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节是消费高峰,也往往是假币泛滥之际.近年来,我国人民币加强防伪技术,公安、央行等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假币查处工作,但假币仍时隐时现. 广东警方根据群众举报线索,2014年底一举破获涉及2.2亿元的假币大案.这些假币是如何“出炉”的?制贩假币缘何屡打不绝?根治假币犯罪应从哪些方面着力……笔者力求解开假币犯罪背后的种种疑惑.  相似文献   

2.
双休日逛商场,有目共睹,有的商场在收银柜台显眼处摆放“假币一律没收”的告示牌,且不时见有收款员与顾客会为是否“假币”、商店能否“发现假币即行没收”等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到底商场售货员有没收假币的权利呢?没收假币是否应该有个谱?任何人皆可没收“假币”,岂不乱了套?  相似文献   

3.
休闲娱乐岛     
诗配画读“天书”平凡 画张春熙 诗如此一本出版物,令人好生糊涂——“天土(上)星儿贬(眨)”,“木(水)中闪银先(光)”。莫非是部“天书”?老夫子摇头说不,天书也能破译,此书当称“马虎”。  相似文献   

4.
这里所说的“艺术”是具有特定的历史内涵的.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艺”往往是指某种专门的才能、技能,所以,“艺”和“技”当时常连在一起使用.《商君书·农战》中就有“要靡(指平凡庸碌的人)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的记载.《释文》把《诗经·齐风·南山》中诗句“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的“艺”释为:“艺,本或藝,技艺字耳”.可见,当时把一切需要高度技能的工作都可以称为“艺”.《庄子·天地》(以下只写篇名)中说:“能有所艺者,技也”、也反映了这种艺术创作与其它手工劳动技能尚未区分的状况.因此,庄子有关艺术创作的思想,就多包含在他对这种技、艺不分的创作活动的描绘之中.在《庄子》一书中,对于这种技艺创作活动的描写有十多处.其中,以《达生》中对“梓庆削木为(钅豦)”的创作描写得尤为细致、全面.本文就通过对这段文字的认真剖析,对庄子有关艺术境界的思想作一探求.为了分析的便利,现将这段文字摘录如下:梓庆削木为(钅豦),(钅豦)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钅豦),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斋)  相似文献   

5.
<正> 弘治十五年(1502)明朝中央政府即在湖南城步苗区开始实行“改土归流”.距城步苗区“改土归流”140多年的乾嘉苗民起义之后,清政府才对湘西实行“改土归流”;贵州苗区的“改土归流”则是张秀眉领导的咸同起义以后.城步苗区“改土归流”为什么如此之早?它与李再万领导的苗民起义有何关系?结果如何?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直以来,总以为沟通是必须依赖语言的。没有语言,如何沟通?没有外语,如何交流?改革开放,国门洞开,走出去,请进来,没有语言怎么行?没有外语怎么行呢?于是,外国语小学“平地而起”,外国语中学“雨后春笋”,“外教”、“老外”到处赶场,“疯狂英语”四处兜售。多掌握一门语言,就多一条渠道,就多一份机会,就多一点成功。因而,我对能说溜几门外语的人士佩服得五体投地;因而,我挤破脑袋进了外国语中学;因而,我不仅学习疯狂英语,还咬牙学习法语。哎,倘若自己能掌握五六门外语,那可真是如“…  相似文献   

7.
反训刍议     
古代汉语书面语里有一种特殊的现象,按词语通常意义去理解不行,从与通常意义相对或相反的角度去理解,文意才能通畅。例如《尚书·虞书·皋陶谟》:“愿而恭,乱而敬”,这句话里的“乱”,就不能理解为“混乱”,而应训为“治”。以治训乱,历来被当作反训的典型例子。什么叫反训?反训的实质是什么?这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一、反训的定义什么是反训的定义?这不是一下子就能说清楚的问题。历来提到反训,都认为东晋郭璞是  相似文献   

8.
“我要投诉你.”“投诉我什么?”“你对我说过的爱.” 嘘,别笑!能不能假设一下,这里的“我”指消费者,“你”指厂家、经销商等.这样一假设,你懂了吧? “只需一天,牙齿就真的白了”,看了这样的广告之后,小伙伴们是不是一下就精神了?但真相是,某品牌该款牙膏因涉“P”图构成虚假广告,已被处罚款.某地温泉之乡,你以为是这样的,真相其实是那样的——今天泡过的水明天继续用;温泉水是锅炉加热的;所谓牛奶温泉就是加了各种食物添加剂……  相似文献   

9.
一、困难的讨论 讨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西方音乐时,首先遇到的难题是标签的适用性.那些用于处理历史上音乐的名词,如“国家”“民族”“时期”“流派”等,失去了部分或全部适用性.我們如何根据国家来区分作曲家?或许“国家”在这里的用法,仅仅是为了满足资料陈列的需要?一位具有亚洲血统的作曲家,如周文中(Chou Wen-Chung)、尹伊桑(Isang Yun)或尊世杰(Ton-That Tiet),可能其全部事业在欧洲、美国建立.  相似文献   

