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建华 《科学咨询》2007,(14):25-25
“问题学生”从某个角度讲是“弱势群体”。由于学习成绩差,经常违纪、“倒蛋”,得不到家庭“呵护”,甚至被家庭“遗弃”。在班集体,他们是“三等公民”,得不到应有的“国民待遇”,享受不到相互尊重的平等权利。在有些教师眼里他们是老师的“对头”、“累赘”。他们的行为令家庭人伤脑筋,令学校老师、同学厌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得不反思:“问题学生”出“问题”难道是他们的过错?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教”,而较少地“关注学”,缺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新课改早在上个世纪末就已经提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语文是发展学生情思的学科,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场所,增强语文课堂活力就需要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本文将结合新课改语文教学理念和自身教学实践对新课改下高效语文课堂的建构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3.
在新课改背景下,各地各学校掀起了新课改高潮,我校也积极实施了新课改——“341生态课堂”.即:“3”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4”指四个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点评、评价与检测;“1”指一种理念:以学生为本.本文就是从学生自治,以生为本的角度来改变班主任管理工作,从而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与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4.
年复一年的中考、高考,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高一级学校选拔优秀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综合考查。如何针对学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社会、教育界关注的问题。有的老师注重基础,拓宽面广;有的老师讲得深刻,深入挖掘;有的老师涉题量大,深入浅出,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我们经常听到不同年级的学生有这样的谈论:"老师讲的我听得懂,教材一看就明白。但题目稍微变化我又做不来了。"就其听得懂本身来讲,学生说法可能不正确。我估计是老师讲出来或写出来,他听得懂或看得懂;而实际上没有真正理解  相似文献   

5.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是智慧的火花,是学习的动力,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本文想就如何激发学生提问,让学生“问”出精彩谈点个人看法:一、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敢问1、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的基本关系,传统的教育讲究师道尊严,老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说话一言九鼎,听不得学生的不同意见;学生也不敢向老师提问,只能师云亦云。现在提倡教育改革,教师要冲破师道尊严…  相似文献   

6.
高中物理理论深奥,公式繁多,物理计算繁琐会使大多数学生望而却步。在我校实施新课程以来,本人在教学中实施"讲"与"动"授课法:即老师的"讲概念、讲规律、讲方法"和学生的"动手、动口和动脑"。效果明显,学生乐学,老师乐教。  相似文献   

7.
鄙人此生为何当不了官?直到老来才从镜子里看清了脖子上那根犟筋,都怨自己生就了认死理的性儿。在官场,常常会见到这样的怪现状:要想升官,须学会做“虫”,不讲人格,只讲“虫格”。做“虫”的成色不同,形成不同等级的做官坯子——  相似文献   

8.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改变传统教学以传授为主,知识点多,满堂灌的方式,转为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合作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分析各省市高考试卷发现,高考考试已经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2014年重庆教育考试院就在《考生必读》里对政治学科的考试范围和要求就做了这样的说明:注重考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知,学生的能力的考查是重点,与新课改的精神一致。重庆2013年、2014年高考都非常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高考试题主要以“能力立意”为主,那高中学生怎么才能适应能力立意的考试呢?高考考查的能力不是高三一年的功夫就可以培养起来的,而是高中三年的积累,仅凭突击想得高分可能性不大。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知识积累、能力的培养,提高自己的应试技巧。政治学科能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会有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小说《出关》中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老子为了向他的学生庚桑楚阐明自己的“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思想,他张开嘴巴,问迷惑不解的庚桑楚:“你看,我的牙齿还有吗?”“舌头还在吗?”当庚桑楚看到年迈的老师牙齿没有了但舌头还好好的时,终于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是借牙齿和舌头为喻,教导自己要懂得“硬的早掉,软的却在”的道理。  相似文献   

10.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改变传统教学以传授为主,知识点多,满堂灌的方式,转为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合作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分析各省市高考试卷发现,高考考试已经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2014年重庆教育考试院就在《考生必读》里对政治学科的考试范围和要求就做了这样的说明:注重考试考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知,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是重点,与新课改的精神一直。重庆2013年、2014年高考都非常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高考试题主要以“能力立意”为主,那高中学生怎么才能适应能力立意的考试呢?高考考查的能力不是高三一年的功夫就可以培养起来的,而是高中三年的积累,仅凭突击想得高分可能性不大。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知识积累、能力的培养,提高自己的应试技巧。政治学科能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会有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新课改的重要目标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探究创新,将来成为高素质的国家建设人才。旧的教学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是被动学习,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学生与教师之间应当创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进取的气氛,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多方面提升他们各方面的素质。  相似文献   

