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锡之 《社会》2004,(1):39-40
状元是我国科举制度的特殊产物,也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人们把考中状元视为人生中莫大的喜庆盛事。纵观历代状元之分布,据《登科考记》、《文献通考》、《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等史籍统计,自隋唐至清代约1300多年间,共出文状元596名,自宋至清代共出武状元115名。其间苏州(包括下辖各县)共出文状元45名,占总数的7.55%;共出武状元5名,占总数的4.35%。尤其是在清代,苏州共出26名文状元,占全国状元总数的22.81%,超过其它任何一省之总数,无论是绝对数还是平均数,均为全国第一,因而赢得“状元之乡”的美称。  相似文献   

2.
历朝历代的公务员,数宋代生活最幸福。 宋朝公务员的门槛不算高。每次科举的录取人数,从宋初的几十人到宋太宗时的200多人。到宋末,一次录取进士就达六七百人。进士及第就授予官职。宋开宝二年还规定,凡举人参加过15场科举考试而未及第者,一律特赐“本科出身”。真宗时,又把标准降低了,应试5场而未及第者即可获得这样的称号。所以,只要你身体好,有耐心,都可成为公务员。  相似文献   

3.
徐波 《阅江学刊》2013,(3):135-141
石介作《怪说》攻击时文,将“时文害道”上升到与佛老同样的高度,此举固然有对韩愈、柳开等人观点的继承,但也和他长期从事教职有密切关系。杨亿的四六文被称为“进士赋体”,影响着科场乃至文坛,石介所言“时文害道”实为“辞赋害道”。石介的学生和追随者大多都不擅辞赋写作,在进士科考试中处于弱势,这成为他们反对辞赋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为进士不得不为辞赋,追寻古道的文人被迫处于反对辞赋而又不得不为辞赋的尴尬境地。复兴古道,必将寻求科举制度改革,“辞赋害道”就成为推动这一改革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正铁打的考场,流水的状元。每年高考分数公布后,"高考状元"都是躲不过的新闻人物。据媒体报道,河北省两位状元都出自衡水中学,且二人已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连夜接到北京。湖北也传出消息,当记者们蜂拥而至到了状元学校的时候,发现状元已经被名校招办老师堵在学校里了,一时根本见不到……观察近年媒体对高考状元的报道内容,其实不难发现其中的变化,状元们不再只是拥有独特  相似文献   

5.
崔荣华 《唐都学刊》2005,21(4):28-31
唐代进士科从初唐的策问取士,到武则天的始试杂文诗赋,再到盛唐时期单纯试诗甚至律诗,充分表明了进士科考与唐代诗歌文学之间愈来愈密切的关系.这种密切关系推进了唐代科举于文学的偏重,同时刺激和催发了唐代诗歌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6.
志愿表“服从调剂”取消、语文取消不考内容、高校预留计划减少了2%……对比2004年,今年高考报名、考试和录取有11个变化。报名志愿表“服从调剂”取消今年高考填报志愿将于5月16日至17日进行。与2004年相比,今年北京高考填报志愿取消了志愿表中“服从调剂”栏。今年在每个批次的顺序志愿录取完成之后,都将公布剩余计划,重新征求考生志愿。每个批次录取结束后,达到控制分数线未被录取的考生,可通过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或相关媒体查询本批次剩余招生计划,重新填报剩余招生计划的志愿。  相似文献   

7.
艺术书是我国古代典籍中很特殊的一类,尤其表现在其类目变化、内容分合上,相当复杂。它的涉及面很广,琴棋书画,金石篆刻,弓经射法,香谱茶录,百戏算术,进士采选,历史上都曾归入其中。其类名各代也不同,或曰杂艺,或曰杂技,或曰术艺,以“艺术”名始于《崇文总目》。本文试对其源流作粗线探索。一、立目艺术这一类名,追溯起来,可推至南朝宋王俭的《七志》。《七志》在《七略》六略之外又撰《图谱志》和道、佛两个附志,共为九志,除“诸  相似文献   

8.
韩涛 《唐都学刊》2023,(3):26-36
基于考据学、统计学及CHGIS等方法,对唐代进士这一精英群体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探究,发现唐代进士科录取人数在唐代近三百年间呈现出波浪形发展态势,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唐高祖太宗两朝为恢复发展期,高宗至玄宗朝为规模扩大期,肃宗至哀帝朝为持续稳定期。从唐代进士的地理分布看,北方明显多于南方,东部远多于西部,进士较为密集的区域集中在关中京畿地区、黄河中下游沿线的中原及华北平原以及长江下游的江南吴越之地,呈现出两条分布带相交的“丁”字形分布态势:一条分布带呈东西向,指从关中地区沿黄河而下这一地带,另一条分布带呈南北向,指苏州、杭州、湖州、润州到福州这一区域。长江中上游地区、岭南地区以及西域、东北关外则只有零星的进士分布。唐代进士的这种地理分布状况,是政治区位优势、经济条件、地理环境、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求是学刊》2015,(6):144-149
进士家族即指五代直系亲属内有两名以上进士的家族,明代270多年间共产生这样的家族2088个,其地理分布十分广泛又很不平衡,尤以浙江、南直最为集中。一、二、三、四、五、六、七代进士家族分别为311个、1500个、209个、51个、12个、4个和1个,属于这些家族的进士共达4970名,占明代进士总数的20.21%;而真正出自进士家族的进士仅占明代进士总数的11.55%,反映了明代科举制度造成并维持了很高的社会流动率。一、二、三代进士家族分别占进士家族总数的14.89%、71.84%和10%;说明接近87%的进士家族不能传至三代,96%的进士家族不能超过三代,这也验证了古语所云"富贵不过三代"大致符合实际情况。明代进士家族发挥政治和社会影响大致在三四十年至二百年之间。  相似文献   

