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作文的评价都是一种结果的评价。教师往往是凭自己的主观意愿来评定,这种结果评价更为偏重给学生评定作文成绩,而非帮助学生形成写作能力。为此,我们可以在终结性评价中融入过程性的评价,注重习作过程中动态的生成,让评价不仅关注学生作文语言的表达,更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一、关注准备过程,张扬个性  相似文献   

2.
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评价方式有很多种:考试成绩、操行评定、日常表现、口头表扬、表彰奖励、活动获奖等。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标准,我们认识到:应试教育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以期末一次性考试成绩和一份学生成绩单等终结性为主的评价方式,过分地强调了"甄别和选拔"功能,忽视了对学生的发展激励功能。过分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不利于帮助学生自我认  相似文献   

3.
作文批改与评价是作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根据学生作文的实际,运用灵活多样的作文批改及评价方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习作效果,促进他们不断提高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4.
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很多教师只是对作文教学做研究,而忽视作文评价。本文针对学生特点,提出作文评价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改变批语的冷漠面孔,用欣赏激励的方式进行评价,给学生营造体验成功的氛围。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试验稿)》要求在新课程信息科技教学评价中探索新的评价原则和方法,特别是要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并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和信息科技课程的改革,因此,本人开展了“初中信息科技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评价”的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6.
面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难现状,教师改变作文评价模式,变“讲评”为“品评”,重激励,提兴趣。大胆创新,放手学生“批作文”、“推作文”、“品作文”,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作文评价中,在品评中畅享收获。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学生作文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习作,根据教师的意见修改作文的评价方式,让许多学生循着教师构建的框架,按部就班。加之作文评价主体单一,内容窄化,方式单调,禁锢了学生思维火花的绽放,出现了作文千篇一律的现象。导致“儿童八股文”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阅读和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两个方面,而作文又是令老师和学生头疼的事,教师的评价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主力军,但不能为评价而评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评价的建议也强调“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我结合自己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心得,谈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培养小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教师应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计划地训练。我认为可以从激发兴趣入手,在示范过程中传授方法,激励评价,让他们信心百倍,展示作品,让他们享受到自改的成功乐趣,强化训练,让他们形成自改的习惯。坚持下去,我们的作文教学必定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实施作文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相似文献   

11.
正小学习作教学评价标准存在着过于笼统和拔高的问题,多元化后将会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习作评价,针对性更强,学生提升就会更快、展现的习作文本就更多彩。通过实践探索,我认为小学习作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可以从"以人为本"、激发兴趣、动态关注三方面来实现。1"以人为本"的评价标准,让学生抒真情、写实感在作文评价的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作文评价理念。《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讲到写作时提到习作要具有情感的真实性。作文评价关注学生说真话,写实感,这不仅仅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作文评价标准的需要,也是培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鼓励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其中表达能力是较为重要的一环,而很多学生都是被动地修改作文。传统的作文教学向来是“学生作文教师改”,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看见作文就感觉“难受”,学生基本上是“奉命作文”,作完交给教师就了事。仅仅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去写作文,看见作文学生缺乏积极性,忽视自己在学习上的主体性。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把批改这一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整个作文活动中,树立批改意识,培养写作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修改中找到习作的乐趣,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  相似文献   

13.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教育评价包含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估两部分。英语学科的教育评价包括对英语教育全课程的评价--教学目标、教材等教学资源所提供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方法、学生学习状况和成就、教师教学能力以及对教学评价质量的评价等。英语教学的评价包括非测试性评价和测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不同的区分方式。通过教学评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获得教学反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再提高,再发展。教学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的成功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忽视对学生生活经验的了解、积累,作文教学远离学生实际,多是传授写作的技巧与方法,导致学生丧失写作兴趣。“生活化”作文教学模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本文介绍了“生活化”作文教学模式的现实背景、理论依据以及“生活化”作文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策略,并从四个方面对生活化教学模式加以评价。  相似文献   

15.
作文,是学生最感头痛,教师最感棘手的问题,学生的作文,可谓问题多多,例如:学生无话可写,无从下笔;学生对生活体验不够;写作对立意不高;缺乏一定的写作技巧;语言不生动,缺乏细节,文章空洞;不知道如何选材和表现材料……
  就我们教师而言,也存在一些问题:重视课文教学,轻视作文教学;重视教师的本身教学,忽视学生的写作实践;注重写作数量,忽视写作质量。换句话说,作文教学效率低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中一个常被忽视的重要原因是:作文教学,大多数教师只是口若悬河地“授渔”,而很少去奋不顾身地下水“捉鱼”,这就缺少了对学生写作过程的影响。而用教师亲自下水“捉鱼”的方式来追求作文教学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不仅有利于促进作文教学“烹鱼”厨艺的有效传授,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写作。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学生作文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习作,根据教师的意见修改作文的评价方式, 让许多学生循着教师构建的框架,按部就班。加之作文评价主体单一,内容窄化,方式单调,禁锢了学生思维火花的绽放,出现了作文千篇一律的现象。导致"儿童八股文"的产生。创造性的表述是作文个性化的明显特征,是改变作文千篇一律现象的治本之源。单一的作文评价方式已不能满足习作个性化的需要,作文评价的多元化是新课程作文评价改革  相似文献   

17.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那么如何提高作文批改的效果昵?是不是老师作精批细改后再发还给学生,效果就很好呢?我做过几届学生作文试验:当我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进行精批细改的作文发给学生时,发现有不少作文成绩好的同学认为老师太挑剔而产生不愉快或反感的情缘作文能力差的同学对老师批改后的作文更是不屑一顾。这让我很是苦恼与无奈。古人云:“三分文章七分改。”而“改”包括别人改和自己改,而自改的过程既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积极思维的过程,也是将新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提高过程。就新课程的作文训练,何不培养学生自己改作文的能力,提高作文水平呢?  相似文献   

18.
从低年级的说话、写话练习,直接过渡到命题作文,难度较大。因为一篇作文是各项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运用,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很多学生都害怕写作文,有时我们一个单元后,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指导花了很多时间,结果很多学生如坠五里云雾,丈二和尚没摸着头脑,收效甚微,不是选材与题目不吻合,就是构段很乱,或者语句前后不连贯,或者就是思路打不开,其他学生命什么题,自己也跟着命什么题,行成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看到这些“问题”作文,作为我们老师就应该好好反思了。  相似文献   

19.
“坚持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评价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体现教育方针。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重视选拔和结果,关注对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价,相对忽视学生的学习态度、意志品质、合作精神以及个体差异性,忽视了学生评价的主体性。在教学实验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这样对学生所做出的评价更显得合理和科学。学生自评和互评是教学评价的一个难点,也是体育教学评价中较难把握的环节。对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方法有很多,我们尝试性地采用了“…  相似文献   

20.
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很多教师只是对作文教学做研究,而忽视作文评价。本文针对学生特点,提出作文评价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改变批语的冷漠面孔,用欣赏激励的方式进行评价,给学生营造体验成功的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