10.
阎峰同志今年71岁,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南下“肃匪反特”,为大西南的解放事业出生入死。1984年在临猗县粮食局离休回到嵋阳镇阁头庄村。 阁头庄村背后有一条10多亩大的荒草沟,是野狼出没的地方。解放前阎锡山的二战区在这里为非作歹,活埋无辜百姓。解放后一些夭折的小孩也扔在这里。多年来这里荒芜、阴森、昏鸦成群,大人白天也不敢去。阎峰同志却坚定地认为这里有酸枣资源,经过艰苦努力,一定能变“狼沟”为“飞果枣园”的幸福园。这个想法一提出来,老伴、子女都反对,说:“你受了一辈子苦,好容易熬过来了,  相似文献   

11.
大名鼎鼎的美国硅谷,是计算机和网络精英们的“麦加圣地”,这里云集了世界各国的顶级IT人才,每周产生11家新公司,每天诞生62个百万富翁。但这里不仅富人多,而且光棍多(是世界上光棍占人口比例最高的地方,男女比例7∶3),于是又被称作“黄金谷”和“男人谷”。在人们想象中,这里应该遍地黄金,满街的“白金单身汉”,甚至是“钓金龟婿的最佳谷地”。但事实如何呢?看了北京女孩张璐闯硅谷的经历,你会大吃一惊!  相似文献   

12.
凡诗经属于反诘句型者,毛苌郑玄皆从正面作为解释。例如《行露》“岂不夙夜?”毛传:岂不,言有是也。陈奂日,经反言之,传正言之,可谓善会经旨矣。又如《车攻》“徒御不警?大庖不盈?”毛传云:“不警?警也;不盈?盈也。”郑笺云:“不警?警也;不盈?盈也。反其言美之也。”郑云反其言美之,乃谓毛传之“警也盈也”是从诗“不警?不盈,”之反面而正言之,以赞美周宣王田猎。即将否定的反诗句,作为肯定的解释.但须知此  相似文献   

13.
《墨子·耕柱》中有一段文字,记述墨子同楚国鲁阳文君的对话,墨子问:“今有人于此,牛羊刍豢,雍人但割而和之,食之不可胜食也;见人之作饼,则还然窃之,曰:‘舍余食。’不知甘肥(“甘肥”原作“日月”,张纯一从曹本改)安不足乎?其有窃疾乎?”接下鲁阳文君答:“有窃疾也。”这里的“安”字,《墨子集解》的撰者认为  相似文献   

14.
一、 “秋门”别解 鲁迅的《湘灵歌》,解释上分歧很多,而根本问题在于:是歌颂革命根据地人民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呢?还是暴露国民党反动派大屠杀的罪恶?因此对“湘水胭脂痕”“皓月窥彤云”等句就有截然不同的理解,但有一句倒是没有异辞的,那就是结句“太平成象盈秋门”。一致认为“秋门”即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首都——南京。对于全诗的理解,这里不想多说,以前的《札记》中已曾涉及(我是赞成上述两说中的后一说的);我想对“秋门”的解释谈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正> 主体和主体作用问题,是中国哲学界近几年来的一个热点.本文就此谈些个人看法. 一、主体的本质规定性什么是主体?“主体是人”①,“人始终是主体”②,是“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③.这里的“人”是指什么?是指“个人”还是指“一般人”?是指人的思维还是指思维着的人?对这些问题,长期以来有一个代表性的公式:主体=人=个人=  相似文献   

16.
△你前面提到了“45分钟的时效”,一堂语文课的起码要求,是“先读懂文本”,并且要将教学内容确定得尽可能集中。那么,如果需要进一步提出要求呢?你认为更好一些的课,还应该是以什么样的标准去衡量?▼更高的标准,通俗一点讲,就是教会学生“懂得读”。在教师,是能不能进一步以教好课文为范例,学生能不能进一步从读懂课文之后再进行延伸拓展,产生一种可以称之为“创生价值”的东西。一个要能够举好“一”,一个要能够以“三”反。这已经是常识,无须多说了,问题在于:一方面,你所举的“一”,究竟是什么?仅仅是一篇课文呢,还是与这一篇课文相关的某…  相似文献   

17.
“健康是第一财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和家人的健康。那么,您是否拥有健康体检的理念?是否能看得懂体检报告?这里为你一一解析。  相似文献   

18.
每次和在国内的妈妈打电话,总会被附赠几条“健康小贴士”.“你那里买得到红枣吗?要多吃红枣,补血!”“没事的时候敲敲大腿外侧的胆经排毒”,“早上喝杯生姜茶,晚上不要喝——早上吃姜,胜过参汤;晚上吃姜,赛过砒霜”. 我一边答应着,一边想,如果老妈知道我在这里早上起来一杯咖啡、一块吐司就解决了早餐,从来没有时间与精力去泡姜茶、敲胆经,不知道会不会高声尖叫.  相似文献   

19.
《可乐》2006,(9)
小弟我最近点背,从某银行取款机取出1000元钱急用,没曾想竟然有两张100元的假币。这可都是俺挣来的辛苦钱,现在咋办呢?请大家给出个主意。  相似文献   

20.
“横行霸道”、“横眉厉目”是人们经常使用的语词,在当今方言中,也有“挡横”一词为人们所熟知,然而这个“横”字究竟何解?如果把它简单地解释为“横竖”之横,是否能准确地表达出词义?且不同意义的“横”,其读音又是否相同?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横”字作一下探讨: 《说文》木部:“横,阑木也。”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