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在的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漠视民族传统文化的倾向,秘书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理应得到各时代人们的尊重与继承。实践证明,远离传统文化,青年大学生就会选择另一种文化。“早期的大学生中有‘男读武侠,女读言情’之说,现在又加上了一些社会内幕、明星传记、人生厚黑学之类的书籍,可以通称为‘媚俗文化’的书。”“媚俗文化刺激的是人的感官,而不是人的心灵,因此它说不上对人格有什么触动作用,其价值自然不高。”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学校定位及职能的认识,我校把办学理念定位为“习惯经营人生,特长成就未来”。为了让办学理念人心入脑,使之成为学校办学、治校、育人的指导思想和行动准则,我们把办学理念作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于是我们的校园文化总是紧紧围绕着“习惯”和“特长”做文章,确立了五种类型的文化载体:一是让每面墙都说话的环境文化;二是体现依法治校策略的制度文化;三是支撑学校和个体发展的精神文化;四是强化育人过程的行为文化;五是彰显学校特色的品牌文化。  相似文献   

3.
义和利,貌似相反,实则相通。“义”要求人献身抽象的社会实体,“利”驱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质利益,两者都无视人的心灵生活,遮蔽了人的真正的“自我”。“义”教人奉献,“利”诱人占有,前者把人生变成一次义务的履行,后者把人生变成一场权利的争夺,殊不知人生的真价值是超乎义务和权利之外的。义和利都脱不开计较,所以,无论义师讨伐叛臣,还是利欲支配众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紧张。 如果说“义”代表一种伦理的人生态度,“利”代表一种功利的人生态度,那么,我所说的“情”便代表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它主张率性而行,适情…  相似文献   

4.
人生之道     
于丹 《领导文萃》2007,(3):164-167
古往今来,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最多的感慨。这种感慨在《论语》中也不例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人生有限,自然永恒,在这天地幽幽、物序流转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转瞬即逝的渺小生命。孔夫子给后人描述了这样一种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5.
对“能者多劳”这句话,凡在机关工作的人似乎都不陌生。作为一种普遍的机关现象,它的存在,是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它体现的是社会对人才的尊重和需要。但是我们也必须看……  相似文献   

6.
“公事公办”,这是相当一些人在实际工作中对团体内和团体间的工作事务所持的一种惯常态度。这种态度隐含着两层意思:其一是坚持原则,不鬻私恩,不泄私愤,按规定和程序办理工作事务;其二是对事漠然置之,缺少热情和主动性,对人缺少尊重和责任,……  相似文献   

7.
与国际接轨、合国际惯例,这是我们改革开放锐意求新的重大举措。然而这并非局限在“涉外部门”或“高精尖技术”,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我们都在“择其善者”,“拿来我用”才是。在一些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方面不妨扫上一眼。以对口形假唱而言,最近歌唱家程志痛切陈词,这在全世界都不允许的。演员假唱,是对观众不尊重,是一种欺骗与愚弄。他举例,帕瓦罗蒂一次由于嗓子闹病假唱了一回引起轩然大波。事后帕瓦罗蒂后悔至极说:“我简直就象做贼被捉住了一样。”再以有线电视插播广告而言,依照国际惯例,有线付费电视是不允许…  相似文献   

8.
个性化阅读是指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实施的一种阅读教学方式,它对于学生情趣的陶冶、个性的发展、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选择,强化“阅读反思”,注重课外积累,培养学生的个性。  相似文献   

9.
说到“马虎病”,可谓源远流长,由来久矣。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闭关自守的国家, 如果不与西洋民族接触,咱们依然是自成一个世界,也就无从得知自己的短长。自鸦片战争 以后,门户洞开,不断受到重重外力的压迫,于是才觉悟到咱们的民族是有这种“病”的, 也都在寻找治病的“药方”。直到 20世纪 30年代,鲁迅先生找到了一剂“诊治”这种“病 ”的良药。先生说:“中国四亿个人生着一种毛病,那名称就是马马虎虎,若不治疗就无法 救中国。”他同时指出:“日本人所具有的认真精神是要中国人学习的。”先生辞世 60多 年了,而我们仅向日本…  相似文献   

10.
保障教职工的“参与”是实施民主管理的重要原则,更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参与”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自觉的积极的心理状态。领导者运用“参与”提高管理效能,是一种思想方法,是一种管理策略,更是一种管理艺术。学校教职工如果能够在不同的时机,采用有益的形式或方式,积极地参与学校管理,对于正确部署、落实或改进学校的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和谐校园建设中,需要关注“参与作用、参与对象、参与形式、参与类型、参与准备、参与关键”等六个方面的细节。  相似文献   

