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所唱响的个体人格精神,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思想文化基础上产生的,是古代先民综合认知能力提高的思想结晶.中国古代人格精神以"德性"要求作为主要思想元素,从最初对君王的嘉德要求,逐步走向民间,成为规范社会个体行为的理性精神.传承这种理性精神,是太国崛起的需要,是新时期调节个性与群性和谐平衡发展的要求.超越这种理性精神,建立理想驱动与利益驱动相辅相成的新时期社会个体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
科学的概念源于西方。时至今日,西方的科学观包括抽象理性论,实用理性论和抽象兼实用理性论。依据西方的科学观,中国古代也有科学,它的主要特质为实用理性。中国古代的实用科学是中国古代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中国的诸种理性中,历史理性居于主导地位,它起源于西周初年对天的怀疑和民心的发现,表现为对历史变化及其恒常根据之关系的理性思考。先秦儒家发扬光大了这一传统,认为历史变化有常规可寻,变与常是统一的。他们还提出天人合一、古今一体、性习相待的观点,在历史的推动力量、历史的演进样式以及历史的内在根据等方面,拓展了历史理性的领域。在他们看来,变与常的统一是历史的本质,也是历史运动的原因。这与古代希腊的实质主义传统有着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中国作为世界城市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即有相对繁荣的城市经济和独树一帜的城市文明。本文仅就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形态进行初步的探索,认为其特征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1)对“天人合一”观念的理性追求,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2)强烈的整体意识,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特征;(3)重视院落的空间组合变化,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5.
儒家德性伦理学批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沈顺福 《东岳论丛》2001,22(1):108-110
从现代德性伦理学角度来看 ,中国古代儒家的道德哲学就是一种德性伦理学。它以人性论为德性论的出发点 ,德性的完善就是人性的扩充。德性培养的目的是为了德政 ,德性与德政在目的与手段的基础上获得了统一。同时 ,在其德性中 ,理性服从于德性 ,表现为实践理性的突出与理论理性的缺乏 ,这也暗示着其对人的某种态度。作为德性的重要范畴 ,中庸思想表现为经与权 ,经与权的辩证关系则启示了现代德性伦理学的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6.
中国作为世界城市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即有相对繁荣的城市经济和独树一帜的城市文明.本文仅就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形态进行初步的探索,认为其特征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1)对"天人合一"观念的理性追求,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2)强烈的整体意识,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特征;(3)重视院落的空间组合变化,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7.
古代希腊以理性为人的本质,奠定了近现代西方理性文明的根基.古代中国以德性为人的本质,决定了中国的传统文明是一种德性的文明.从人性的视角来解读人类的文明史,可以看到,或者理性或者德性的文明都是对人性的一种片面性偏执.在对话与交往成为主流话语的今天,历史的发展要求克服对人性的片面性的偏执理解,理性文明与德性文明正寻求着在对话与交往中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文化资源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一种非物质形态的社会存在”,文化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对于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由于“古典的古代”在进入文明社会的过程中所导致的感性和理性的分裂对峙,使得西方文化在两极最为发达:在感性一极,表现为体育活动;在理性一极,表现为科学活动。与之相反,由于“亚细亚的古代”进入文明社会的“早熟”形态,使得中国文化在感性和理性的两极都不发达,发达的是感性和理性之间相互交融、彼此渗透的艺术和工艺。这种巨大的结构性差异,刚好使中国与西方文化形成功能上的补充关系,从而为21世纪的人类文明提供全方位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中国旅游进行历时性分析,认为:在宗法文化的背景下,中国古代的旅游有着追求人格完善与人生完善的伦理要求;在科学理性的支配下,中国现代旅游表现出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的倾向;作为对现代旅游的反拨,中国的后现代旅游在消解“深度模式”和实践“价值多元”的基础上,进行着全新的个性化尝试。  相似文献   

10.
近代科学理性承袭了古代哲学"逻各斯"理性的本质精神,然而它们在表现形式上却呈现出巨大的差异。古代哲学"逻各斯"理性主要体现为内在确证、质的规定和以自然语言为载体的逻辑演绎;而近代科学理性则表现为外在确证、量的规定和以数学语言为载体的逻辑推演。这种差异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哲学的主客一致的基础,它不仅导致近代哲学研究从古代本体论向认识论转变,也促使了经验主义、逻辑主义和机械主义的兴起,最终引起哲学理性的变化,导致"努斯"理性的沉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