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分数下来时,她的世界塌了.她第二次高考,分数跟第一次一样,低得出奇.她在电话里用颤抖的声音说:“爸,分数知道了,考得还不错,上了二本线.”挂断电话,她“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她要去北京了,临行前,父亲为她放了一串鞭炮,再抓起地上的土,在她的头上洒了几粒.父亲说:“闺女,好好读书.”她点了点头,轻轻地推父亲说:“爸,您回去吧,天怪冷的.” 坐着村里进镇上的车,她不敢回头,只是在观后镜里看见父亲使劲地朝她挥手.她心如刀割.她骗父亲自己去北京上大学.到北京的第二天,她就用公用电话给家里打了电话.父亲开心地说:“闺女,到了就好,家里好着呢.你好好读书,早上要吃早点……”电话那头,昏黄的灯光下,她泪眼模糊.  相似文献   

2.
特殊的呵护     
去年春天,我作为实习医生给骨科医院的尼尔医生做助手。一天夜里,一个父亲抱着一个啼哭的小男孩儿,急匆匆地走进急诊室。那父亲说:“就在二十分钟前,我四岁的儿子不慎从窗台上摔了下来。”  相似文献   

3.
《新天地》2007,(2)
清晨散步归来,见妻急匆匆地下楼上班。她远远地回头,抬起左胳膊(因她右胳膊患病)向我招招手,我也向她招招手。这一招一摇,触动了我的心。妻说:“这么多年,不是我送你,就是你送我。”是啊,结婚40年来,我们在一起生活的日子屈指可数,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无数次分离与相聚的相互招手中度过的。  相似文献   

4.
老伴打工     
老伴退休之后闲不住,她在写字楼里找了份保洁工作.国际化的管理,快节奏的效率,并没有让老伴退下阵来,反而让她很得意. “没想到这份工作,竟然给我带来了如此的快乐和满足.”老伴激动地对我说.“和那些青春飞扬的白领一样,我每天早上急匆匆地赶去上班打卡,中午休息1小时用餐,傍晚一阵风地往家里赶.白领们每天在写字间里绘制蓝图,我在屋外擦洗明镜般的楼道.同样的环境,不一样的工作,可是让我们享受着一样的好心情.”  相似文献   

5.
美国国务卿赖斯读中学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带她参观白宫,当参观结束父亲问她有何感想时,赖斯信心十足地说:“将来我要争取在白宫工作……”目标确定以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赖斯终于如愿以偿。由于政绩突出,最近民意测验表明,近期美国国内民众要求她2008年参与美国总统竞选的呼声越来越高。然而,面对这种情况,赖斯头脑非常冷静,她毅然地说:“NO。”赖斯说:“我深知自己擅长什么、想做什  相似文献   

6.
聂造 《社区》2008,(14):45-45
我第一次感受到美国“妇道文化”,是在一次课余时间:一位女教授听说我的父亲49岁时就离开人世,很出乎她的预料,情绪一下子低落下来。她悲伤得就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这种情绪共鸣,一下子拉近了我俩的心理距离——一股来自女性的温暖与关怀,掠过我的心底;尽管她比我大将近20岁,又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家,这种感觉还是能够给我带来作为男人所需要的一种关怀。  相似文献   

7.
说起母亲下跳棋的历史,得追溯到二十多年前的一个春天。一次父亲出差到外地,归来时带回了一盘跳棋。起初,四十多岁的母亲对此并无兴趣,然而,在她“观赏”了几盘之后,居然被这些小小的圆球儿给迷住了,一有空不是喊姐姐就是叫我,与她“厮杀”。有时下得入了神,竟耽误了做饭。为此父亲免不了唠叨她几句。母亲却莞尔一笑,反诘道:“当初这跳棋是谁买的?”父亲哑口无言每亲便心满意足地去做饭,之后又陷入了她的跳棋世界。  相似文献   

