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2008年5月12日,举国震动的汶川大地震打破了平静,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灾后重建,八方支援,灾区人民找回失去的幸福。文章采用问卷调查地震灾区重建后家庭幸福感状况,从物质生活幸福感、环境幸福感和精神生活幸福感三因子反映地震后家庭幸福指数,构建因子模型,以期向爱心人士提供灾后重建的家庭幸福感的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2.
灾后重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依法重建是该系统工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如何保障灾后重建工作科学有序推进,直接关系到灾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关系到区域的稳定团结。以康县为切入点,力图分析我国关于灾后房屋重建法律制度的现实问题与不足,提出相关法律建议,以期保障灾后房屋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保护灾区人民的权益。  相似文献   

3.
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过程中的城乡统筹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工作任务十分艰巨,不仅要保障灾区人民的生活恢复到正常水平,避免灾区人民因灾致贫和返贫,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利用灾后重建的契机,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为灾区经济更好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应根据灾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地理特征、人口居住情况等,以"人群规模居住,城镇规模建设,土地规模利用"为指导,以"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城市与农村统筹发展,产业因地制宜协调互动"为目标,在重建过程中推进城乡统筹工作.  相似文献   

4.
灾区居民的长期生活质量监测是评价灾区重建政策效果的重要指标,对灾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文章以“社会交换”和“认知—情感—意向”关系等理论为基础,从居民生活质量感知视角出发,探讨了其对灾区重建政策满意的影响机制和边界条件。基于汶川县和北川县五个城镇389位居民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多层线性回归模型对理论研究假设进行验证,研究发现:居民生活质量感知各维度均对重建政策满意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幸福感在居民生活质量感知各维度与重建政策满意的作用关系中均起着中介作用;重建方式只在工作收入、娱乐消费和家庭生活3个居民生活质量感知维度上与幸福感之间起着调节作用。研究结论为政府的灾区可持续发展政策关注居民生活质量发展利益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我校志愿者们到达德阳什邡蓥华镇仁和村。蓥华镇仁和村是受灾较为严重的村庄,当地房屋几乎全部受损,人员伤亡严重,灾后重建任务重。胡锦涛总书记曾到达此地并鼓励灾区人民:“任何困难都压不到英雄的中国人民”。面对当地艰苦的生活条件,同学们纷纷表示,一定发扬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作风,为灾区重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6.
灾后重建是保障地震灾区群众重归正常生产生活的重要工作,那么如何测量灾后重建绩效,哪些因素会影响灾后重建绩效?文章回顾了灾后重建绩效相关研究文献,在此基础上认为效果和效率是灾后重建绩效的两大方面,以"消除灾害影响并恢复到灾前水平所用的时间"作为衡量灾后重建绩效的标准,能够反映灾后重建的效果和效率,具有可行性。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灾后重建绩效的分析框架和测量方法,并选择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芦山地震作为案例,对三次地震灾区的重建绩效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简要分析了绩效差异原因。结果表明,三次地震灾后重建基本如期完成了灾后重建目标任务,但因存在灾害程度不同、对口支援质量不同等原因,三次地震灾后重建绩效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7.
灾后重建是一个多主体共同参与、多重动力机制交织作用的动态过程。使用汶川地震灾区居民的社会调查数据,分析家庭动力、社区动力和政府动力对灾区农村居民住房重建速度的影响,可以发现,家庭的个体特征对住房重建速度的解释力较弱,但本社区其他居民的住房重建速度则通过社会比较和规范压力的机制影响了家庭的住房重建速度。政府的经济干预能够加快住房重建速度,而行政干预则会延缓住房重建速度。研究结果表明,灾后重建行为不只是一种个体行为,更是一种嵌入于群体社会规范和政府干预措施中的集体行为。  相似文献   

8.
汶川大地震既是一场地理大地震,又是一场思想大地震。如何尽可能地发挥理念、价值、精神的力量,引领与促进灾后思想重建工作的顺利完成,成为汶川大地震灾区的恢复与重建中的一个全新的重大课题。对此,我们提出了“现状问题-基本理论-切入视角-对策机制-意义启示”五位一体的汶川大地震灾后思想重建研究框架,以期重建灾区人民的思想家园。  相似文献   

