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廖杨 《广西民族研究》2001,2(3):103-110
远古时期的港澳台地区属于我国南方古代“百越文化圈”。本文从石器时代和铜器时代的考古发现探讨百越文化圈与东南亚族群的历史渊源关系,并简要分析了古越人南下东南亚的海陆(或东西)两条路线及古越人与东南亚主要先民之一马来人的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2.
宗法制度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以父权家长制大家庭为基础的氏族、宗族组织,进入阶级社会后由于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特点.其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阶级对立与剥削、妇女沦为特殊性质的财产及宗族共财.港澳台汉族宗法文化延续于他们生养、婚娶、丧葬及祭祀等日常生活的礼俗活动之中,其原因是中国传统宗法意识在当地汉族移民头脑中根深蒂固及当地特殊社会环境和有关政策的影响.传统宗法文化有其正负两方面的社会效应,我们应该正视它的存在,正确评价它在现代化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气”论与“阴阳”学说是中国风水产生的哲学基础,风水观念渗透于港澳 台汉族家居生活、人生礼仪、宗祠祭祀及商业活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原因在于, 作为风水文化主要载体的中国内地汉族不同时期徙居港澳台及当地特殊社会环境中大众传 媒的渲染、公益机构“风水行为”的影响和英葡日的殖民统治。风水文化中的“环境选 择”学在新的历史时期仍有其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族群关系变迁影响因素的分析(民族社会学连载之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任何国家或地区的族群关系演变过程中,其演变的方向、速度以及表现出来的这一变迁的特征,无不受到内部、外部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人口、资源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当我们试图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族群关系的变迁时,应当如何把各种复杂的影响因素理出一个头绪?如何根据当地发展历史与实际社会状况归纳出一个分析这些因素的理论框架?在这样的努力中,我们有什么已有的文献可供参考?根据国内外有关的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的文献,本文试图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安徽大学人类学系主任周典恩副教授的《台湾的族群关系与族群政治》(花木兰出版社2014年版)一书以真实确凿的史料、客观严谨的态度从宏观的历史境况中对台湾草根社会中的族群互动情形进行系统梳理,解析其与当代台湾政治生态的关联性,剖析族群政治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全书史料翔实、新见迭出、逻辑严密、论证有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6.
东南亚华人与当地土著民族的族群关系是一个敏感而又复杂的问题 ,它不仅关系到东南亚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且也关系到华人在东南亚的生存和发展 ,还直接关系到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关系。本文以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为例 ,从民族学的角度 ,探讨华人与当地土著民族的关系 ,分析西方人殖民东南亚时期与东南亚国家独立建国之后华人与土著民族关系的情形 ,阐明东南亚不同族群之间的冲突主要不是由于文化的差异引起的 ,而是族群文化差异被政治化和经济化所使然。  相似文献   

7.
妈祖文化作为中国民间信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港澳台地区也很流行。港澳台妈祖文化的形成除了受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影响之外,还与港澳台多闽粤移民和中国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封赐褒扬及文人儒士的宣扬有关。港澳台的妈祖文化基本上是一种“移民”文化,它既具有中国民间信仰文化的特点,同时又由于所处的特殊环境具有自己的文化特点,其中主要表现在妈祖文化与当地政治、经济的互动方面。  相似文献   

