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明初朱元璋下令删《孟》,编《孟子节文》,到明亡,唐甄“宗孟”,著《潜书》,恰好形成政治思想上首尾两极的界标。《孟子节文》是君主专制绝对化理论表现上一个标志,《潜书》是总结明亡教训,对明朝君主专制绝对化的猛烈抨击,在这首尾之间可以看出有明一代二百七十年封建地主阶级两种思想的对立和斗争,可归结为君贵民轻与民贵君轻两个体系。本文试图初步探索其内在联系与历史作用。是否妥当,尚祈专家学者教正。  相似文献   

2.
1.《越绝书》:“勾践索美女以献吴王,得诸暨罗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引自茅盾《关于历史和历史剧》,见《文学评论》1961年第6期2.《会稽记》(南北朝宋·孔灵符):“县东北六十里,有土城山。勾践索美女以  相似文献   

3.
《蒙古青史》原名《青史》,著者不详,据书末所记“录书”时间和书中所述清嘉庆时史事,可知《青史》成书年代约在十九世纪中叶,即清道光、咸丰年间。此书是一部重要的蒙古文历史著作。它继承蒙古历史编纂学传统,不仅同《蒙古秘史》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南宋史家眼中的先秦史书编撰的得与失,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南宋史家黄震及其撰写《黄氏日抄》进行分析。《黄氏日抄》中除了探讨《史记》先秦部分编纂的内容较为集中之外,考订《春秋》的篇章更多,之中也涉及到历史编撰的认识,因此对《春秋》褒贬思想和“凡例说”的批判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除此之外,还有对《汲冢周书》、《左传》《国语》及《大事记》等书编撰得失的评价。《黄氏日抄》褒扬《史记》先秦史部分的采撰与体例设置,将北宋史家苏辙所撰的《古史》与《史记》进行专门的比较研究,通过两书编撰的优劣得失来总结宋代先秦史编纂的经验和教训,评《古史》之长并对《春秋》“褒贬”和“凡例”说进行批判。这种从比较的视角探讨宋代历史编撰的思想与实践以及时人对这方面的认识和评价,有助于后人了解不同时期史家对古史的认识,以及宋人关于先秦历史编撰的史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解放区戏剧研究》一书从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入手;关注1942前后文艺家创作的思想历程,描述他们非主体意识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并以历史剧作为重要研究对象,探寻历史、现实、戏剧之间的关系.全书从“启蒙”和“大众化”的视角,描绘了解放区戏剧发展的历史轨迹,阐述了其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小说无不可续者,独《三国演义》根于历史,不可续也。”其实不然。早在康熙间,刘廷玑就提到:“近来词客稗官家,每见前人有书盛行于世,即袭其名,著为后书副之……《东西晋演义》亦名《续三国志》,更有《后三国志》,与前绝不相侔。”两晋为三国历史之自然沿续,《东西晋演义》题名“续三国志”,固无个可,但真正称得上《三国演义》续书的,则有题“西蜀西阳野史编次”的《续编三国志后传》十卷一百四十回和题“梅溪遇安氏著”的《后三国石珠演义》三十四回。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以“后三国”  相似文献   

7.
库车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从公元前二世纪起,它就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在汉文文献中,古代库车被称作“龟兹”“丘慈”“拘夷”“屈茨”“屈支”“丘兹”“归兹”“鸠兹”等,这是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称呼。但是,龟兹的名字用得最多,在《汉书》《后汉书》《魏书》《晋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中都出现过。古代库车的区域与现代库车不同,其范围要大得多,它包括了今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相似文献   

8.
“月部”是汉语众多部首中颇具特色的一个部首.历来大型字词书对于“月部”字的处理,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它们各自的长处和局限.本文仅就台湾省编《中文大辞典》(以下简称《中文》)“月部”字的情况作一简要分析,以从中找出一些可资学习与借鉴的东西.“月部”字在楷化之后,与“肉部”字偏旁的字形相同,两个部首的许多字容易纠缠在一起,混淆不清,给训释造成很多麻烦,以至常常张冠李戴.《中文》的“脁”字,在字形处理上,虽然误以小篆“(?)”归了“月部”,但义项的训释却能吸取前人的教训,归纳得比较清楚.对于从月与从肉的两个部首中的字形相同者,《中文》也探本泝源,以不同的义项  相似文献   

9.
文章回顾了《汉字简化方案》成功经验,《二简》失败教训。适应信息化,全面整理汉字应当包括解决138个“电脑字”,编好对历史负责的《规范汉字表》。提出整理汉字的对象范围、方法途径及要兼顾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0.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它记录了春秋以前历代的许多重要史料,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学、哲学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料。《荀子·劝学篇》说:“《书》者,政事之纪也。”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也说:“《书》先王之事,故长于  相似文献   

