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反贫困是中国政府的一贯政策。1979年以前,主要由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上的原因,缓解贫困的进展较慢。进入80年代,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使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明显改善。1986年,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24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比1978年增长1.7倍,成为我国历史  相似文献   

2.
江苏农民文化程度与农民收入对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作为一个农村经济强省,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仍然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运用对应分析方法对2012年江苏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对农民人均纯收入有着明显的正向影响,随着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提高,其人均纯收入明显向高收入层次靠近,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其人均纯收入大多数进入高水平行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民间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支持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民间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支持效率,利用历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对农民来自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借款进行回归分析,研究表明:民间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有效率的。民间金融克服了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降低了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4.
一、经济落后地区是新农村建设的难点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农村经济以单一的农业为主,各地的差异不大。统计资料表明,1980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68元、189元和169元,三者的  相似文献   

5.
河南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河南108个县(市)为研究单元,利用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将河南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划分为3大经济区域。通过经济计量方法定量分析了不同经济区域各产业发展与农民收入之间关系,结合各经济区域分布现状格局以及社会经济总体状况之间存在的差异,提出了河南新农村建设应遵循分类规划、分区发展、差异目标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80年代宁夏农村的改革与发展取得很大成功,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绝大多数农民解决了温饱,部分农民已奔向小康生活水平。但进入90年代以来,却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农产品供给情况较好,但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同全国的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出现负增长;农村经济增长的速度快于城市。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与消费差距不仅没能缩小,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滨海县坚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抓手,取得了明显成效。仅2002年,全县农村转移劳动力18.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0.4%,实现农民人均劳务收入804元,占全县农村人均纯收入的24.2%。  相似文献   

8.
地域因素对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2001年河南省和浙江省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资料,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地域因素显著地影响着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同时也证明,农村非农劳动力数量与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农业劳动力数量与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农村人力资本存量越高,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9.
<正> (一) 在农村经济“两个转化”的过程中,县的经济地位很重要。县在国家行政建制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中介环节,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联结点,县以农村经济为依托,又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所以,县的经济发展状况,对一个地区、一个省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近年来,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安徽农村经济发展是比较快的。1982年与1978年相比,全国农业总产值(以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平均增长33%,安徽增长44.2%。安徽农民人均收入过去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现巳比较接近了,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1982年270.1元,1983年309.8元(其中,生产性纯收入272.9元);安徽农  相似文献   

10.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促进农民增收,农民增收的关键途径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选取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贡献率、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率、小学毕业升学率等9个变量来构建分析框架,应用计量经济方法对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农业贡献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小学毕业升学率是影响江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表现为农业贡献率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呈高度负相关;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小学毕业升学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正向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非农产业的发展,我国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向非农产业的大规模转移。据统计,2000年农村非农就业的劳动力为1.5亿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1.6%;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1.3亿人,平均每年转移约620万人。一、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一)非农业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1978年 ~ 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2253元,平均每年增长13.7%,而同期农民的非农业纯收入由9.4元提高到993.5元,年均增速为23.6%,比农民人均…  相似文献   

12.
三峡库区农村移民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个社会群体,为了国家建设的需要,他们告别故土,迁移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走上了重建家园的新旅程。在三峡库区移民政策的保障下,库区农村移民在迁移安置后的短时期内实现了生产发展、收入增加、生活改善。据重庆市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近期对三峡库区300户农村移民的调查,2002年农村移民人均纯收入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改革开放先走一步,农村市场经济的发育和成长均领先于全国。1992年,广东农民人均纯收入1307.65元,比全国农民平均水平高66.8%,这与广东省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相对超前有直接关系。一、农村计划产品经济的特征及表现从1956年农村合作化开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省农村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产品经济,基本上是仿照苏联集体农庄的摸式。其特征及表现如下:1、农业生产受指令性计划的限制,生产结构极其  相似文献   

14.
(一) 到本世纪末,山西农村经济的主要发展目标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和农民的小康生活。小康目标是一个包含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其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农民收入的增长是达小康的前提和基础。从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民富、村美、风气好"的新农村建设,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强化农村经营管理,为推动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811元,增长13.1,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一、全力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变革,农村三大合作组织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民收入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生活明显改善,贫困人口减少,但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相比,新疆农村的发展依然落后。在新疆广大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最终实现城乡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投资绩效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否使投资的效用最大化。本文运用1994-2010年有关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的各项资金投入及农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等统计数据,从对农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的视角,利用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方法,分析了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各项资金投入与农业增加值增长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不同关联度。  相似文献   

18.
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推行和不断深化,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其重要标志就是在广大农村地区从传统农业部门分化发展起日益庞大的非农业部门.到80年代末,我国农村除传统的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部门外,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属于第二、三次产业的经济部门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村经济结构的这一变化,目前绝大多数研究文献只是将它与城市经济部门混同考察.笔者认为,我国经济从结构上看属于“三元体系”或“双二元体系”.农村经济部门固然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它本身也具有自身固有的特点,而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模式对于促进农村社会进步、增加农民人均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基于我国农村1983—2012年相关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协整分析、脉冲响应、方差分解等方法实证分析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收入效应。结果显示,农村基建、科技、教育和医疗等公共物品供给与农民纯收入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即上述公共物品供给每增加1%将分别引致农民纯收入增长0.09%、0.12%、0.13%和0.62%。在长期中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农民纯收入增长之间存在唯一的均衡关系。同时,在短期中科技、教育和医疗等公共物品均能有效带动农民纯收入增长,且贡献度维持在20%左右的水平,农村基建供给的收入效应还不显著,亟待做出调整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长,不少贫困地区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走上了温饱的道路。但是,目前严重困扰农民家庭经济增长的因素,莫过于缺钱就医问题。在安徽农村,“小病拖,大病抗,绝症就把命来挡。”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