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看客是鲁迅作品中的重要形象,它一方面作为一种文化符码出现在作品中,代表着鲁迅对中国封建文化的认识,体现着封建文化的吃人本质;另一方面,它又表现着鲁迅内心世界的恐惧心理,成为创作主体的心理符码.鲁迅对看客形象的塑造,是按照抽象这一艺术原则进行的,他限制看客的活动空间,把看客抽象成无生命的结晶质.这些艺术表现均源于鲁迅摆脱内心恐惧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以"立人"为指向,反复再现"看客"影像,展示老中国人间世相和国人生存状态——贯穿于鲁迅一生创作的全过程,凝成了鲁迅一生挥之不去的"看客"情结。这种情结,与鲁迅青少年时期独异、坎坷、苦楚、悲凉的生命感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痛彻反省以及梁启超、尼采等中外先哲的思想启迪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3.
看客是鲁迅小说中独特的形象系列,这种系列表明此类形象在他的认知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看客形象包含着多方面的信息,传达了鲁迅的童年经验,以及偏于阴暗的人性观念;反映了他对中国社会的基本理解,即富于独创性的庸众观;表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态度.看客形象是鲁迅认识中国社会重要的现实依据,在此基础上,鲁迅建立了自己以启蒙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4.
有很多文章在论述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其实现实中的鲁迅也是一个“看客”,只不过他是一个“肃然不笑的看客”。鲁迅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看客小说”的构造之中,无论是看“看客”,还是看“自我”,都能表现出他对于一般国人和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灵魂的痛苦解剖与深沉思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憎恶、掊击看客的思想 ,是鲁迅一生无法解开的心结。看客在鲁迅作品世界里出现的次数最多、形象的类型层次最丰、所用的批判武器 (文体 )最多、经历的时间也最长。因此 ,看客现象对鲁迅创作具有非同一般的影响。认识这一问题 ,对正确理解鲁迅作品 ,准确把握鲁迅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看客"形象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之后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鲁迅影响、指导和帮助下成长起来的左翼乡土小说作家在延续鲁迅"看客"形象的基础上又有所拓展和推进,从而展现出别样的风貌。左翼乡土小说作家在塑造看客形象时,既有意识地从鲁迅为代表的五四乡土小说作家身上汲取养分,同时也依据自己的阶级立场和时代语境变换而有所调整,从而使得看客形象更趋繁复和深化,在给读者带来新鲜体验和感受的同时,也使看客形象得以传达出阶级斗争和时代变幻的讯息。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时代大量存在着“看客”。他们是鲁迅创作的起因和恒久主题。作家以冷峻的观照 ,对“看客”的心态做了真实记录 :消解猛士、仁人牺牲的意义 ;吞噬弱小作为娱乐 ;互相观看以应付无聊。鲁迅不仅给予其犀利的国民性批判 ,也设法加以疗救 ,提出改造的良方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爱做“看客”,古已有之。远到秦始皇出巡,“梁与籍俱观”,项羽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也”,不但名垂青史,也使他成为天下第一“看客”。如此出类拔萃的“看客”中国仅此一位。因为这种敢于发表观后感的“看客”作风有悖于国人传统,所以失传了。发扬光大的却是“观而不语”的“看客准则”。 这种准则也被有识之士视为“麻木”。鲁迅先生抨击“麻木”不可谓不尖刻,却到底没有能消灭它。不久前,报载:一对夫妇在公共场所发现一歹徒正在行窃,遂奋勇上前,歹徒随即与那夫妇两人撕  相似文献   

9.
鲁迅小说向以典型人物的塑造而享誉中外 ,笔者认为他小说中的看客形象也很有艺术魅力 ,更能发人深省。本文从社会地位、身份的不同 ,探讨了鲁迅小说看客形象的类型 ,并初步阐释了不同类型各自的精神性格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0.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第一次明确提到“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其“麻木的神情”曾给鲁迅莫大的刺激,不仅促成他弃医从文的人生抉择,而且影响到他后来的创作。鲁迅笔下看客式的人物很多。大致说来,凡是相对于某一人物事件,处旁观者位置,有“看”这个基本动作,显露出麻木无聊,落后保守,冷漠自私缺乏同情心等共同精神特征者都可纳入“看客”形象系列,这个形象系列贯穿于鲁迅前后期的各种创作。这些“看客”诚如鲁迅所说,是“愚弱的国民”,“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是近代中国社会的特产。鲁迅广泛描写解剖这类社会  相似文献   