10.
大概由于张謇在清末放言高论,名满天下,后来又办实业、兴教育,成为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之一的缘故,笔者遇到一些社会人士以及个别的历史教师、历史系大学生,谈起张謇,都说他是“末代状元”。问题虽小,却不能不分清泾渭,订正舛传。其实,张謇是乙未(1895年)的恩科状元。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诏废科举,一切士子都由学堂出身。而刘春霖才是废科举前最后一科(甲辰,1904年)的状元。清朝从顺治二年(1645年)乙酉开科取士,到  相似文献   

11.
黄金桥 《创新》2009,3(5):85-87
我国目前正处于通过创制及健全相关民事立法——侵权责任法来积极应对各种事故导致人身与财产损害后果的关键时期。几年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身侵权死亡赔偿的一个司法解释引发了社会上“同命同价”与“同命不同价”的激烈争论。生命双重价值观命题的提出对于理性回应“同命同价”与“同命:再同价”的质疑及剖析相关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三个代表"与"以德治国"是从严治党的新理念.其出发点和归宿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使中国共产党进入21世纪后能够胜利迎接新挑战、开创新局面.也只有从严治党,才能落实党的"三个代表"的纲领和"以德治国"的方略,使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并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相似文献   

13.
贾玉峰 《唐都学刊》2005,21(2):65-70
关于苏格拉底之死,有维护贵族统治说、拥护民主说、悲剧说与顽固保守和不见容于希腊说等几种主流的死因分析.但苏格拉底在命运、选择方面对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的认同,以及阿喀琉斯之死,笔者以为苏格拉底之死是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的,应从"阿喀琉斯之死"所昭示的希腊精神入手,在希腊文化层面上对苏格拉底之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胡北平 《唐都学刊》2002,18(1):48-51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 ,它首次把抓好党的建设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繁荣先进文化、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完整地、有机地联系起来 ,深刻地揭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内在规律和要求 ,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纲领和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5.
李凯 《学术交流》2004,(12):25-2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全面的发展观,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的规律;坚持马克恩主义的政治文明观,实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党的庄严使命,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政治建设的规律;坚持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揭示了党领导文化建设的规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最新科学成果。  相似文献   

16.
李勇华 《学术交流》2003,5(10):7-10
"人民"或"最广大人民"是一个政治和历史范畴,它们的外延及结构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有很大的不同。在传统社会,"人民"就是指或主要是指传统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等我们习惯上所称的劳动大众;而在现代社会,"人民"就不仅仅是指传统的几个阶级阶层。这是由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不同的阶级阶层构成及其结构决定的。因而,切莫把"最广大人民"凝固化,即凝固在几个特定的社会阶层上。  相似文献   

17.
胡舒云 《求是学刊》2003,30(2):104-109
"九品官人法"通常被称为九品中正制,此外还有诸多异名、别称.名称是对事物的称谓,是区别事物彼此的符号,名称的随意称呼,无疑会造成认识上的偏颇、混乱以至对话的困难.九品官人法研究中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而学界对此却重视不够,学界少数学者就此问题展开过讨论,亦未达成共识,甚至造成了新的混乱,有些观点也很值得商榷.经过考辨,文章认为"九品官人法"是曹魏时期陈群创立的选士制度的全称,"九品"是其简称.而"九品中正制"等称谓,是后世学者随意为不变的历史所更定之名,破坏了该制度"名"与"实"的对应关系,妨碍了人们对这一制度本来面目的认识.因此,笔者主张应废弃"九品中正制"等异名、别称,循"九品官人法"之"名"而责其"实",以摈弃成见,重新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18.
刘儒 《唐都学刊》2003,19(4):84-86
我国现代化建设在战略安排上分为率先发展沿海和东部地区与继而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两个大局"."两个大局"思想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理论依据,西部大开发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战,是一项长期、艰巨、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9.
从《诗经》看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的“诚信”道德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贤秋 《唐都学刊》2004,20(3):115-117
<诗经>用大量的篇幅揭露了西周末年和春秋时期道德沦丧和诚信缺失的状况.其主要表现在"五伦"关系的失序、社会秩序的混乱和诸侯国之间的背信弃义等方面.同时,<诗经>还揭露了造成这些状况的某些原因,对于我们从事这方面研究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卢现祥 《创新》2009,3(9):5-10
斯蒂格勒"领导人法则"是指中高收入集团是公共支出计划的主要受益者,而低收入者从中收益甚微。国外学者根据不同国家的数据证实或证伪了斯蒂格勒"领导人法则"。我国斯蒂格勒"领导人法则"现象有三个特征,一是越是接近权力的群体其收入就越高;二是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的非均等性比较严重,尤其表现为城乡巨大的差距;三是财政支出中,富人受益多于穷人。我国斯蒂格勒"领导人法则"现象产生的原因既有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体制和制度上的。因此,我国首先要实现从建设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变。其次,要完善我国的公共支出体制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