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个人与人民大众的关系定位上,鲁迅始终将自己当作人民大众当中的一员,他从未将自己看成是高人一等的人.在鲁迅那里,对于个人的称赞,从来不是在等级制意义上,而是对于个体精神和个性的肯定.对于"众数"、多数人的批判,也不是在政治层面或等级制意义上的否定,而是批判其从众心理、缺乏独立意识和卑怯人格.鲁迅从不认为自己作为一个个体有多么重要,他将名誉、地位看得很淡,在必要时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我们说鲁迅是民族魂,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这应该不是一个过誉的称号.  相似文献   

2.
匮乏是萨特人学理论的基石。在萨特看来 ,整个人类的发展都在同匮乏作艰苦的斗争 ;匮乏是我们历史的根本关系 ,是对我们同物质单一关系的偶然确定 ;阶级的对立是匮乏的必然结果 ;匮乏已经内在化为人的非人性的人性结构 ;匮乏是人类历史发展可能性的基础 ,但不是实在性的基础 ;劳动既是匮乏的实现也是对它的超越 ,由此形成我们的历史。在对匮乏问题的看法上 ,萨特与马克思具有根本区别。萨特的哲学 (人学 )不是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3.
饥饿养生     
天平 《社区》2014,(36):46-47
“饿”也是一种养生艺术。研究发现,定期让自己饿一饿,不仅可以减轻体重,还可以大大提高脑功能,使人更长寿。其实,人类的经验和现代科学知识已经在告诉我们,适度的饥饿不但能使人更好地“享受生活”,还能防病治病,延年益寿,有利于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4.
教育就是风格的培养,在此,"风格"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思想及行为有一定的要求,因此表现出来就有一定的水准.一个人受过教育之后,最大的特色是,对于许多事情不是不能做,也不是不敢做,而是不屑于做."不屑于做"就是一种风格,是人受教育以后首先应该有的自我要求.  相似文献   

5.
现行的教育制度让人们在大学二年级时就必须选择自己的专业。但在那个阶段,很多人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还完全没有概念,也匮乏生活经验。所以,在一次又一次的调查结果中看到,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是"无意跌入"了自己所在的领域。  相似文献   

6.
教育的功用在于培养完整的人,也是具有智慧的人.我们可能获得学位,具有像机械似的效率,然而却没有智慧.智慧并非只是一些常识,它并非来自书本,它也不是机巧的自我防御的反应,或具侵略性的断言.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可能比一个博学的人更有智慧.我们把考试和学位当做衡量智慧的标准,而培育了一种躲避人生重大问题的心智.智慧是对于根本事物、现在存在的事物的了解能力;而所谓教育,便是在自己以及别人身上唤醒这项能力.……  相似文献   

7.
杨朱学派“为我主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朱的为我主义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史上的一朵奇葩。它在历史上所受的待遇是不公正的。为我主义固然是一种利己主义,但它不是一种恶的、损人的、短见的、引起公愤的利己主义,而是一种温和的、退让的、避人独处的、力求长命全生、精神纯净自足的利己主义。杨朱学说尽管有否定人的社会价值的缺陷,但发现了个体的生命价值,要人们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它作为历史上最早的个体幸福主义学说,有反对压迫、追求和平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作学问的据说大都戴眼镜,这当然是一种高深的象征.也有故作高深者,故作渊博者.不过,有象《青年文化圈》这般将自己的"学问"作到通俗化的,似乎不多见.当然,故作高深是一种手段,故作通俗也未必不是一种手段.当我们从湖南出版社出版的"青年学研究丛书"中无意识地选取《青年文化圈》一书翻翻时,那充溢了情绪意蕴的一级标题给人以散文美的宁馨和哲理诗的灵智:绪论:背景·无背景,在拥挤的车厢里充满了  相似文献   

9.
“匮乏”概念是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出发点。萨特运用这一概念来把握人的存在、社会的存在和历史的发展,认为物质资料的匿乏造成了人与人关系的异化状态,人的发展和社会的总体化是一个永无终结的克服匮乏的努力。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匾乏并不是普遍的人的存在型式,在私有制度下,匿乏是被压迫、被剥削阶级的匮乏;人类历史的发展也不是源于匠乏,而是由劳动和实践推动着的。因此,萨特以匮乏概念为出发点去重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失败的尝试,他从匮乏概念中引发出的关于人和历史的结论也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0.
在我的印象中,有能力的女人似乎都很男性化,直至见到徐嘉金,这种思维定式才被打破。徐嘉金,成熟的美中不乏清秀,态度从容且温和,而且非常坦诚。说起自己的奋斗历程,她反复地说:自己是个很幸运的人。校园生活一幅美好画卷其实,了解徐嘉金的人都知道,她的求学道路真是充满了艰辛。初中毕业时,她父母在外地工作,她跟外婆住在一起。外婆家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为了  相似文献   

11.
微言大义     
《21世纪》2012,(12):17-18
@任志强:幸福不是一种物理状态,也不是一种生理状态,幸福是一种心理状态。幸福是和他人比较后的一种感觉。我们幸福,是因为他人比我们不幸;我们不幸,是因为别人比我们幸福。有不幸才有幸福,有幸福才有不幸,所以不可能人人都幸福,正如同不可能人人都不幸。@你好明天:"你幸福吗?"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很难回答。幸福常常被解读为财富和结果,其  相似文献   