11.
筱陈 《领导文萃》2008,(13):152-153
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和散文家罗素认为“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我以为,还应当补充一句“为制度所约束”。制度是底线,让人生有所规范,也让人生有所保障。没有制度约束和保障的人生,谈不上美好的人生。  相似文献   

12.
诡异的生存     
钱雯 《决策》2014,(7):95-95
“生”、“死”两隔,不可通约;“生”、“死”相依,又相互说明。这是人生不可解的结子,每个人都在面对的人生最大的一组矛盾。  相似文献   

13.
王小蔷 《决策探索》2009,(24):71-72
学校文化,是一种内隐的、深层的而又弥漫于学校全部时空的力量。学校文化是个“场”,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能将全体师生凝聚其中。学校文化是一种积淀,而这种积淀必须是一种应答、坚守与创新。学校文化先于理念,基于学生,创于预设,显于特色,成于坚持。  相似文献   

14.
很多教育专家曾经说过:“一个好校长意味着一所好学校”。客观地讲,凡是走上校长岗位的,其内心深处无不憧憬成为一名好校长,一个人一生中能参与一所学校一份事业的创办,是一生中难得的事情,自己近10年来的办学经历感触颇深。曾经有人向刘伯承讨教兵法,刘伯承元帅说:“没有别的秘密,就是不讲老规矩,不按老路子,一切看情况,怎么赢就怎么打”。近几年来学校的发展就是按这一军事哲理去实践、去实战的。正所渭“弱水三千,但取一瓢”,这一瓢一定要是自己最需要的那一瓢,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作出判断,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夜郎自大,而是实事求是地分析比较利弊,汲取精华,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15.
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长期以来被人们作为衡量为人处世的标准,也是体现国民素质一个的重要方面。然而当今职业中学的一种现象却令人担忧:学生文明礼仪缺失严重。一些学生在学校里不懂得尊重他人,不懂得礼让,不讲礼貌。  相似文献   

16.
学校管理,应当尊重教师的自尊心,这似乎是老生常谈了。但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行新课程”的今天,这些常谈的问题却又随时可见:A中学“教师教学绩效公告栏”期期翻新,B完小借人事制度改革之机全面实施“教师末位淘汰制(待岗)”。诸如此类告诉我们,尊重教师自尊心这个老问  相似文献   

17.
可能有人会认为,墙壁文化是表面的东西,是一种噱头,缺乏深度,不值得去研究。而事实上,墙壁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有诗仙李白游玩黄鹤楼时,诗兴大发,正欲提笔写诗,突见崔颢写在墙壁上的一首诗,无奈之下,只好搁笔走人,随后作“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上头”二字,即指黄鹤楼的墙壁。墙壁是学校最普遍的空间,是可以充分展示的空间,是环境熏陶的重要阵地,墙壁文化是校园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学校精神风尚的直接和客观反映,作为一种环境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正以“润物无声,育人无痕”的软教育功能,而愈来愈显示出其独特和神圣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核算人生     
人生是一种自我经营过程。要经营就要讲核算,人生是离不开加减乘除的。人生需要用加法。人生在世,总要追求一些东西。追求什么是人的自由,所谓人各有志,只要不违法,手段正当,不损害别人,符合道德伦理,追求任何东西都是合理的。比如,有的人勤奋工作、奋力拼搏为的是升职;有的人风里来雨里去,吃尽苦头,为的是增加手中的财富;有的人“头悬梁,锥刺股”,发奋读书,为的是增长知识;有的人全身心投入到社会实践中,为的是增加才能,等等。人生的加法,使人生更富有、更丰富多彩。人在社会上不是孤立存在的,所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从这一意义上讲,人…  相似文献   

19.
河之洲     
政治文明重在尊重和宽容中国民法典起草小组成员、法学专家江平在对记者谈到十六大在民主政治方面的创新时说,我们把民主政治叫作政治文明也好,政治民主也好,既然讲文明、民主,我想很重要的一点是尊重和宽容。这是民主政治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尊重,就是尊重人的尊严、权利和自由。现在民法典正在起草人格权法,人格权的核心就是人的尊严和自由。宽容,就是应该允许各种不同的意见。中国现在已经没有“文化大革命”那种“以言治罪”的情况了,这是很大的进步。仅仅有一种声音不是国家之福,这一点过去我们都看到了。建立什么样的民主制度…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人的最高政治目标和最高的人生境界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儒家与道家“入世”与“出世”的思想。这两种思想既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文人在人生道路上,在两难选择的十字路口的一种悲哀和无奈,也让我们看到了文人在“进”与“遐”的人生旅途中显现的超凡的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