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移民小说是澳大利亚殖民时期小说的一个重要分支 ,与早期澳洲文学中独特的“流犯小说”占有同样突出的地位。本文作为作者正在撰写中的《大洋洲文学史》的一部分 ,勾勒了该类型小说的发生、发展及其特点 ,集中讨论了有关主要作家与主要作品 ,为澳殖民时期的移民小说提供了一个大致而清晰的面貌。  相似文献   

2.
澳大利亚短篇小说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大利亚是个年轻的国家,它的文学自然也是年轻的.这一年轻的文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殖民时期.民族主义时期和现代文学时期.(一)殖民时期从1788年亚瑟·菲力普指挥第一艘满载着流放罪犯的英国海船驶达杰克逊湾、在澳洲东海岸建立第一个殖民点开始,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民族独立运动在这块土地上兴起为止.在这近百年的时间里,那些来自英国社会下层、少受教育、因各种过失而失去自由、被流放到这荒野之乡的早期移民,不得不全力以赴地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搏斗以求生存,没有闲逸从事文艺活动.早期文艺的主体是那些极少数视英国  相似文献   

3.
澳大利亚土著作家马都鲁创作的第一部澳洲土著小说《野猫下坠》描绘了土著在殖民社会的孤独感、幻灭感和逃遁感.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来看,马都鲁不仅试图探讨土著混血儿的身份认同问题,突出土著文化传承的意义,还试图通过模拟欧洲白人的文学形式、语言和后现代创作手法,动摇殖民话语的稳定性,解构白人的文化霸权.  相似文献   

4.
19世纪澳大利亚女性主义先驱凯瑟琳.海伦.斯彭斯于1854年创作发表了澳洲第一部女性小说《克拉拉.莫里森》,它通过故事中的女性人物塑造,表现了殖民时期澳洲女性的三种婚恋观,反映了女作者对爱情与婚姻的独特思考。虽然被历史尘封已久,这部小说近年来多次再版,在当下新的历史语境中,仍能引起很多女性读者的强烈共鸣。  相似文献   

5.
澳大利亚的文学史在英语国家中不算长,妇女小说为澳大利亚文学的奠基和发展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本文介绍澳洲殖民时期的女作家并对妇女小说的出现、妇女作家的写作动机、写作主题以及在澳大利亚文学史上的地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长久以来文学一直被视作是男性领地和男性实现文化价值观的专制武器,女性文学在1840年前曾是一片落寞之地。从两个方面分析了维多利亚时期女性文学发展的难言之痛:大批风格各异的女性作家被缩减、归并为少数几位伟大的作家,而由此总结出女性作家的全部理论;以男性文本和男性经验为中心的文学评论界对女性文学实行双重评价标准,很难真正从理论上评价女性作家和女性文学。  相似文献   

7.
后殖民叙事是叙事学和后殖民的有机结合,促成二者结合的关键因素是意识形态。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把意识形态与叙事技巧结合起来分析文本,探讨叙事技巧如何协助传播殖民和被殖民思想是后殖民叙事的主要特征和策略。后殖民叙事策略主要表现在挖掘视角中的帝国意识,凸显多声部叙事声音中的后殖民声音,着重分析叙事语言中的殖民话语,关注少数族裔作家作品以及非主流文学等方面。后殖民叙事策略的运用不仅深化了叙事学的研究领域,同时也有助于揭示后殖民时期残存的帝国意识和殖民思想。  相似文献   

8.
《北迁季节》是苏丹作家塔伊卜·萨利赫的一部反映后殖民时期东西方文明冲突的重要著作。在该小说中主要讲述在后殖民时期东西方文明冲突下主人公穆斯塔法做出的抉择。小说中涉及到比较多的女性形象,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部分女性形象,来探析后殖民时期阿拉伯女性的微妙变化。  相似文献   

9.
<正> 给散文加上“女性”的限制,自然是指女性作家的创作.把它们归为一类加以研究,是因为有了“妇女文学”这个大前提.“之所以打出‘妇女文学’的旗号,并不是要和传统文学分庭抗礼,而是试图召唤起一支新的文学队伍——妇女作家群,以女子物殊的生活体验和女性创作风格,去有意识地丰富以男性作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学.”女性作家作为群体形象出现于文坛,始于反帝、反封建、提倡科学民主、个性解放和男女平等的“五四”时期;她们的出现,既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进入澳大利亚,文学节是一个重要渠道.澳大利亚的"阿得莱德作家周"、"墨尔本作家节"和"悉尼作家节"等众多的文学节,自20世纪八十年代起,通过邀请中国大陆的作家翻译家和来自海外与澳洲本土的华人华裔作家,并在文学节上推介他们的文学作品,把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历史介绍给了澳大利亚的读者,发挥了两回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澳大利亚批评家A.A.菲利普斯是影响深远的后殖民理论关键词“文化自卑”的缔造者。在其漫长的文艺批评生涯中,他秉持坚定的民族主义立场,始终主张在澳大利亚发展不依附于母国的独立自主的民族文化。在他看来,澳大利亚文学有着自己突出的主题和传统,对本民族文化感到盲目自卑的殖民心态是毫无必要的。菲利普斯的民族主义文艺观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今天,为各国建立或坚持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提供了策略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outlines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ademic activity in the Japanese colonial setting,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meteorology on the southern colonial frontier of Japan’s Empire, through the works of Ogasawara Kazuo at Taihoku Imperial University. We first review the establishment of Japan’s overseas meteorological network and the corresponding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meteorology in that period. We will then consider Ogasawara’s academic works at Taihoku Imperial University, and analyse how a pure scientist shifted to colonial management and justified Japan’s expansion as far as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We will examine his moral dilemma, how he wrote his work on tropical climate, and his interpretation of Huntingtonian 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Ogasawara’s works, we are able to see at least one aspect of Japan’s colonial science, its syncretic nature and pragmatism.  相似文献   

