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识客体,认识工具,认识主体是构成认识系统活动的三大基本要素,在这三个要素中都渗透和贯穿着知识的作用。知识作为认识的对象,反映着认识客体的本性;知识作为主体结构,包含着认识主体的要求;知识作为工具,则是连结主体系统与客体系统的中介。研究认识活动和认识过程,离不开研究以工具为中介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而在工具、主  相似文献   

2.
论科学认识中的约定因素及其体现夏从亚所谓约定,从认识论意义上说,就是指在一定经验基础上主体对一些概念或原理所进行的虚构和达成的共识。约定是将未加证明或暂时不能证明的东西预先给以肯定,它是主体在思维中创造认识客体之手段和工具的一种能动活动。科学认识活动...  相似文献   

3.
对认识形式的划分,既可以依据不同认识客体的特点进行,也可以从主体观念地掌握现实世界的不同方式出发。笔者曾根据不同认识对象的特点,将认识形式划分为自然认识(以自然客体为对象)、社会认识(以社会客体为对象)和道德认识(以伦理客体为对象),对以不同客体为对象的认识活动的理论反思便分别形成自然认识论、社会认识论和道德认识论。本文试图从主体观念地掌握现实世界的不同方式出发将认识形式划分为科学认识(以理论的方式掌握世界)、审美认识(以艺术方式掌握世界)和道德认识(以实践——精  相似文献   

4.
文章将“领导创新”置于认识和实践的活动过程中 ,分析并研究在这一过程中的创新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 ,旨在揭示领导主体及其素质在领导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 ,又着力阐明创新客体是领导创新活动中控制领导主体活动的一种客观物质力量 ,领导创新离不开主体对客体的科学认识和驾驭。领导创新活动既是探索客体发展规律的过程 ,又是一个优化客体和改造客体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技术是主体借助于手段,使客体之间相互作用,从而变革客体的方式和机制的能力体系出发,阐明由经验、科学知识和科学理论以及智能组成的主体要素,由材料、能源、信息组成的客体要素,由工具、机器、设备、装置和规划、工艺流程、方法组成的手段要素是技术的基本组成要素。立足于三要素,提出了技术有两类结构:一是三维立体坐标基础结构,二是以基础结构为核心的复合结构  相似文献   

6.
在自我活动中建树起来的知识结构,是主体从事认识活动、发挥认识功能的基本载体。主体认识能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知识结构的内部要素及其组合方式,而且取决于这些要素的运动状况和运动方式。笔者认为,知识结构的认识功能是靠其内部知识元素的能量外释得以实现的,处于不同能级中知识元素的辐射与跃迁,则是实现这种能量外释的两种基本形式。1.能级:知识元素能量的限定人们在客体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活动中所获得的各种科学知识,就其对客体作用所显示的能量来看是等值的。作为对客体世界不同领域的探讨,这些知识虽然在研究对象、应用的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存在着各种差异,但都力图揭示统一世界某一部分、某一方面的内容及其运行规律。因此,对于整个人类来说,以功利原则衡量不同科学的价值是无意义的。我们不可能在任何两门真正的科学之间进行“谁对人类的用处更  相似文献   

7.
在实践中得到理论上的总结,再指导进一步的实践,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然而,科学认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之一,就是主体在实践中具有超前认识,对未来发展具有预见性。科学认识发展的一个越来越明显的特点,就是它不仅要研究生产中和日常经验中实践改革的众多形式里的客体,而且还要研究历史发展未来阶段才能把握的客体,这种主体的超前认识是科学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的重要理论依据。对超前认识及其机制进行研究,建立科学的超前认识论就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任务。本文试图就以上问题作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各位同行。  相似文献   

8.
一、价值评价的基础和出发点 价值评价是人类意识活动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是指价值主体对于客体物于人的需要的满足与否和满足的程度所作出的肯定、否定或限定的估量、评定活动。 价值评价与科学认识(事实认识)不同。科学认识是主体对于客体的如实反映,目的是获得客观真理。科学认识的基本特征是要求主体的意识完全符合客体实在,在这里,主体不  相似文献   

9.
1.方法、方法论和现代科学方法论方法(methob)一词,来源于希腊文(metodos),原意为“遵循某一道路”。在哲学上,人们把方法定义为:“根据研究对象的运动规律从实践和理论上掌握现实的一种形式”。(《苏联哲学百科全书》第3卷,第409页)显然,方法作为主体介入客体的工具,是客体的对应物。任何工作,都有一个方法问题,能否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以及其效率和效益如何,  相似文献   