8.
爱的轮回     
入选第三届“中国演艺界十大孝子”的央视《夕阳红》节目主持人黄薇,总是把自己的父母当作一对“老宝宝”。从父亲中风偏瘫的那灭开始,她11年坚守在父亲身边尽孝。她像教孩子学步一样鼓励父亲下床走路:“老爸,你真是好样的,我数一你迈左腿,我说二你迈右腿。”她从一个“医盲”练出了专业水平,下手就能找准穴位给父亲按摩。  相似文献   

9.
A第一次去北京的时候已经是冬天,城市天空灰白,我忽然觉得内心荒凉。在五道口的轻轨站,齐绵将我甩下:“乖,自己去逛,五个小时后我来接你。“我想抱怨,但齐绵已大步走远。齐绵也不容易,她父亲肝癌晚期,为了凑医药费,她周末四处做兼职。哪像我,寒假未到,就签了张假条出来四处闲逛。  相似文献   

10.
艾小羊 《社区》2010,(12):24-25
1 妈妈的虚荣一直在伤害我 妮子 32岁 工厂会计 母亲年轻时是“厂花”。追求的人排长队,她偏偏喜欢上了农村来的穷书生,这个穷书生后来成了我的父亲。她时常抱怨父亲赚钱太少,还指责我跟我父亲是一伙儿的,都是乡下的孩子。  相似文献   

11.
为父亲修脚     
那天,我送女儿姗姗上幼儿园后,便趁休息骑着摩托车回老家去看望年迈的父亲。车到家门口,见到笑容满面的母亲,忙跟她打招呼,母亲喜形于色转头向屋里的父亲传话:“水儿来了。”父亲撩开竹帘先探头再跨出门槛来,我喊了一声“爹”,父亲微笑着应了一声。眼前的父亲,已老态龙钟,油润饱满的两颊已见凹陷,颧骨明显突出;以前能背300来斤粮食的虎背熊腰如今已略显佝偻,手脚发达的肌肉全然不见,而皮下的青筋却十分突出。老人家惟一给我安慰的是眼睛仍然有神,谈吐依旧清晰。是啊。年逾七十的父亲确实是老了。父亲近期经常闹胃病,这是…  相似文献   

12.
《社区》2003,(3)
张蕾是北京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系四年级的一名学生。即将毕业的她,现在正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学无所用是我们社会工作系毕业生最大的苦恼。”张蕾对记者说,“今年,我又要做出一次人生抉择。”四年前,在填写高考志愿表时,年仅18岁的张蕾面临她人生的第一次重要选择。在父亲的支持下,张蕾在高考志愿表上郑重地填报了“社会工作  相似文献   

13.
旷世遗书     
《可乐》2006,(11)
一位自杀者在他的遗书里讲述了他自杀的原因,听起来实在让人头痛。遗书这样写道——我和一个寡妇结了婚,她有一个已成年的女儿,我父亲跟我妻子带过来的女儿结了婚。所以,我父亲就成了我的女婿,女儿就成了我的后母,我管父亲叫爸爸。而我父亲也管我叫爸爸;我女儿管我叫爸爸,但我却管她叫妈妈;我还得管我妻子叫姥姥,因为她  相似文献   

14.
那子 《北京纪事》2011,(11):44-46
得益“虎爸”董卿生于上海,从小在外公外婆身边生活,7岁时被父母接到工作地安徽。父母对她要求很严格,尤其是父亲,按照今天的说法,董卿的爸爸绝对可以算作一位“虎爸”。用董卿自己的话说,“作为独生女儿,我从来都没尝到过‘掌上明珠’的滋味,我的爸爸是一位特别严厉的父亲。”父亲要求她承担家务劳动,每天刷碗、擦地。小董卿刚刚能识字,爸爸就让她每天抄成语、抄古诗,  相似文献   