13.
中东民族主义既是一种政治思潮,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思潮。它的兴起与西方在当地的殖民活动密切相关。殖民活动导致了民族主义在中东的形成与发展,民族主义活动则促成了殖民活动在中东的终结。民族主义在中东各伊斯兰国家具有不同的形态,但是又表现出了一定的共性。其复杂性是由历史和现实交织而成的。作为文化思潮的民族主义思想在中东各国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得民族主义的理念得到了大范围的传播,有力地支持了中东民族主义的政治运动,直接引导了中东地区的民族民主和自由独立的解放运动,推动了中东现代国家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4.
日本在台湾、香港当代文学中呈现出不同形象。台湾文学中的日本形象是复杂的,有着特定的发展过程:从光复初期日本形象的多元化,到20世纪70年代文学作品多以"反日"为题材,再到20世纪80年代很多作品中的日本殖民者形象被国民党"殖民者"形象代替,直到今天某些台独分子表现出"日本情结"。而同样曾经历经日本殖民统治的香港却没有形成台湾人那样复杂的"日本情结",对战时日本的记忆更多表现为残忍、血腥和暴力的形象。这种差异的产生与台湾、香港不同的地理位置、文化传统以及被殖民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5.
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在《洛丽塔》和《阿达》等作品中提供了新的乱伦书写的文学经验,跨越了传统的伦理边界。纳博科夫的这种书写呼应后现代伦理思想。在反思和批判现代性的基础上,后现代自我伦理学一方面强调了个人所具有的道德自由感,摒除了现代性的秩序和规范对于人的约束和束缚,另一方面又最终把道德的个人化引向了"审美化"的方向。纳博科夫提出的"审美狂喜"可以从身体美学和文学的游戏精神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这种审美狂喜是后现代自我伦理学的表现方式,以便证明人性的自由和复杂。  相似文献   

16.
一个文本的社会和政治意义不只是由它产生时的意识形态所决定的,而是随着新的批评话语的产生不断地得到解释。斯蒂文森的小说《金银岛》是全世界流传最广的海盗探险小说之一,人们常常从美学、冒险精神、浪漫主义等角度出发去欣赏它。然而当我们用后殖民的理论来重读经典小说《金银岛》时,不难发现该文本中也充斥着殖民主义的话语和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帝国霸权主义的气息。对它的重新解读,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中的文学内涵。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通俗文学样式,英国历险小说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深受读者大众的喜爱,起到了巨大的社会作用。英国历险小说源于欧洲中世纪的骑士传奇,经过笛福和司各特的传承在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发展到顶峰,并形成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相对固定的情节模式、说教色彩浓厚且常有殖民主义色彩等比较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钢琴课》是一部从女性主义视角关注女性的生存和爱情的影片,是现代女性主义电影的经典之作。主人公艾达身上体现了父权制对女性无处不在的权力压迫,而艾达也自觉而坚定地做出了相应的抵制和抗争:从失语沉默到重拾话语,从男性凝视的客体到凝视男性的主体。文章试从失语与凝视两个方面分析艾达身上所表现出的鲜明的女性意识和反抗精神。  相似文献   

19.
《满洲日日新闻》的创刊,标志着日本对东北殖民文化渗透的开始。日俄战争以后,日本在中国建立了"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不久,又在大连创办了机关报纸《满洲日日新闻》。这份报纸,作为日俄战争的产物,将日本在东北的文化渗透推向了极致。本文以登载在该报的文学作品为切入点,解读这些作品是怎样配合该报的宗旨,发挥"满铁"机关报的作用和功效的。  相似文献   

20.
麦克尔·怀尔丁是澳大利亚著名的“新派”作家,也是澳大利亚“新左翼”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他主张重拾作品的社会政治意义;反对“新批评”将文学作品与社会政治语境隔绝的做法,主张文学与主流意识形态对话;摒弃“新批评”僵化而冷酷的形式主义,强调对“人”的关注;认为“新批评”学者撰写的文学史过于狭隘,主张重写激进文学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