10.
人的认识是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主体反映客体的一种观念活动,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由多种活动和功能集合起来,并产生一定结果的动态系统。人类认识活动客观上存在着“认识主体——认识中介——认识客体”的三者统一结构。近年来,在认识论领域,对主体、客体及其关系问题研究较多,而对认识中介问题却较少论及。认识中介应该是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对象。列宁曾明确指出:“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  相似文献   

11.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实践是联接主体与客体的桥梁和纽带 ,是主体联系客体的唯一的手段。因此 ,探讨新闻实践对新闻工作来说非常重要。新闻实践具有“认识上的双重性”、实践工具的“生命”性等观点。  相似文献   

12.
科学评价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研究活动系统是一个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有机系统.科学评价以整个科学研究活动系统为评价对象,也由一系列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科学评价系统主要由科学评价主体系统、科学评价中介系统和科学评价客体系统构成.认识科研活动系统是构建科学评价系统的起点,而认识科学评价系统的要素及其关系是构建科学评价系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在探讨观察中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中,笔者曾针对W·斯台格弥勒的所谓“范式变更使世界本身也变了”(见《科学哲学中的革命—围绕库恩科学观的争论》,《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1980年第1期)的观点,提出“要区别观察客体自身与观察主体所认识的观察客体的界限”。并认为:“观察客体自身并不会因理论结构的改变而改变,改变的只是观察主体所认识的观察客体。即由于理论结构的改变,使观察主体对客体的观察的角度、范围以及所作的观察结论发生了变化。”(见《哲学研究》1983年第6期)胡俊卿同志在《也谈观察中主体和  相似文献   

14.
该文认为,方法只是主体认识客体的工具;而方法论则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活动的结构、逻辑组织、方法和手段的学说。同时,作者还深入地探析了方法及其方法论研究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如果“哲学史,……简略地说,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那么,随着从近代以来整个认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变化,作为哲学上的“认识”本身,它的概念、对象、内容、范围和方法等,就都比从前发生了很大变化,具有了新的涵意。人的认识的对象是什么?从西方哲学史的发展上看,这个对象有一个从外(客体)到内(主体),从具体到抽象(在认识内容上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演变过程。这个过程越来越清楚地表明,哲学认识的对象指向,最终不是朝着外界的“物质客观”,而是通过对主客(或思存、心物)相互关系和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的一对相互依赖的基本范畴。在当前的认识论研究中,关于“认识主体”的探讨非常活跃,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相比之下,“认识的客体”却似乎受到冷落。这种主体与客体研究的不平衡状况,不仅影响人们对认识过程的探讨,而且也势必影响对主体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对认识的客体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作出新的规定。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科学方法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工具,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内动力,是规定甚至决定科学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也是每一个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索所不可缺少的基本功。列宁早就说过:“在探索的认识中,方法也就是工具,是主观方面的某种手段。主观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发生关系。”哲学家培根也曾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  相似文献   

18.
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中一对最基本的范畴。认识客体也就是认识对象,由于客观世界及其变化是纷繁复杂的,主体审视、改造客体的角度又是多层次、多方位的,这就为我们对认识客体的研究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材料。多年来,学术界对认识客体的分类及其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如有的把客体分为物质客体与精神客体,或自然客体、社会客体与精神客体;  相似文献   

19.
科学认识的可接受性,指的是科学认识的成果(假说或理论)能被科学社会所接受的内在根据和性质。科学认识之所以具有可接受性,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具有客观真理性。因此,一种科学认识成果是否具有可接受性,归根到底决定于“在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但是,科学认识成果的这种“求真性”并不是赤裸裸地显露出来的,它往往要经过极其复杂的实践检验过程,才能最后被证实。同时,科学认识成果内容的客观性又必须通过科学语言,采用一定的逻辑结构而表现出来,这种科学成果表现形式的主观性又给它的可接受性带来了  相似文献   

20.
论主体能动性在认识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主体具有能动性,表现主体能动的选择性、目的性和创造性在对客体的认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主体能动性所产生的认识结果是否正确要依靠实践检验,认识与实践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主体在认识活动中能动作用的发挥要受到主体所处的社会环境、所使用的认识工具和所认识对象的自身规律性等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但人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学习专业知识和运用科学方法充分有效地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从而形成对客体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