11.
《汉魏六朝碑刻校注》一书的出版结束了此时期碑刻无注释的历史.此书内容宏丰,注解涉及广泛.但万密难免一疏,就其文字的注解方面,指出了《元思墓志》中“迷”、《慈香、惠政造像记》中“遥”、《王浚妻华芳墓志》中“留”等字的误释情况,最后依据实例总结了在释读古文献的过程中,应注意从语境、材料、本校他校、事理推断等四个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2.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百科性字典,是汉字理论集大成的书.著者许慎不仅给传统的“六书”下了定义,从而开创了汉字理论的新纪元;而且首次发现、总结了“省声”,“省形”说.对汉字结构作了补充说明,并把它们总结为造字法,付诸分析《说文》部分汉字结构的实践.例如:  相似文献   

13.
臧凤华 《中华魂》2013,(23):45-46
今年6月6日,《保定晚报》刊发署名文章《探究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作者唐宝民,以下简称唐文),声称:“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必然性占主要作用,也就是说,苏共的谎言政治、极权统治,造成了被人民抛弃的必然结果”,这“对于我们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他还特意指出,这正是本文的“价值所在”。那么,唐文所谓的“历史必然性”和“谎言政治、极权统治”,指的又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4.
《生成音系学》一书的作者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语言学教授SanfordA.Schane。七十年代初,他主编了“现代语言学系列丛书”,丛书由Prentice-ball出版社出版。这套丛书包括:J.P.Kimball的《语法的形式理论》,R.P.Stockwell的《句法理论原理》,T.Vennemann的《历史语言学概论》,M.Gross的《语言学中的数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光明日报》“史学”专栏第385期刊登了《“伴合中书”浅说》一文,纠正了一些注本对“中书”的误释,有助于古籍整理,自不待言.然而,由于宋代官制屡加改革,显得十分复杂,若不加区分一概而论之,易失于偏,讨论宋代官制,尤须慎之又慎.即如《浅说》一文,涉及到宋代“中书”简称的内涵、宋代中书省的职掌及宰相名称等问题,似皆未及疏理的确.该文作者说:“如果我们不把中书的具体含义搞明白,势必误会丛生,造成混乱.”同感于此,敢陈管见,就“中书”之名,略申刍议.  相似文献   

16.
庸愚子蒋大器《序》是今见研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第一篇重要文献.其说“前代尝以野史作为评话”云云证明《演义》作者罗贯中为元人;其说“读《书例》曰”云云证明原本有《书例》,数句即《书例》佚文;《演义》原本正名即《三国志通俗演义》;蒋序本《演义》叙事“自汉灵帝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起,嘉靖壬午本《演义》“却说中平元年甲子岁”云云以前千余文字实非蒋序本所有,而是蒋序本《演义》以后,也许就是嘉靖壬午刊本新增的.  相似文献   

17.
本篇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中的“魏公子列传”,题目为编者所加.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记文学作品,也是一篇传统的语文教材.《史记》是司马迁以毕生精力写成的一 部巨著.它概括了上下达三千年之久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本纪以叙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释制度,列传以志人物”(赵翼:《廿  相似文献   

18.
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从其成书之日起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史记”二字已深深印在中国人的脑海中。然而,《史记》书名,却并非司马迁本人所定。这一是因为司马迁未及为自己的书定名就撒手人寰;二是在先秦两汉时期,许多书并非像后世出书推敲书名,而常以作者名加篇数即成书名,如“屈原赋二十五篇”“贾谊赋七篇”“桓宽盐铁论六十篇”等等。那么,《史记》一名从何而  相似文献   

19.
对“廪君”巴人起源几个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战国以来人世本》、《后汉书人《水经注》、《晋书》、《通典》、《蛮书》等典籍中都见有“虞君”传说的历史记载。在论述“摩君”巴人历史时,学术界一般多根据《世本》中有关“摩君”出赤穴的一些历史传说记载,从而认为“廪君”是巴人的祖先,并且还认为“摩君巴人”就起源于清江流域。不仅学术界十分流行这一说法,而且分布在湘西、鄂西、川东、贵州等地区巴人后裔土家族居民中,人们世世代代都广为流传说“感君”巴人是他们的祖先。那么,“‘摩君”到底是不是巴人始祖?“质君”又是不是起源于清江流域?““廪君”其人究竟出现在中…  相似文献   

20.
《周礼》“今书”是《周礼》“故书”的修订本。“今书”的初本出现于杜子春之后、郑司农之前,“今书”的递修本出现于郑玄之前。“今书”递修本吸收了杜子春、郑司农等学者的校勘成果。“今书”对“故书”经文作了修订,改正了错字,将通假字改回本字,质量有很大提高。“今书”的出现标志着以《周官传》四篇为代表的西汉古文《周礼》学的终结和以“今书”为基础的东汉《周礼》学的兴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