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企业供需网系统演化的耗散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功能开放型企业供需网(SDN)是由遍布全球的企业或企业联盟自发形成的一种自组织结构,具有耗散结构特征.文章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了SDN系统耗散结构的形成条件和演化规律;通过对SDN系统进行熵流分析,建立了SDN耗散结构模型并对SDN演化方向及其稳定性进行了判别.  相似文献   

2.
区域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是区域经济稳定增长以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对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有助于发现区域创新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对策.文章借用管理熵理论,从区域创新的系统角度出发,构建了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得到了各评价指标的熵值计算公式,并根据Brusselator模型给出了区域创新系统耗散结构的判据,为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和区域创新系统的优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产融结合的本质是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之间的动态博弈结合过程,产融结合形成的体系符合耗散结构的所有特征.鉴于这一特点,文章利用耗散理论的熵变模型并结合各阶段的现实情况对我国1998~2008年期间产融结合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近年来产融结合的支持熵、压力熵和影响熵有同步增大的趋势,但是支持熵基本保持大于压力熵的趋势,再加上外部影响熵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也会给产融结合体系输入一定量的负熵.因此我国产融结合体系日趋稳固,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度也日趋紧密.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2003-2013年中国工业部门相关统计数据和LMDI分解技术,对产业系统碳排放强度熵变因素进行分解,研究发现:我国产业系统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技术进步,其次是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效应最弱,即产业系统“技术熵”的作用强于“结构熵”.  相似文献   

5.
文章根据耗散结构理论,通过对高技术虚拟企业组织耗散结构形成过程及形成条件进行分析研究,建立了高技术虚拟企业组织的负熵模型,给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时效熵和质量熵计算公式,并将其应用于盟主型高技术虚拟企业组织结构评价和选择实证分析中,证明模型的实用价值及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区域金融集聚演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区域金融集聚的系统特征,提出了描述区城金融集聚系统运行有序性特征的"金融熵"指标,并运用这一指标建立起"区域金融集聚系统运行方向判别模型"进行区城金融集聚系统演化趋势利断;在此基础上选取武汉市区域金融集聚系统相关样本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基于"金融熵流"调节的区域金融集聚系统维护、导向政策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7.
供应链网络系统一体化整合的熵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提出了影响供应链网络系统运作的四个核心因素:管理理念、信息流、人力资源结构和组织结构.以上述四因素为切入点,基于耗散结构和熵理论,对供应链网络系统进行BPR;建立学习型供应链网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整合和人力资源管理;然后.进行信息流整合和组织结构整合,并将这些整合措施同步实施;最后,建立熵模型对系统进行综合降熵分析,实现对供应链网络的一体化整合.  相似文献   

