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公元前2~3世纪至公元3世纪末、4世纪初,这500~600年,在日本考古学上称为弥生文化时代。弥生文化时代是日本脱离野蛮状态、进入文明社会的转折时期。弥生时代的基本特征是:(1) 铁器代替石器,由石器时代越过青铜器时代,直接进入铁器时代;(2) 普及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生产,由采集经济越过畜牧阶  相似文献   

2.
日本妇女社会地位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妇女社会地位的历史与现状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马红娟大化改新(公元645年)以前,日本社会尚处于渔猎、采集经济阶段,远落后于大陆唐王朝的农业经济社会。部落男女渔猎、采集食物的能力大致相等,并且还崇拜女神,相信女神能保佑他们免受大自然的侵害,男女生活...  相似文献   

3.
据日本史书记载,日本法制史始于弥生文化时代。然而,作为日本法重要分支的行政法,究竟是怎样形成、发展的?这是我们深入研究现代日本行政法所不能缺少的重要课题之一,应当加以关注。但是,由于日本行政法史历程久远、内容繁多,故本文只能概要述论其主体脉络和基本内客,并试图按以下四个时代的划分,探索其形成和发展的一些规律,以期达到引以借鉴的参考目的。  相似文献   

4.
在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曾出现过地中海经济时代,大西洋经济时代和太平洋经济时代,到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变化,将要形成以整个太平洋地区为中心的环绕型的世界经济发展新格局。日本作为其中的重要国家之一,对“环太平洋经济圈”的建立表现出了极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80年代后,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对外直接投资的日益增多,日本已做好了占居主导地位的准备。1989年由文艺春秋出版发  相似文献   

5.
靺鞨族祖源于肃慎,南北朝时发展演变为七个大的部落,粟末靺鞨即为七部之一.中唐时期,出身于粟末靺鞨的大祚荣创建了渤海王国.由于渤海王国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在历史变迁中涉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特殊关系,使其在国际史学界中长期受到重视.因此,研究、考证粟末靺鞨的形成、发展、演变史及其与中央王朝的关系,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渤海王国的渊源,分清靺鞨民族与高句丽民族的界线等等,均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6.
熊琛然  彭邦文  王礼茂 《南亚研究》2020,(1):101-124,151,152
制衡中国在中南半岛国家的影响力是美国、日本、印度等域外大国介入中南半岛国家事务的主要战略目标.科学合理地测度中国和域外大国在中南半岛国家影响力的变化,既是对中国崛起所处地缘环境准确认识的需要,也是中国周边地缘关系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国家间实力比例关系和不对称依赖关系,构建了国家对外影响力模型,定量测度了2000~2018年中美日印四国对中南半岛国家影响力.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中国对中南半岛国家影响力呈持续上升趋势,美国和日本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印度相对稳定;第二,中国对老挝和缅甸的影响力在2012年和2016年均出现了下降,同时期的美国、日本和印度对老挝和缅甸的影响力并没有提升,表明中国与美日印对中南半岛国家影响力变化并不存在“我降—你升”的逻辑关系;第三,美日印三国在体系和战略层面给中国对外影响力带来了一些压力,在中南半岛国家层面上对中国影响力提升的影响有限;第四,国家间实力地位高低是决定国家对外影响力大小的主导因素,不对称依赖中获得的影响力大小是决定国家对外影响力大小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7.
汉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要内容,藏族与其他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共同缔造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大量考古证明,在史前时代的青藏高原上就已经有藏族先民生存,不少遗物与中原文明有着密切联系。从汉藏史籍所载内容来看,青藏高原的民族发展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传说时代、部落联盟时代和王朝时代。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各部族及其所建政权不约而同与中原政权建立互动关系。吐蕃政权的建立,对于青藏高原和中原内地而言都是重要性标志,也是汉藏民族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梳理并分析历史时期汉藏民族关系,为进一步夯实汉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思想,以及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稿试以中国元末明初的“禅文化”1 对日本同时期的中期“五山文化时代”2 的汉文学即“五山汉文学”的影响为主线 ,以明初渡海至中国的日本禅僧绝海中津 (公元 1 3 3 6— 1 40 5年 )为主要分析对象。日本的中期“五山文化时代”按照一般的历史划分方式的话 ,相当于室町时代 (公元 1 3 3 6— 1 573年 )前期 ,即由武士阶段的足利氏将军家执政的幕府政治时期。当时日本文化所处的现状是 :渡海来日的中国禅僧及去中国的日本禅僧所引入的中国文化占据了日本文化中的重要位置。随着元代中日文化交流活动的兴盛 ,日本汉文学也渐渐圆熟 ,其中 ,起…  相似文献   