11.
汉姆生是鲁迅曾着力评介的挪威作家,但两人的关系一直疏于研究。鲁迅对于汉姆生的兴趣,一是他的创作为鲁迅改造国民性提供了正面参照:在汉姆生那里,挪威民族所表现出来的自省、救赎、宽大、包容、坚韧、顽强等民族性格,成为鲁迅改造中国民族性格的重要标的;而汉姆生的以现代主义手法令文学对现实生活的描写达到传统现实主义作品难以企及的细腻与深度,使同样进行了现代主义创作的鲁迅感觉亲切,获得共鸣。这确实进一步昭示出鲁迅与世界文学发展同步的伟大战略眼光。同时,鲁迅也指出汉姆生作品的不足,宣称他并非是一个真正的左翼作家,引起我们对汉姆生后来的政治堕落与其思想创作有无联系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教育现代化经历了100多年的不断探索.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教育救国"观念的提出,在洋务教育和新政教育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二是在吸收外国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发出"民主与科学"的呼声,追求教育的本土化,走中国自己的教育道路;三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教育革命"的政治运动化,既有成功和发展,更有曲折和教训;四是教育的拨乱反正,贯彻"科教兴国"的教育思路,改革不断深入,使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迈出了更加坚实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
“影戏”一词的含义在我国历史上数有变化:其初始意义是指称我国民间的一种特殊的戏剧艺术,即今人所谓的“皮影戏”;入明以后,“影戏”除继续沿用宋元时期的初始意义外;其含义也发生变化:一方面是其指称范围逐渐扩大,一些与“弄影”有关的艺术如走马灯、西洋景、电影等也被称为影戏,另一方面则是在民间产生了一些对于影戏的别称。  相似文献   

14.
老子"有无合一"的境界形态哲学思维,在人生社会领域表述为与"柔弱"合一,"有无"与"柔弱"合一是对人生社会领域"无"与"无中之有"统一于"无"之境界的境界形态"天人合一"思维方式的论证。王夫之以实有形态的"有"与"有中之无"合"柔弱"于实有,一方面揭示老子境界形态"有无"思维的"虚无"思想根源;另一方面,论证了实有"有无"为思维基础的"有无"与"柔弱"合一于实有之"有"的实有形态哲学思维。  相似文献   

15.
《社戏》与理想人性的指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早期作为人文关怀的由"立人"而"立国"的主张,在<社戏>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作者以他那强烈的爱憎,运用美丑对照的原则,把那未被社会环境所扭曲的自然状态的人性和自由的世界,描写得如此美好,充分显示了鲁迅对理想人性的追求和对现实世界的关怀.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影响下,近代知识分子逐渐产生。他们一方面继承并发挥士大夫与政治密切结合、忧国忧民、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传统角色认同;另一方面又开始与政治分离,向知识回归,以卓越的学术成就服务于社会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实现了近代知识分子的双向"角色认同"。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沉默鲁迅”(1912—1917)的相关日记和汉代画像收藏为考察对象,分析了“沉默鲁迅”反击自我生命虚无、走向生命自救的巨大可能性。指出在“沉默鲁迅”的日记中闪烁着“沉默鲁迅”内心难以割舍而又暂时处在“沉埋”状态的人间关爱情怀和自我生命向往。而令鲁迅痴迷的汉代画像收藏则在不经意之中展现出“沉默鲁迅”内心依然猛烈、激昂的生命创造意志。  相似文献   

18.
明确以数额较小财物为目标实施盗窃而误盗数额较大财物,但实际违背行为人意志的,属于对象错误而非对象偏离,不能认定行为人具有盗窃罪犯罪故意。对象偏离不是客观要件错误,不影响行为故意的成立;而对象错误可能构成客观要件错误从而成为排除行为故意的根据。犯罪故意是指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统一。一方面,犯罪故意在行为人的行为中,而不只是在行为人的头脑里。另一方面,行为人的行为是犯罪故意的表达过程与实现过程。对故意犯罪而言,主客观相统一,正是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