15.
家之脉     
1950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晚上,在那盏祖传的清油灯之下,父亲把一支毛笔和一沓黄色仿纸交到我手里:“你明日早起去上学.”我拔掉竹筒笔帽儿,是一撮黑里透黄的动物毛做成的笔头.父亲又说:“你跟你哥伙用一只砚台.” 我们家木楼上有一只破旧的大木箱,乱扔着一堆书.我看着那些发黄的纸和一行行栗子大的字问父亲:“是你读过的书吗?”父亲说是他读过的,随之加重语气解释说:“那是你爷爷用毛笔抄写的.”我大为惊讶,原以为是石印的,毛笔字怎么会写得和我的课本上的字一样规矩呢?父亲说:“你爷爷是先生,当先生先得写好字,字是人的门脸.”在我出生之前已谢世的爷爷会写一手好字,我最初的崇拜产生了.  相似文献   

16.
王丽 《北京纪事》2018,(1):42-46
邻家女孩圆了“外交梦” 身材娇小,笑声爽朗,白皙透亮的皮肤显得健康可爱.如邻家女孩般亲切的周宇,出生在武汉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汉阳钢厂的车间班长,母亲是一名普通女工. 有一次,父亲去工厂加班时,给了周宇2元零花钱,但直到一周后,那2元钱仍分文未动.“别的小孩都爱买零食,但周宇很节俭,从不乱花钱.”她昔日的英语老师詹必元,对周宇印象深刻:“她的英语发音、书写、语法都很好,关键是她各科都好,语文理解和表达能力很强,这才是学好英语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副总裁、著名华裔企业家杨雪兰女士回国探亲了。她到北京的第三天晚上,电话铃响,“喂!是大绶吗?我是杨雪兰。”我很惊讶,只在机场见了一面,她就记住了我的名字。“现在已经十点多了,打扰您休息了,很抱歉,我有一件事麻烦您……”她还真客气。 几天后,我们在中国大酒店等着采访她。她的日程安排得很紧,这不,又会见文化部部长去了。门开了,她急匆匆地走进来,说:“对不起,对不起!我回来晚了,让你们久等了!堵车,实在没办法。”和我们握手时,手握得很紧,并无半点女士惯用的敷衍。她给人的感觉是自信、干练和诚恳。采访开始了,她的普通话讲得不流利,有时想不出准确的词语来表达,幸亏有一位“通用”公司的特级工程师当翻译。我们知道她会说上  相似文献   

18.
生活     
《社区》2004,(19)
准备 青年:“这几天来,我为了女朋友一直在锻炼肌肉。” 友人:“是不是要她称你为英雄?” 青年:“不!这样我就可以不怕她的父亲了。” 想减肥 在集市上,一个女顾客问一小贩:“你能告诉我,你平时都给这些母鸡喂什么吗?” 小贩说:“你干嘛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你在养鸡吗?夫人。” “不,因为我想减肥……”  相似文献   

19.
海啸 《社区》2002,(14):13-15
女高中生惨死在家中 1999年9月2日,这是开学的第二天,江苏常州北郊中学女高中生肖某,下午放学后直奔祖母家。6时左右,她打了一个电话给开店做生意的父亲:“爸爸,今晚你回家(指祖母家)吃晚饭吗?”“我回家吃,你等我!”父亲笑盈盈地回答。肖某的父亲十分疼爱女  相似文献   

20.
同在蓝天下     
2004.10.20星期三放学了,学生们都离开教室准备回家。我牵着小华同学的手,来到五楼的楼梯口。“我好怕”小华胆小地说道,不敢再向前迈出一步。“别怕,老师牵着你,小华自己走,好吗?”她看着我,眼神充满焦虑,好像在说:“我能行吗?”我微笑着,给她鼓励,并紧紧握住她的小手,那双穿着白色皮鞋的脚,终于迈向楼梯,一步,二步……“噔,噔,噔”,有人迎面赶来,我抬头一看,是小华的父亲。小华像忽然遇到了救星似的,扑过去喊道“:爸爸,抱抱”这位父亲心疼地抱起自己的小女儿,客气地对我说:“麻烦老师了”我报以微笑,对他说:“让小华自己走吧。”“不用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