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芥川龙之介历史题材小说选材的新奇 ,构思的精深 ,完全得益于他深厚的汉学修养和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特别喜好 ,借鉴、移植中国古典小说创作风格与情节成为他早、中期作品的主要基调。作者认为 ,芥川从创作初期的《酒虫》到晚年的《马脚》 ,《聊斋志异》对他的影响贯穿了他创作的始终 ,完全可以说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就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日本化”。  相似文献   

2.
罗稻香(1902~1927)原名罗庆孙,笔名罗彬,生于汉城的一个汉医家庭。曾在医专念书后,留学日本。一九二一年回国后,在《启蒙》、《时代日报》等杂志社和报社当记者并开始创作活动。创作初期,加入资产阶级颓废派文学团体——“白自潮”,写出了长篇小说《幻戏》和其他一些有自然主义、感伤主义色彩的作品。“三·一”运动后,思想有所转变,文学创作倾向于现实主义,发表了《佣工之子》、《池亨根》、《哑巴三龙》等许多短篇小说。小说《哑巴三龙》是罗稻香的代表作。作者在小说中,通过主人公哑巴三龙的形象,主张了被践踏被污辱的人们的人权和自由。三龙在主人家里受尽虐待和折磨,然而  相似文献   

3.
贺敬之是在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成长起来的优秀诗人。他解放以后至一九五九年期间创作的大部分作品都收集在他的《放歌集》中。此外还陆续发表了《西去列车的窗口》、《雷锋之歌》等。在“四人帮”被粉碎以后,诗人又重新拿起由于“四人帮”迫害而搁置了十多年的笔,以饱满的创作激情发表了《中国的十月》、《“八一”  相似文献   

4.
画家刘宇一的创作获取的是艺术与商业的双丰收:艺术上他的作品被记入史册,商业上带来了数以千万的收益。刘宇一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远见卓识,在于他从民族与时代去看世界的高视角……刘宇一给我们的启示,不仅仅在绘画上,请看《刘宇一:巨笔如椽绘乾坤》。  相似文献   

5.
日本“鬼才”文学家芥川龙之介(公元一八九二年——一九二七年)及其作品,对于我国人民来说并不陌生.早在二十年代前期芥川龙之介还在世的时候,鲁迅先生就翻译了他的两篇小说《鼻子》和《罗生门》;一九八二年,我国又新出版了《芥川龙之介小说集》.但是他的一些作品,如《莽丛中》及主要根据这篇小说改编的电影《罗生门》等,却令人十分费解,甚至看后往往觉得莫名其妙,不知所云.这也许就是因为他的作品大多带有一点“鬼气”的缘故吧!  相似文献   

6.
周振华  孙勇 《人生与伴侣》2023,(26):61-64+2
<正>周振华先生是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在散文创作以及理论研究上都有丰厚建树,同时,还是中国散文学会作家书画院院长,曾为《中国作家》《收获》《小说选刊》《十月》《文艺报》《北京文学》等数十家报刊题写作品标题、题字或扁牌,为贾平凹、王安忆、徐贵祥、张子颖等近50多位著名作家题写《带灯》《大声喧哗》《晨语》《试飞英雄》等作品篇名。周振华先生认为散文创作归属艺术范畴,他把书法创作心得《“九挂马车”论》融入到散文创作当中,  相似文献   

7.
《聊斋志异》对日本近代文学的影响远远不及同时代的其他中国古典作品,芥川龙之介是为数不多的关注这一作品的日本作家之一.从人生际遇、社会背景、生活环境、悒郁意识四个层面,探究“鬼才”与“留仙”产生共鸣的根源.芥川吸收《聊斋志异》中的有益养分,以主题题材的直接借用和故事原型的浸润性化用两种方式,创作《酒虫》、《仙人》等经典作品,为自己的创作开拓了更为广阔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大正时期,日本私小说充分发展并兴盛。芥川龙之介是当时文坛的重要作家,独特的个性、社会环境以及文坛气候使其对私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芥川龙之介通常被定位为冷静、客观、理性的作家,而他创作的《文友纪事》等充满了“诗的精神”的作品,不仅大大拓宽了私小说的创作领域,也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内心丰富、感情细腻的芥川。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画坛上,孙克纲先生是一位令人瞩目的山水画家。他的艺术,具有十分独特的审美品格和精神内涵。读过先生作品的人,无不被那气吞万象、神游无阻的笔墨形态所震撼,仿佛处在一个墨彩交相辉映、碰撞勃发的张力场中,感到一片生机和奕奕神采,能充分领略到画家的才情、信念、学养、气度与风骨。为反映生活、表现时代,孙克纲先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代祖国山川立言”是孙先生崇高的艺术理想,充分显示了他人生的大目标和艺术的大境界。从他创作的许多作品,如《昌黎景色》、《焦家山早晨》、《秦岭烟云》、《山区开发》、《井冈晨曦》等等,都能看…  相似文献   