9.
现代所谓日本在唐朝以前还是一个被称为"倭"的国家,从"倭"更名为"日本"表面上只是国号的变动,实则背后蕴含着重大的理由--日本开始寻求与中国对等的国际地位.结合公元7至8世纪的一系列历史事件不难看出,看似单纯的"正名"却标志了日本民族意识的觉醒.从这点上讲,"日本"国号的出现与明治维新以来近代国家意识在日本的萌芽有着等量齐观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早在公元二、三百年以前,日本还处于新石器时代后期,中国的青铜器和铁器几乎同时传到日本。日本很快进入了金石并用的时代。同一时期,中国水稻种植技术也传到了日本,日本因此从渔猎社会一跃进入农耕社会。以后,中国的汉字,儒教和佛教(佛教虽然起源于印度,但日本接受的是从百济传去的中国版)也相续东渡日本,对日本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到了隋唐时代,日本大量派遣留学生和学问僧直接来中同学习,前后持续长达三百年之久。举凡中国政治体制、法律思想、文化教育乃至民情风俗无  相似文献   

11.
清王朝(1840年以前)时期中国落后于西方尤其是英国,主要原因并非清代出现阻滞社会发展的因素,而是表现为西方英国经济的加速度式发展,清代在经济上比唐宋明王朝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其速度选不如英国,因而拉大了发展的差距.中国发展相对缓慢的原因,主要在于传统的影响,具有广阔市场的社会性盈利产品及生产技术不能得到较快的发展尤其值得注意.而清代政治对社会的影响是积极、消极并存.同时,清代在边疆版图、对外关系、文化思想等方面较前王朝都有显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日本部落民的形成与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史阶段。明治维新后,虽然日本政府通过相关系列立法以法律的形式废除了部落民的身份,以宪法的形式确立保护其人权的相关立法规定与原则,但是部落民这一特殊群体并未真正彻底消失。受日本根深蒂固的风俗习惯、不彻底的政治改革与经济、职业边缘化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部落民受歧视的现象依然存在并遇到了新的挑战。在人权法的语境下,日本可以通过司法审查,修改相关法律,同时也可以综合运用国内外多种方式促进部落民的权利保护。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的"中国"与"国号"存在背离和重合现象.中国古代存在众多以"国号"为代表的政权,这些政权虽然可以称为古代国家,但只能代表各自的具体国家政权.而中国古代的"中国"主要的并非是一个政权的概念,与以"国号"为代表的政权存在背离现象,但有时也用来指称政权,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以"国号"为代表的各个政权的自称,在古代"中国"处于分裂的状态下,这种"中国"自称与各个政权皆自称"中国"的统称仍然存在背离现象,只有在历史上中国处于统一的情况下"中国"与"国号"才会出现某种重合,这种重合经过元明时期的发展,到了清朝时期最终完成,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与"国号"才最后实现了统一.另一种情况是后来的政权在追述本朝历史或议论以前各个朝代时,对历史上以中原地区为主且有相互递嬗关系或没有递嬗关系但为自己政权所继承的多个政权的通称,这种通称虽然与一些"国号"也会出现某种背离,但基本上符合古代中国历史实际,并成为我们认识前代历史的一种准则,今天认识中国历史疆域也应该遵循这种准则.  相似文献   