9.
汶川大地震后,地震灾区在各级党政部门的领导下,展开了灾后重建工作。灾后重建同时也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本文认为,灾后重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既有物质重建,同时也包括思想重建,并就灾后思想重建的内涵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0.
曾经破碎悲壮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广袤灾区,一片生机勃勃,3年重建,既是物质重建过程,也是灾区人民精神文化的重新架构过程。以灾区重建现实为背景,运用丰富、翔实的资料,从物态、制度、行为和意识四个层面诠释了重建文化的内涵,并挖掘了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中的文化元素,展示了四川灾后重建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重建,形成了以民族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石的独特亚文化即“重建文化”,它不仅属于四川,而且是属于全人类文化宝库的财富,对整个人类抗击自然灾害和灾后重建都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幸福家庭是家庭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家庭成员一生的共同追求。本文立足于幸福学理论,探讨发展性、多元化的家庭幸福观,并从转变幸福观念、引导家庭成员挖掘幸福资源、提升家庭成员的主观幸福感、寻找幸福家庭的支点、构建家庭共同体等核心环节入手,提出幸福家庭建设的具体对策,以提高家庭成员的幸福感,改善家庭成员的内部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为建设幸福家庭这一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民生大计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个体投资者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约百分之四十六的投资者认为股票投资带来的快乐不同程度地超过痛苦。生活的总体幸福感、年龄、投资收益、投资规模是直接影响投资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对生活总体幸福评价高的投资者从股市投资中能获得更多的幸福;年龄对投资幸福感的影响呈U形,中年人的投资幸福感低于老年人和青年人;投资者长期的总体投资收益对投资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短期内的收益对投资幸福感没有影响;投资规模占家庭资产比重越大,投资幸福感越高;投资的绝对规模越大,投资幸福感越低。此外,认知偏差、投资目标、个性特征等因素可以通过影响投资收益或总体生活幸福感从而间接影响投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3.
军校学员的幸福指数是其学习、训练与生活的直接反映,努力提升军校学员幸福指数,是军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任务。通过对某军校350名学员进行调查,从提高献身使命的幸福指数、学习训练的幸福指数、情感生活的幸福指数和校园物质生活的幸福指数四个方面,对提升军校学员幸福指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幸福感带来一定冲击,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时期,高校不仅要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工作,更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培养善于体验幸福、积极创造幸福、正确享受幸福的时代新人。从目标维度看,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主要包含促进生命健康的教育目标、坚定理想信念的教育目标、遵守法律法规的教育目标;从价值维度看,开展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将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相统一、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感受幸福与创造幸福相统一;从实践维度看,教育者要更新幸福观教育理念、创新幸福观教育方法、拓宽幸福观教育渠道,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胜时期,激励大学生在感恩中体验幸福、在担当中创造幸福。  相似文献   

15.
中国本土心理学资源中“乐”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感是目前西方科学心理学关注的一个焦点领域,西方幸福感的研究存在三种思路,即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在中国本土心理学资源中,"乐"的内涵与幸福感相类似,文章通过儒释道三家对"乐"的解读,意图对中国本土心理学资源中"乐"的思想进行探查、梳理,以期能丰富对幸福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对兰州市部分高校本科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定式型幸福感量表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大学生幸福感与性别、年级、生源地、家庭背景、社会支持有着直接的关系,以此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给出一定的意见和建议,以提升大学生感知幸福、创造幸福和获得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国家计生委2012年北京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收入对北京市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表明:将人口特征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后,无论是个人收入还是家庭收入都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在目前阶段,提高收入依然是提升流动人口幸福感的主要途径,但收入并不是影响幸福感的唯一因素,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等个人因素也对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作为战国末年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对幸福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一方面,他在孔、孟之后看到了社会幸福与个人幸福之间的关系,认为只有国家昌盛个人才有可能得到幸福;另一方面,他看到了祸福的相互转化和德福悖论,他主张修养德行来促进幸福,但他亦勇于正视社会现实中个人主观努力与实际结果的差距。他认为致福的路径:一是加强自身修养;二是审时度势,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汲汲于物质幸福,而更多地去追求精神快乐。因此,荀子的幸福思想是对先秦儒家既有幸福理论的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