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清朝前期(1644~1839年)湖南境内发生的生物灾害主要为虫灾和疫灾。虫灾以危及稻麦的蝗灾为主,疫灾既有危及人体的瘟疫也有危害耕畜的牛瘟,对社会生产生活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东汉疫灾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汉疫灾主要发生在王朝初期与后期,春季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夏季发生的可能性最小,一年当中正月发生的可能性最大,具有明显的连续两年发生特征。京师洛阳、扬州会稽等地是疫灾高发区。疫灾成因复杂。疫灾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因素之一,黄巾大起义与疫灾关系密切,医学在对抗疫灾的过程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1946—1948年,河北的疫情相对严重,霍乱、天花、脑膜炎、回归热、白喉、猩红热等急性传染病都有发生。通过对这时期河北瘟疫的研究,探讨这一多变历史环境下瘟疫产生的原因,从环境因素、灾害因素等自然环境因素来分析致疫的原因,对当前公共卫生问题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600年来我国的旱灾与瘟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有关历史文献、气象资料、报表和地方志的统计结果 ,15— 19世纪 ,全国共发生旱灾 15次 ,总历时 4 9年 ,其中 14次有瘟疫伴生。北方旱灾 14次 ,13次有瘟疫伴生 ;南方旱灾 7次 ,均有瘟疫伴生 ,有 6次南北同旱。 2 0世纪 ,全国共发生旱灾 18次 ,其中 ,北方旱灾 17次 ,两次有瘟疫伴生 ;南方旱灾 11次 ,1次有瘟疫伴生。 2 0世纪的灾害发生率是前 5 0 0年的 6倍。该文指出 ,这是由于在全球工业化过程中 ,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产生了温室效应 ,使气候变暖、降水减少、持续冬暖所致。因此 ,该文建议加快实施西部开发 ,治理环境 ,实施节水、调水工程 ,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以缓解南北旱灾和瘟疫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灾疫伦理学所探讨的根本内容,是如何为当代灾疫防治和灾疫后重建提供全新的伦理认知、伦理人性和伦理方法论;为此,它所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灾疫制度重建。在此基础上,灾疫伦理研究展开为时间和空间两个序列:在时间序列上,灾疫预防伦理研究、灾疫预警伦理研究和灾疫后重建伦理研究构成其基本内容;在空间序列上,灾疫生态环境伦理、灾疫生命伦理、灾疫生境-家园重建伦理、灾疫康复伦理和灾疫教育伦理,此五者构成了灾疫伦理学的完整表述。  相似文献   

6.
清光绪初年华北地区爆发了“丁戊奇荒”,山西地区不仅旱灾持续时间长而且夹杂着狼灾、鼠灾及各种瘟疫等,灾情之烈无以复加,堪称华北五省之最。突如其来的特大灾荒给山西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性后果:饿殍遍野、人口锐减、经济凋敝、社会秩序混乱不堪。“丁戊奇荒”中出现的官赈、商赈、教赈等联合救灾的模式,其成效虽不理想,但却证明了中国传统荒政的衰败,促进了近代慈善理念的“西学东渐”和中国传统救灾模式的本土化、规模化、正规化.并成为近代中国社会整合方式调整的开端.  相似文献   

7.
民国前期(1912-1927年)湖南政局混乱,战争频繁,经济凋敝,瘟疫肆虐,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疫灾带来的危害。这些防治措施表现为如下几个特点:防疫理念由被动向主动转变,防治措施由愚昩向科学转变;现代化交通、信息技术应用于防疫;西医西药在防疫中作用凸显;防治过程中官方主导,社会化趋势加强。  相似文献   

8.
金代墓室壁画分区与内容分类试探申云艳齐瑜目前已在山西、河南、河北、山东、辽宁、甘肃和北京等地发现金代壁画墓几十座,其中以山西境内发现最多。从已发现的金代墓室壁画的内容来看,大体可分为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北部地区主要包括今天的山西与河北的北部、内蒙古东...  相似文献   

9.
清代因疫灾频发,因而形成一套由官府主导的从奏报到防治的应急机制,大的疫灾半月或旬日奏报一次。特别是道光元年(1821)的《救疫章程》为以后所援用,说明清朝已把对疫灾的防治初步纳入法制化体系,救治措施也向以医药为主要手段,以挽救病患者生命为目标转化。作为责任主体,因救灾不力或隐瞒欺饰而被处罚的封疆大吏不乏其人。但整体而言,清朝对疫灾的防治未能达到制度化水准。这也使得清朝的疫灾防控机制仍处于初步阶段。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阻滞社会发展的诸因素中不能低估自然灾害。灾害自古即有。《左传·宣公十六年》记曰:“凡火,人火曰火;夭火曰灾。”这里把自然发生的火患称作“灾”。随着历史的演进,“灾”被泛指水、火、旱、虫等自然灾害。不过,灾害与灾荒并非同一概念。灾害是自然灾变所致,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而灾荒是天灾与人祸的交织,如果自然灾害变成社会上的灾荒,这就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了。据历史记载,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1949年的2155年间,我国共发生水旱灾害2085次,几乎平均每年有一次,其他风、电、蝗、疫等灾害则不计其数。历代反动统治者利用天灾,加强了  相似文献   