10.
《北方人》2006,(10)
夏恩智,一九六二年生,回族,毕业于哈尔滨大学美术系,现任黑龙江省画院专业画家,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国达拉斯远东艺术基金会特聘画家。哈尔滨市冰雪画院特邀画家。国家二级美术师。近年来多次参加国内外美展并有作品获奖。1989年5月,作品《北国情》、《吟东》入选参加在日本福冈、大阪举办的《中国绘画展》。1990年10月,参加湖社画会举办的《现代中国画展》。1991年8月,作品《曾走过的路》参加在香港举办的《黑龙江画展》。1991年8月,在黑龙江省美术馆举办“四人画展”。哈尔滨市电视台拍摄专题片“塞北四友”加以介绍。1992年12月,《莽莽雪原》参加新加坡举办的《俄罗斯油画,中国绘画联展》。1991年至1995年,先后五次在美国举办《塞北四有,冰雪画展》、《北方情——三人画展》、《当代中国画美术作品展》、《于志学、张景儒、夏恩智、吴喜全现代冰雪画展》等展出很多作品被国内外友人收藏。1995年12月,参加黑龙江省:“北国杯”画展,并获优秀作品奖。1996年7月,参加中国佛教文化书画大展,并有三幅作品入选优秀作品集。1997年1月,哈尔滨市电视台拍摄专题片“绘画人生”。1998年1月,作品《春归大地》参加“哈尔滨冰雪画展”,并获金奖。1998年1月,应奥地利联邦政府艺术部的邀请赴维也纳,在其艺术家工作室创作和艺术交流三个月,并在维也纳艺术家画廊举办个人画展,作品《迎春》被奥地利联邦政府收藏,同时被国际中国美术家协会,奥地利分会授予“艺术家成就奖”,并赴意大利、捷克等国进行艺术考察。2001年8月,作品《春水》参加《庆祝建党80周年黑龙江省美术作品回顾展》。2002年5月,在黑龙江省美术馆举办“四人画展”。2003年10月,参加《第二届全国画院双年展》。2004年11月,参加《黑龙江艺术之冬画展》。  相似文献   

11.
唐代画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一》中所体现的思想,对唐以后画家的创作实践活动和绘画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并且,今天来看,他的不少论点涉及了画家创作的某些心理规律,给我们的绘画创作心理研究提供了经验性材料。张彦远论画的创作经验,很少作空泛之论,大都结合具体画家作品加以点化,有关创作心理活动规律的画论,比较集中在分析顾恺之、陆探徽、张僧繇,吴道子的“疏密二体”用笔特点中。“意存笔先”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有这样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杜子春》和中国古代传奇《杜子春传》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来探讨芥川在这部作品中要表达的思想主题,从而进一步分析芥川龙之介的创作倾向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3.
“她的作品具有丰富多彩的风格和特质。”一位书画评论家曾这样评价夏蕙瑛的作品。5月27日,沪籍知名画家夏蕙瑛浙江巡回画展的首场画展,在温州华侨饭店四楼举办。此次画展是她在温举办的第四次画展,共展出了她近10年来倾力创作的百余幅书画。在这些作品中,观众可以感觉到夏蕙瑛对大自然的热爱与钟情,据说这是理解她艺术发展转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依据。北起长白山,南到滇池,大自然的胜景让画家流连忘返。如浙江楠溪江,画家数访之后,陶醉其中,并诗兴勃发,借诗抒发了大自然给她的所感所悟。她常说“温州秀丽多姿的山水深深吸引了我,永嘉楠溪江那清柔的水流更是令我如痴如醉。”于是近10年她创作了《夜泊楠溪江》、《苍坡古村》、《望兄亭》、《林坑村》、《雁荡山》等19幅有关温州风光的书画。  相似文献   