12.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有三层含义。一是关注每一位学生;二是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与情感体验;三是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要做到这三点,学校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满堂灌”或“满堂问”的教学方式,笔者认为,要落实新课改下的“改”,可以这样去尝试。  相似文献   

13.
作为老师,我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学生,有让人心情愉悦的英才,也有让人头疼的“问题学生”。从自私的角度讲,老师都喜欢品学兼优的学生,但现实并不事事都如人意,每个班都会有原因不同的“弱苗”、“病树”,而对此类学生的教育关心,才能真正体现老师的智慧和大爱。  相似文献   

14.
去年底,一个由知名专家、国家课改核心组成员组成的教育部调研组来到铜陵,每到一所学校,调研组都会按花名册点名和学生座谈。在与6所中小学的9次学生座谈中,每当专家询问学生“铜陵的哪所学校好,你想上哪所学校?”学生们的回答都是:“这里的学校都差不多,想上个离家近点的。”许多专家眼中的“不治之症”——择校问题真的在铜陵解决了吗?日前,记者带着同样的疑问在铜陵街头、学校门前随机采访当地群众。没想到得到的回答相差无几:“我们这里真得不讲什么择校了,现在的小学、初中相差不大,离家近我们更放心。”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别…  相似文献   

15.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这要求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要转变,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关注学科知识到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必须重新构建。下面,从学生心目中教师形象的调查来探究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一、学生心目中好教师的形象1、关爱学生的教师最受欢迎在调查中,学生渴望的不仅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师的关爱。喜欢知识渊博、有学问的老师占42%,而喜欢关心学生、和蔼可亲的教师却占95%。可见,在学生心目中一个富有爱心的老师比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更具有魅力。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  相似文献   

16.
提到作文,老师们都知道其重要性,它几乎占了中学语文考试成绩的半壁江山。但从中学生的作文教学课来看,老师总是要求学生要屏息凝神、集中精力,这样才能产生顿悟,捕捉到灵感,一气呵成。这即是传统的写作教学,它强调“静”。一个人独自凝眉静思,“智”从“静”生。  相似文献   

17.
“小领导”是指离群众最近的基层干部群体;“大道理”是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事关大局的道理。基层干部要想讲好大道理,应注重把握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散文不散”、“形散神不散”、“形汪洋恣肆,信马由缰,无拘无束,但内里却有一个凝聚全篇的核。有了这个凝聚全篇的“核”,就有了散文的“不散”。 回想起来,最早给我讲“散文不散”的,是我中学时的语文老师。如果这就是文学理论的话,它应该是我获得的最早的文学启蒙理论之一。不仅如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散文不散”这句话是深信不疑的——从它包含的思想,到它的语言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先学后导。鼓励学生“让我们自己来”。通过探索、实践、尝试和验证,为学生的学习从课一开始就赢得主动权。把“想”的时间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放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练”的舞台供给学生。这样,他们的积极性非常高,有的甚至还会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成果。因而,教师不得不“靠边站”。  相似文献   

20.
一位从美国考察回来的老师曾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老师让学生画理想中的苹果,大多数学生都能按照生活中苹果的本来面目精心创作,可有一位学生居然画了一个“四四方方”的东西。老师先是很惊喜地赞扬该学生的作品很有个性,接着请他谈谈自己的想法。“我们家经常买苹果,但我讨厌那些圆圆的家伙,因为它们老是要从茶几上滚下来,我不得不爬到桌子、柜子底下去捡,太麻烦了,要是有方苹果……”“很好,还有没有别的理由呢?”“方苹果比圆苹果削起来方便多了!”“说得太好了,还有呢?”“圆苹果装在箱子里很占地方,要是有方苹果,箱子可以装得更多!”“好极了,你的设想很有创意,希望你好好学习,将来能培育出自己理想的方苹果来,到时候我们一定来为你庆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