8.
基于管理熵管理耗散结构的企业家活动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引用管理熵、管理耗散结构理论,对企业家活动配置进行分析。构建了企业家活动配置系统影响因素模型,提出了对其影响的八个因素:企业家价值、企业群体价值观、外部人际关系、内部人际关系、显性契约、隐性契约、行业竞争、商业生态环境。对系统的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并共同作用于系统的作用力进行了刻画,通过企业家活动配置系统影响因素模型的熵值计算,描述了系统从混沌走向有序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FDI与中国经济发展有序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英  朱珂君 《统计研究》2008,25(12):36-41
本文在经济系统是耗散结构的假设基础上,建立FDI和经济发展指标体系,运用灰关联熵模型定量分析了2001-2006年间FDI和中国经济系统有序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001-2003年间,FDI造成了经济系统的熵增,降低了系统的有序度;而在2004-2006年间,FDI使经济系统产生了熵减,提高了系统的有序度。应当更加重视利用外资的“质量”,使FDI成为系统引入的负熵,实现FDI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企业知识转移的熵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引入物理学中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原理,对企业的知识转移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构造了知识熵的数学模型,指出任何企业都会伴随有效知识的逐步减少、熵值逐渐增加的情况,必须不断地进行知识创造和知识转移,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分形原理为基础,对供应链网络的组织结构进行分形整合,建立组织结构的熵模型;指出供应链信息的分形特性,并超越信息管理直接过渡到知识整合,构建了与分形供应链网络组织结构相互契合且独立于供应链组织结构之外的分形知识整合网络,建立知识熵及知识负熵模型,并推导出了知识的创新机制;进一步对分形整合之后的知识与纽织结构之间的关系熵建立评价模型,并与以往文献相比,显示出分形结构具有显著的降熵效应;最后,建立供应链网络的总熵评价模型,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12.
文章针对海洋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模糊性和随机性问题,引入云模型这种综合评价方法,通过构建海洋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客观地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依据云模型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步骤,利用云模型的三个数字特征——期望、熵和超熵建立评价等级,借助正向云发生器确定模糊隶属度矩阵和在不同隶属度情况下的云模型综合评估值,将指标权重集和模糊隶属度矩阵进行模糊转换,确定了我国近10年海洋产业的发展情况,并对得到的结果进行综合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文章结合贵州省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条件的实际情况,选取11个单项指标,从经济贡献、资源利用能力、环境影响、循环利用四个方面构建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并运用可操作性强的熵值法对贵州省资源型产业2008~2013年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最后从各子系统评价结果、综合评价结果两个方面,系统的分析贵州省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情况以及影响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相关部门更好的引导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文章应用中国8个区域各17个产业部门的投入产出数据,采用投入产出和熵的分析方法,在测算各区域各产业消费诱发系数和诱发熵、投资诱发系数和诱发熵及出口诱发系数和诱发熵的基础上,以东部沿海区域各产业为例,进一步从熵的角度实证研究了调整产业的最终消费后对整个经济结构的不同影响,并提出了对各类型产业的调控方式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引入描述复杂系统无序度的熵,建立了民营企业扩张的熵变计算模型.在综合考虑了影响民营企业扩张方式选择因素之间的交互影响作用之后,计算出民营企业并购与联盟方式扩张下的熵变值,从而对民营企业扩张方式的选择有了一个初步的定量认识.  相似文献   

16.
文章依据产业转移理论及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构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承接地的劳动力支撑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引入Theil不均衡指数法进行定量测评.实证研究以广东省纺织产业转移为例,利用产业区位熵方法选定纺织产业转移的初选地为汕头、汕尾和揭阳,继而对该三地的劳动力支撑能力的不均衡度进行了实际测算及分析.  相似文献   

17.
应用结构熵分析评价管理幅度与跨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军  李金林 《统计与决策》2007,15(10):164-166
管理幅度与跨度是描述组织结构的两个重要指标,本文从组织结构熵的角度出发,给出了它们和组织智能水平的定量关系;通过描述组织结构熵的两个指标,信息在组织中传播的时效和质量,给出了组织结构的时效熵和质量熵的计算方法。并应用本文提出的结构熵算法,对不同跨度与幅度的组织结构熵进行了计算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多级模糊优选理论,引入熵权的概念,构建了基于熵值权向量的资源优化利用方案模糊优选模型;以自然资源优化利用为研究对象,以三峡水库为应用实例,构建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利用模型对10个方案进行了优选.分析结果表明,利用熵权法能够有效利用每个参评因子信息,排除主观人为因素的不利影响,使评价结果更加准确合理;对各个方案的模糊优选,过程简便,概念清晰,结果合理,为进一步资源利用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能根据资源优化利用的具体问题和实际情况,对指标体系进行扩展和改变,适用于多种方案优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研究大量创新驱动相关文献,选取了国家的资源投入力度、国家的引导力度、多层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创新文化重视程度、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激励创新制度等要素的组合程度及企业家精神等影响创新驱动模式选择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明确企业创新驱动模式选择的原则后,运用熵权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决策模型,并选取了进行实际分析和计算.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熵理论、混沌理论研究,构建了大规模定制质量链系统状态模型;同时应用熵理论、混沌理论以及系统过程状态模型对大规模定制质量链协同机理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算例分析了大规模定制质量链协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