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创新思维习惯指的是在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自动化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是一项科学素质的培养,"忘掉的是知识,忘不掉的是真正的素质。"如果让这种习惯贯穿于每个人的生活,贯穿于整个民族的生活,形成民族风尚,那么"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梦想就可以实现。基于这种认识,笔者在组织实施渝北区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义务教育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建设习惯养成  相似文献   

2.
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永恒的主题,要从小就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丁肇中先生说过:“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第一名,没有第二名,第二名就是最后一名”。其言深邃地道出了创新的重要性。新大纲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第一次明确地写入了“前言”部分,并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大纲的全文。因此,教师应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树立全民族创新意识,从而培养更多的  相似文献   

3.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培养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靠平时长期有意识的培养而形成的.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技能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相似文献   

4.
实施创新,开放式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具体目标应包括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能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非智力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生活、适应社会、自我服务的能力。但如何实施创新、开放式教学,迄今仍有较多的问题需要探索与实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创造性是一种综合性素质和多层次的素质,本文从注重知识的发散点,注重知识形成过程,变“平面教学”为“立体教学”、一题改一题多变、综合实践活动和多学科融合、理论联系实际等几方面阐明应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途径、创新思维及创造的激情,增强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6.
实施创新、开放式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具体目标应包括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能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非智力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生活、适应社会、自我服务的能力.但如何实施创新、开放式教学,迄今仍有较多的问题需要探索与实践.那么,就当前来说,应如何实施创新、开放式教学呢?  相似文献   

7.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国家民族的进步要靠创新,创新的获得有赖于有创新能力的人。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靠创新教育来培养。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和关键,尤其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当前广大语文教师认真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体会到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彭美云 《决策导刊》2005,(12):14-16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民族进步的灵魂。中国社会的发展已进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期,把“和谐社会”的要求贯穿到领导活动之中,领导干部就必须从领导素质、领导方法、领导能力和领导体制诸方面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9.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国家民族的进步要靠创新,创新的获得有赖于有创新能力的人。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靠创新教育来培养。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和关键,尤其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当前广大语文教师认真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体会到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与进俱进”源于《周易》的“与时偕行”、“与时消息”。江泽民从中提炼出“与时俱进”的概念并赋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是指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教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增强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尚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存在忽视创新素质培养、对社会资源的系统化整合不足、实践环节较为薄弱、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角色定位不明确等问题,需要完善制度建设、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并举、明确高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服务者角色、系统整合社会资源,从而形成“政商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一、素质教育的内容、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应当贯穿于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级各类教育中。”大学素质教育既强调全面发展,也强调专业方向,是培养人才的奠基工程。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培养建设祖国的栋梁。而高校图书馆作为通过搜集、整理、保存和开发利用文献资源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的科学文化教育机构,担负着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重任,是培养合格建设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部门,应在大学素质教…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化学实验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贯穿于化学实验教学的各个细节中.注重实验教学的启发性,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实验兴趣,把化学实验变成探究性、创新型的学习的课堂,让学生在实验中大胆实践、不断创新,更好地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形成和发展,从而达到新课标要求,实现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与时俱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进俱进"源于<周易>的"与时偕行"、"与时消息".江泽民从中提炼出"与时俱进"的概念并赋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是指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教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增强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的这个决定,思想政治课教学责无旁贷.本人就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与时俱进"教学,培养学生的养成习惯和综合素质方面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强调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这对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王京 《科学咨询》2010,(18):82-83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高中新课改的实施,“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解决能力就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数学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质。本课题力图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寻找“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与课程教材知识体系学习之间的互补与平衡,形成稳定简明的教学理论框架及其操作性较强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科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参与科学探究学习的有效性,这需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中养成科学探究的态度,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中等师范是以培养小学教师为目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未来教师必须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良好的创新能力,这种创新体现在他们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并且,他们的思维素养、创新意识、思想品质会对他们的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数学是以数学科学知识为基础,寓品德修养、思想教育、思维品质、能力培养于一体,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一点上的优势地位是其它学科无法代替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我们可以从革新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革新应以变“教”为“导”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充分体现创新教育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培养是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工程,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是当前教育中重要的一环.要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必须充分运用科普资源才能更好的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我校与周边大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就是科普资源整合与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培养的最好体现,科普活动应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科学、技术、社会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素质,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族的社会实践、社会环境和社会教育的影响下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以及某些心理品质。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是分析这种素质的内在发展机制,有哪些特征;二是研究改善、提高这种素质的条件,找到带规律性的东西,用以指导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