14.
国家机器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产生的,而官制则是国家机器结构的表现形式之一。中国的官僚制度,起源于战国,其实它保有许多奴隶社会的贵族统治的痕迹,如君位的继统制度、宗法制度、封爵制度等。作者以前编写过《历代官制概略》一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现在在原书“奴隶社会”部分的基础上,结合学习心得,对中国奴隶社会的官制作一些探讨。一国家形态 (一)氏族机构发展为国家机关——宗统与君统合一中国历史上尧舜禅让的时期,已经到了原始社会的末期。由于私有财产的出现,到禹时,部落联盟的首领,实际上已经成为贵族,自他担任部落联盟首领以后,政权已开始集中于一人之手,权力很大。据《左传·  相似文献   

15.
一、日本村落的形成及基本类型 村落是以地缘关系把一个家族或不同家族、亲族集团组合起来的生活共同体,是固定在特定地域、较大范围的社会构成单位。村落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中的特点不一,并且随着社会发展和变化,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形态。 据日本考古工作者对绳纹时代部落遗址的考古勘察发现,日本人至迟  相似文献   

16.
2019年日本明仁天皇退位,德仁天皇即位,日本进入令和时代。在中日两国交往的历史长河中,无论从正面还是负面看,日本皇室的作用都不容忽视。从中日关系史的角度,梳理日本天皇制的历史变迁与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重点回顾1992年明仁天皇访华的历程,论述德仁天皇及日本皇室成员同中国的接触、交往及对中国的态度,特别是对隋唐以来中日关系发展演变的某些规律进行初步分析和概述,有助于把握日本皇室与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并给日本令和时代中日关系的发展带来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17.
电力事业在近代日本社会的推进及其所带来的电力使用普及,被视为日本近代史上的第一次能源革命。与同时期展开的产业革命一样,电力事业是在中央政府指导和监督下推进的,同时受到国家战略政策的影响和限制。国家对电力事业的参与乃至介入,不仅出现在“战时统制经济”时期,而是贯穿于整个电力事业发展的始终。通过对电力开发和电力市场形成过程的考察,可以看出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日本电力事业发展的“自由竞争时代”,中央政府虽未对民营电力和电力消费展开全面管制,但由于“强兵政策”与对外扩张政策的实施,仍然对电力事业的展开方式、电力消费市场的形成和走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与此同时,在“电力统制”的构想下,政府不断强化电力行政,这也为此后战时“总体战体制”下的电力统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小说《楢山节考》中所描写的将上了年纪的老人遗弃至深山中的故事,从人类伦常道德角度看,确实匪夷所思。但在日本《古事记》、《日本书纪》等书籍中确有相似的记载。可见日本在孝养观出现以前有过一段孝的真空期,在此期间人们心中并无孝的观念。在中国儒教孝道传入日本之后,日本的忠孝观念由于时代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等原因,以中国儒教的孝道为基础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经过几个时代的演进,形成了以恩为核心,忠大于孝,忠、孝为绝对义务的不平等的日本孝养观。  相似文献   

19.
大禹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先秦的许多历史经典和诸子论述,以及后世学者不但普遍肯定了大禹其人,而且从不同的角度评议了大禹的为人和业迹,在此不赘述了。本文试就大禹与绍兴会稽有关的几个问题作一论述,以求教于方家。一、禹有无到绍兴会稽的客观可能笔者认为论证大禹是否到过绍兴会稽,需要弄清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夏土”是个什么概念?是指夏族部落的活动中心还是指夏王朝的势力范围?二是绍兴会稽是不是夏王朝的势力范围?三是历史记载禹的一些活动在绍兴会稽是否可能?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一个从小到大,从分散到统一的过程。一般地说自秦王朝建立之后,就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但是,在学术界和理论界有一种说法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即认为自秦始皇消灭东方各诸侯国之日的公元前221年起,就完成了统一。这实际是一种过于简单的认识,也是与历史发展不相符合的。从文化和社会史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统一国家的成立,有一个漫长的过程。除去其在春秋战国的社会母胎中孕育时期外,自秦王朝建立、统一国家的出现到真正完成统一,应历经三个时期: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