11.
日本是近代高等教育的后发国家 ,2 0世纪初确立了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经过战后改革及高速成长期的迅速发展 ,到 2 0世纪末日本已经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高等教育大国。分析 2 0世纪特别是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不仅可以丰富我们对不同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认识 ,而且可以为我国 2 1世纪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英国是世界上资格最老的资本主义国家。从鸦片战争爆发到19世纪末,英国凭借其技术优势在掠夺中国资源方面始终占有优势地位,尤其在修筑铁路、开办煤矿方面。这一时期,在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中国铁路投资利权的活动中,英国是攫取利权最多的国家;在煤矿方面,则获得了山西、河南等省的开采权。侵占路矿的活动表明,英国把它在华资本转向固定性投资,此举不仅巩固了英国在华的既得利益,而且又谋取了更多的特权。  相似文献   

13.
在 2 0世纪上半叶 ,社会主义发展主要是围绕着如何通过革命夺取政权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通过俄国、中国等国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这个问题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下半个世纪 ,主要围绕着怎样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而展开 ,解决的基本途径是通过改革。然而这个问题的解决 ,在不同国家导致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一种是苏东国家发生剧变 ,社会主义制度瓦解 ;另一种是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继续推进改革 ,并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 2 0世纪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基本经验是 :搞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并不断创新科学社会主义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必须把改革作为促进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途径 ;必须大胆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关键是把共产党建设好  相似文献   

14.
概要评述了20世纪中国清代文学研究的成就。20世纪,中国学术体系和学术价值观向西方转型,清代文学研究在80年代前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一方面,清代小说戏曲的研究较之于前代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另一方面,清代的诗文研究遭到长期的冷落,直到钱仲联先生80年代后的倡导,其才开始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而整个清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正是在80年代后,结束文革浩劫和全国迎来思想解放运动的背景下出现的。  相似文献   

15.
:16世纪的欧洲声乐艺术从内质上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合唱艺术 ,特别是无伴奏合唱围绕着复调音乐这个轴心 ,已达到相当的高度。宗教声乐通过改革与世俗声乐共同发展 ,交相辉映 ;学校声乐教育体系也初步形成。歌唱技法得到进一步重视并趋于科学化。声乐技法的发展 ,促进了作曲家、歌唱家的创作欲望与热情。在 16世纪末产生的新型歌唱样式———歌剧 ,便成为作曲家、歌唱家文化内涵及歌唱技巧展示的重要舞台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前期,海外学者(主要是欧美及日本学者)研究中国神话传说的论著开始进入国人视野,对中国神话传说研究产生了直接影响.在海外研究方法的影响下,20世纪前期中国神话传说的研究与国外先进的研究保持了较为一致的步调,这也是中国神话传说学进入世界学术轨道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中国文学史研究方法的变化 ,可将 2 0世纪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历史考据和实证主义时期 ,时间大体从世纪初到 5 0年代初 ;第二阶段是庸俗的社会学模式 ,从 5 0年代后期到 70年代末 ;第三个阶段是多元发展时期 ,从 80年代到世纪末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贾宝玉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是写康熙废太子胤的。他在《〈红楼梦〉里藏血情》(《四川大学学报》2 0 0 0年第 3期 )中说 :“康熙帝的二儿子即后来囚禁至死的废太子 ,俨然就是贾宝玉形象的放大与前身 !”3 曹雪芹是贾宝玉的底本。这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的另一说法。正当索隐派对贾宝玉原型的推测方兴未艾之时 ,以胡适为代表的新红学派崛起。胡适在《红楼梦考证》(《胡适文存卷三》上海亚东图书馆 192 1年出版 )中通过对大量史料的研究、考证 ,推翻了索隐派的种种影射说 ,并提出新说 :“我们看了这些材料 ,大概可以明白《红楼梦》这部…  相似文献   

19.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最为杰出的作品之一。20世纪以来,学界对《木兰诗》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在《木兰诗》的成诗年代、作者及木兰故里等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对此进行归纳梳理,对未来《木兰诗》的研究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本文集中论述了毕加索作为改写20世纪美术史的天才艺术家在创作方面的突出成就,并对其创作背景和创作艺术观作了哲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