乃迭的英译本和大卫·霍克斯的英译本进行对比赏析。  相似文献   

18.
长诗《漂木》是诗魔洛夫晚年将其生命体验和思想探索结晶的巅峰之作。在第一章同名诗篇中,诗人成功地运用意象思维,使得诗作不苟于叙事俗套,同时采用这种迂回的表达方式对整个生命进行宏观感知。本文则从此章中的意象出发,窥探洛夫先生具有生命寻根、宿命色彩以及生命自我特点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9.
《一种云》是瞿秋白在1931年发表的一首散文诗,描写的是天空被乌云遮盖,日月无光;当彩虹出现时,雷电打开了层层乌云,太阳重新照耀大地。这首散文诗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本文尝试应用认知诗学的理论,从图形-背景、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视角对该散文诗进行认知解读。  相似文献   

20.
柳欣 《现代交际》2011,(6):74-74
华兹华斯的《抒惰歌谣集》代表看派漫主义的到禾,其清新淡雅的写作于法、优美动人的景物描写令人不忍掩卷。在众多的优秀作品当中,《水仙花》更是佼佼者。本文以《水仙花》一文为研究文本,从水仙花的抚慰功能这一角度出发来赏析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表达诗人对资本主义大都市生活的厌倦,寄情于山水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