14.
在其非虚构小说《事实》、《欺骗》、《遗产》和《夏洛克的行动》出版之前,菲利普·罗斯就被外界贴上了自传作家的标签.虽然他曾数次公开否认其作品与个人生活的关系,但收效甚微.随着20世纪非虚构小说创作的兴起,罗斯将计就计借助这种集“虚构”和“写实”于一体的文学形式创作作品.但以往批判罗斯作品“自传性”的外界在“自传”性强的非虚构类作品中却迷失了.这是他的两种自传性策略所致,即自传之于现实的真假和身份之于作者的虚实两种写作策略.无论如何,罗斯这种以坦诚的姿态满足和回应长期以来外界对其作品“自传性”的窥探的方式是其创作的转折,同时也展现了其自传性写作策略上的成熟.  相似文献   

15.
他的作品曾两次入国展,被《美术报》评为“具有发展潜力的画家”,人们称之为“具有梅花一样的品格,历尽寒霜仍傲雪”。他就是北京美协会员,来自北京密云区的青年花鸟画画家谷保荣。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是一部意境朦胧的小说。它的描写充满着真真假假、是是否否、虚虚实实。因而,作品象蒙上一层轻纱薄幕。隔着纱幕,只见人影幢幢;揭开纱幕,才看得景象分明。关于《红楼梦》的艺术表现,最有权威的评论者脂砚斋曾提出过他的见解。作品第一回谈创作缘起写到:“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脂砚斋就此批道:若云雪芹批阅增删,然后(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其(见?)作者之笔狡狯之甚。后文如此处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胡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弊(蔽)了去,方是巨眼。甲戌本《石头记》批这就告诉人们:曹雪芹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并非第二手,说“披阅增删”只是用笔“狡狯”。而这个“狡狯”,又是作者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即“画家烟云模胡处”。并  相似文献   

17.
达利的绘画以“奇特”、“怪异”著称,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欣赏了达利的作品后带给人们的是惊讶,让人们感叹他的才华。他创作的思维方式、他的观察方法与其他画家不同,正是这种不同对我们《图形创意》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相似文献   

18.
提起廖沫沙,人们会记得他于五十年代中期以笔名“闻璧”撰写的《乱弹杂记》专栏杂文,五十年代后期以笔名“繁星”发表的《<师说>解》、《从一篇古文看调查研究》等杂文名篇。至于六十年代初期他与邓拓、吴晗、夏衍等合作的《三家村札记》和《长短录》两个杂文专栏,就更为大家熟知了。其实,早在三十年代,廖沫沙的杂文创作就具有特色,是研究左翼文学运动史的人们不应忽略的。以杂文为投枪的作家廖沫沙于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为逃脱国民党当局的通缉,从家乡长沙潜往上海。在从事党的工作之余,主编进步小报《远东日报》。一九三四年由聂绀弩介绍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几年中他用埜容、达伍、熊飞、易庸、林默、野容等笔名在《申报·自由谈》、《中华日报·动向》、《大晚报》、《新语林》、《太白》等报刊上发表了大量作品。他的诸种体裁作品,以杂文创作最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19.
狄少英是一个颇有成就的青年国画家,他1957年6月生於河北定州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幼喜爱绘画。而当他成为人民军队的一名战士以後,考入了解放军艺术学院国画系。现在是中国美协、中国书协会员,中国徐悲鸿画院创作室主任。30年的军旅生涯和长期的国画创作,使他的艺术与情感不断升华。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全军各类美展和书法展。曾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家艺术展金奖;炎黄同心中国画金奖;东南亚六国水墨画展金奖;“中华长春”国画大展银奖;香港回归全国书画大展银奖;国际书法展览二等奖;部分书法作品在国内碑林刻石;国画《祖国啊母亲》和书法《毛泽东沁园春·雪》词,由毛主席纪念堂收藏,传略收入《中国美术家》、《中国美术家、书法家汉英辞典》等多部大型辞典,出版有《狄少英画集》等。他的老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刘大为先生,专门撰文对这位青年画家的创作给予了中肯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公孙龙是战国时代赵国人,大约是公元前320—250年间人,和孟轲、惠施,庄周、荀卿同时,孟、惠稍前,荀卿较后,庄周略等。司马迁《史记》并没有为他立传,只在《平原君虞卿列传》、《孟荀列传》中提过他。《庄子》、《吕氏春秋》、《荀子》、《韩非子》等书评论过他的思想和记载了片段事迹。在当时“百家争鸣”时代,是一个有代表性的思想家。《汉书·艺文志》说:“《公孙龙子》十四篇”,杨雄《法言》说:“龙诡辞数万”。说明他著述颇多,但多数已散佚失传。今本《公孙龙子》只六篇,其中《迹府》篇是后人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