8.
港澳台的禁忌习俗渗透于港澳华人和台湾汉民衣食住行、言谈举止、婚育丧葬和岁时年节等日常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港澳台民间禁忌与现代化并存共处的事实说明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非完全对立 ,而是互动有时甚至是互补的。港澳台禁忌习俗在其传承的过程中发生了某些变异 ,既说明了传统的“中原文化”与“闽文化”、“岭南文化”的兼容与并蓄 ,同时又反映出中西合壁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9.
多维文化适应模型与国外族群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适应多维模型包括非主流族群成员与主流族拜成员的文化适应取向.多维文化适应模型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时文化适应过程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研究,还在于通过考察主流族群和非主流族群的文化适应取向的一致和冲突,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族群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从衡量族群关系的文化、社会交往或基层组织的相互进入、通婚、族群认同、偏见、歧视、费源与权利分析等7个变量解析了中成文具厂的族群关系及族群关系的主要特征,并通过一个典型个案进一步揭示其族群认同和族群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文化的多样性是一种历史性的力量,族群的政治认同因此具有层次性。香港、澳门回归前后,当地族群的国家认同出现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他们国籍选择上,国籍选定成为港澳居民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的重要标志。尽管国家认同、政治认同和族属认同的边界有所相同,但在国家整体利益高于族群个人利益的情况下,三者的关系又比较紧密。在香港、澳门《基本法》及“一国两制”、“高度自治”和“港人治港”、“澳人治澳”的原则下,香港人和澳门人的“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趋于合一。海峡两岸目前虽然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在国家的整体利益高于局部利益的前提下,两岸的政治对话应该有利于祖国统一的“国家认同”。在“一国两制”和“高度自治”的框架内,台湾族群可以与港澳地区在相似的社会制度下“和平跨居”,也可以与大陆人民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和平跨居”。港澳台三地之间的族群“和平跨居”,“跨越”的是“国家认同”(中国)下的不同行政地域边界;港澳台与大陆之间的“和平跨居”,“跨越”的是不同的行政地域边界和社会制度边界;而港澳台地区国内族群与国外族群的“和平跨居”,“跨越”的则是不同的国家疆界。港澳台地区的族群的“和平跨居”,将在全球经济交往和族群关系互动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Research frequently demonstrates diverse communities exhibit lower intra-community cohesion. Recent studies suggest there is little evidence perceived ethnic threat plays a role in this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re-examines the roles of ethnic threat and prejudice in the diversity/cohesion relationship. First, we test threat/prejudice as conceptualised in the literature: as mediators of diversity’s effect. Second, we test a reformulation of the roles of threat/prejudice: as moderators of diversity’s effect. Applying multi-level models to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data of White British individuals across England and Oldham (a unique English town case-study) we find neighbour-trust lower in diverse communities. However, perceived-threat/prejudice does not mediate this relationship. Instead, we find perceived-threat/prejudice moderate diversity’s impact on neighbour-trust. The result is diversity only reduces neighbour-trust among individuals who already viewed out-groups as threatening. Longitudinal analysis confirms the importance of out-group attitudes in the diversity/neighbour-trust relationship. In diverse communities, residents whose out-group attitudes improve, or worsen, become more, or less, trusting of their neighbours. However, in homogeneous communities, changes in out-group attitudes are not linked to changes in neighbour-trust. We therefore argue and demonstrate that perceived-threat emerges from other societal processes (such as socio-economic precariousness) and it is when individuals who already view out-groups as threatening experience diverse neighbourhoods that local cohesion declines.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侬智高的际遇及宋朝廷对他的态度与处理办法,论述侬智高为中国宋朝人.  相似文献   

14.
东干族是指19世纪移居到中亚地区的中国西北陕甘宁回民及其后裔,亦称中亚回族。他们在130年前远离祖国之时,将西北地区的"花儿"民歌也带到了中亚地区。在苏联集体农庄时代,"花儿"民歌曾盛行于吉尔吉斯斯坦中亚回族聚居农庄,其知名歌手至今健在。苏联时期的东干语文献中也收录有"花儿"民歌。中亚回族传承了中国西北回族唱"花儿"民歌的民俗文化。在海外回族中流传的"花儿"民歌资料,是中国"花儿"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应加以研究、抢救和保护。  相似文献   

15.
曾少聪 《民族研究》2003,(5):93-101
明中叶以降,中国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海外移民活动,这些移民在国外生存和发展,形成了海外华人族群.海外华人是中华民族在国外的发展.除了新加坡华人之外,其他地方的海外华人均处于少数民族的地位,成为民族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介绍了中国两岸三地民族学的海外华人研究,并从民族学的视角提出一些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前桂台农业旅游合作存在层面单一、没有可持续性和协调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桂台农业旅游合作的根本途径是将具有显著比较优势差异的资源要素进行整合,以提高配置效率,取得双赢的效果.近年来桂台农业旅游合作的实践表明:建立能促进资源要素直接流动与整合的模式是两岸农业合作的理性选择;构建互补的旅游产品群、联合塑造区域旅游形象、联合开拓旅游市场是促进桂台农业旅游合作,创新区域竞争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瑶族文化是凝聚瑶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渊源于瑶族数千年的文明史 ,又根植于瑶族现实经济社会生活的实践 ;它反映了瑶族经济社会的基本特征 ,又对瑶族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瑶族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 ,它与具体国家的历史条件相联系 ,因而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廪君神话流行在古代的巫地--今天的湖北省西北部竹山县以南及重庆市东北部巫山县一带,有学者认为廪君的族源属于古代的百濮.早期的百濮包含了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百濮和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百越,本文经过深入考辨,证明廪君的族源属于壮侗语族的百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