12.
对"试婚"同居的道德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试婚同居的理由虽然很充分,也有些许道理.尽管试婚同居不像婚外性行为那样受到人们较为强烈的道德指责,一些年轻人不仅普遍接受而且自愿埋单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我们应该看到,试婚不是一种理想的、合理的、真诚的两性关系,也不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它对当事人是没有标签的伤害;对女人来说是一个尴尬、温柔的陷阱.试婚同居的后果尤其是同居期间财产的纠纷,也从一个方面告诉我们试婚同居不是婚姻的最佳替代.  相似文献   

13.
公元前三、四世纪,希腊城邦瓦解,人们处在苦难的乱世之中,极度没有安全感。宗教、饥饿、死亡威胁着人们,恐惧笼罩着人们。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哲学论证了世界不是神创的,不会灭亡;个人是自由的,友谊能增进安全感;适度能解决匮乏,让人快乐;死亡不可怕。它像一剂良药给苦难的人们带去了幸福快乐的希望。  相似文献   

14.
教师是一种资格.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资格.   有些人有这个资格,比如,他自己快乐,也允许他的学生快乐.有些人没有这个资格,比如,他自己一直过得很苦闷,他也希望他的学生和他一样过得很苦闷.如果哪个学生过得特别开心,他就立刻警觉起来,认定那个学生很可能是个“问题儿童“.你看,这样的人就不适合当老师.有一种人,你只要看看他的那张脸,就知道什么叫做“悲剧“,你说,这样的人要是不幸做了教师,是不是很危险?如果你不幸正好有这么一副比较危险的长相,只要你不介意,我就建议你赶紧改行.……  相似文献   

15.
我觉得,人总得给自己找点事做:人的精神总得有所皈依,人的情感总得有所寄托,人的思想总得有所维系。人,除了奔波衣食住行的生存必需以外,余下的精力,总得落在一个于自己、于别人,乃至与整个社会和人类世界都有意义。都实实在在又率因而持久的支点上。我把我的这个支点落在了文学写作上。应该说,我的选择不是出于一种盲目,一种冲动,一种时髦,一种沽名钓誉或一种附庸风雅。不是的。不过那时的文学也确实还属于一种时髦和一种附庸风雅。不仅如此,那时的文学也还在挑拨着整个社会的诸多神经,特别是那最敏感的神经。不经意的或是经…  相似文献   

16.
2月27日晚8时《201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这不仅仅是一个年度的感动,而是一个时代的感动.其实,在每一个时代的页码上都站着一位我们的主人公,往下一页传递着“信”与“真”这两种质地极其坚硬的情怀.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感动着别人,也感动着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逐渐富强起来,也是因为这些太多的有道德、有品质的中国人.也许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无力去做一些感天动地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为集体做些什么,为家庭做些什么,那时我们虽不能成为感动中国的人,但一定是个让中国人感动的人.相信每个看了感动中国的人都会有一种真实的清洁感,就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这正是感动的一种力量,只要人人都献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相似文献   

17.
读书的甜度     
马未都 《社区》2012,(20):5-5
我们知道读书一定是一个先苦后甜的过程,当你真正能够把书读进去的时候,真正获得这种精神享受的时候,你才知道读书的这个乐趣。我们人生有两种乐趣。一种是物质,一种是精神。物质的乐趣呢,很容易填满,对不对,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物质生活得以改善,但是物质生活的改善一定是有边界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种边界在哪儿。  相似文献   

18.
《精神现象学》展现出包含了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对自己能力的反思这三个层次的一套完整的承认学说.黑格尔认为,只要坚持自我意识这种个体主体性的态度,那么承认都是没有出路的,也不可能通过斗争获得完满的解决.原因在于,承认在根本上不是人对人的承认,而是精神对人的承认,而在“自我意识”阶段,人虽然认识到了精神的存在,却不认为精神有高于自身的任何真理性.承认现象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突破自我意识的这种态度,进入精神这一更根本的层次.虽然黑格尔的精神本身也是主体,但它作为一种高于人的整体秩序,能为我们思考现时代的境况提供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19.
英国医生说,温和运动,不管是哪一种或年龄多大才开始,都可大大减低中老年人面对死亡的危险。研究人员认为,经常步行、从事园艺活动、骑自行车和游泳能给健康带来莫大的好处。即使是从未运动的男子从事某种运动也可改善健康。研究人员发现,患心脏病或不患心脏病的男子都因运动而受益,但给健康带来最大益处的是持续的温和运动,而不是剧烈运动。英国《柳叶刀》医学杂志上的一篇调查报告,对7735名年龄介于40至59岁的男子进行调查,那些在70年代平日少动,到90年代接受调查时已从事某种活动的男子,面对死亡的危险减低了45%。专家说:“我们是说上了年纪才开始运动的人也会获益,而且不管他们事前有没有患病都会获益。”  相似文献   

20.
智之如目     
伸出我们的手,在一尺开外,手上面的纹路我们可以一目了然;然而,我们将手移近,渐渐地就变成一片模糊了.人自己看自己不是更近了吗?所以,人目短于自见! 《韩非子·喻老》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