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李连生 《学术研究》2007,(10):134-140
从戏曲声腔的演变史来看,中国古代戏曲的两种主要形式曲牌体戏曲和板腔体戏曲,其整体趋势是由曲牌体向板腔体演化的。一、结构体式上,长短句的曲牌体戏曲吸收齐言句法逐渐形成板腔体戏曲,在这个过程中诗赞体的说唱起到了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二、板式节奏上,经历了由曲牌变化到节奏变化的演变,板腔体依靠节奏的变化以构成曲调的多样性,从而更好地表达了复杂的戏剧情绪;三、腔调唱法上,由宋元时最初的唱较为固定的曲牌,发展到明代昆腔里的唱腔句,再到板腔体戏曲唱上下句的基本腔,板腔体戏曲以节奏变化作为发展曲调的原则和音乐戏剧化的基本表现手法得以最后确立和完成。在声腔演化过程中,曲牌体戏曲本身已经蕴含着向板腔体戏曲演化的若干因素,这些因素可概括为曲牌体的板腔化,曲牌的板腔化意味着曲牌的解体、曲牌个性的丧失和共性的增强,是板腔体戏曲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2.
自启蒙运动以来出现的文人政治的基本特征,就是试图以建构式的理性主义思维行为方式从事政治活动,以普遍主义的、公式化的、非历史的方式解决现实政治问题。但是,让秉持普遍理性观念的文人来指导“革命”,导致的是对个人自由和独立的抹杀;用哲学的“知识”来取代政治社会的“意见”,出现的是政治的“走火入魔”;而由彻底的技术理性支配的政治,是一种彻头彻尾的“书本政治”。作为一项针对生活在具体现实社会中的,其动机、性情、信仰、偏好等各不相同的人的治理实践活动,政治永远需要尊重传统,永远需要实践的智慧。  相似文献   

3.
“五更体”民歌在中国民歌发展史上渊源甚久,它不仅广受普通百姓喜爱而得以广泛传唱,同时还对文人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五更体”民歌对中国古代散曲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散曲的外部形式和内容上,还表现在散曲所使用的曲牌上.民歌与文人散曲之间不同形态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它对于激活散曲独有之文体特征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庄清华 《东南学术》2023,(2):208-215
中国古代戏曲文学继承和发展了古代诗歌、小说以及山水画、文人园林等在空间艺术上的呈现方式,创造了作为场所空间的“物境”、作为意象空间的“情境”、作为诠释空间的“诠境”和作为幻化空间的“幻境”等四种空间类型。当然,在具体的戏曲作品中,空间形式常常是丰富多样的,作者往往综合运用多种空间类型的叙事功能,创作出多种空间形式相互叠加但又层层递进的复合型空间。戏曲文学这一意蕴丰厚的空间形式,与写意、灵动的戏曲表演空间相得益彰,呈现出多层次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5.
张庚在大百科全书和叶长海在《中国戏剧学史稿》中都认为,“戏曲”定名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戏曲一词更能体现中国戏剧文学的高度综合性特征”,这是“从近代王国维开始”的,从此戏曲这一名词获得了新的概念,并逐渐被普遍接受。从现代和当代学者的一些权威性著作,例如卢前的  相似文献   

6.
<正> 徐朔方先生校注的《牡丹亭》和《长生殿》作为“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传布甚广,影响很大;尤其受到高等学校文科师生的欢迎。我在工作中也从中得到许多教益。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两本书在戏曲格律的点校中也出现了一些错误,本文拟就若干曲牌的句格问题进行辨正。同时也要涉及王季思先生校注的《桃花扇》,胡士莹先生校注的《紫钗记》以及中华书局出版的《六十种曲》在曲律上的某些错误。古典戏曲格律甚严。每一支曲牌规定句数与字数,称为句格。正字列入句格,衬字不列  相似文献   

7.
建国初戏改的真实用意是将戏曲中的历史剧与权力的关系从讽喻批判转为歌颂服务,其中所出现的反历史主义倾向,是因为对权威话语通过戏改构建意识形态话语的目的与意图出现了机械教条和庸俗化的理解,以“纯然主观的表现方式”过于急切和直接地实现“古为今用”,这给戏改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因而受到了包括权威话语在内的反感与批评.从1956年开始,中央以多种形式“纠编”,努力消解过激批判导致的对百花齐放精神的抵消作用.  相似文献   

8.
法教义学与社科法学的理论分歧集中体现为法律人思维是“规则至上”还是“后果导向”的问题,但这一学术争论充满着社科法学对法教义学的误解,导致了一种“强版本”的后果主义审判理论的产生。这一理论版本错误地将后果考量普遍化而使其具有解构法治的危险。为此,在司法决策研究中,应区分规范性与描述性两种研究立场,区分根据后果裁判的“理由”和影响后果裁判的“因素”,并构建将“法外因素”转化为“法内理由”的法律方法。为了维护法治,应主张一种“弱版本”的后果主义审判理论,即将后果考量纳入法教义学的框架之中,实现规则至上与后果考量之间的兼容。  相似文献   

9.
“唐宋词”是唐宋时“曲子”这一音乐艺术形式的一部分。换句话说,以文案形式流传至今的“唐宋词”,是当时词曲一体的曲牌体声乐作品中的歌词。唐五代时,文人往往称“词”为“曲子词”,或简称为“曲子”。至宋代,词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曲子词”有了不同的称谓,如“诗余”“长短句”“乐府”“乐章”“琴趣”“笛谱”等,有的干脆将其简称为“词”。这些称谓,有的是词人对“曲子词”来源、性质的一种认识,有的则为词人的一时之兴。但是,曲子词是一种声乐艺术,其词体由音乐所规范,在唐宋是无疑的。所以,若从明确性质的角度出发,用“曲子词…  相似文献   

10.
论文首先站在今天的语境,审视了已有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深层次结构上所存在的问题,如,西方文化意识形态的制约、普遍主义的倾向、学科的不断扩张而导致自我消解等。在反思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从传统出发”即以“传统”来诠释“现代”的新思路,并试图在这一思路下,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礼乐思想对于历代社会的和谐稳定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建设现代和谐文化,离不开礼乐文化。现代社会所需的礼乐文化,是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适应,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的先进文化。这就需要我们对古代礼乐文化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创新,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2.
在音乐史上 ,乐律的发展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当时的科技水平 ,明时朱载土育创制了十二平均律 ,说明在乐律的发展过程中 ,中国仍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但遗憾的是朱载土育的十二平均律被束之高阁 ,无人问津。这与中国音乐文化的传统诸如雅音乐、民间音乐、音乐美学和音乐的功能密切关联 ,从而限制了其被应用、推广和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经典声乐作品《古老的歌》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乐作品的词曲风格与演唱技艺的深度融合是其成为传世之作的基础,《古老的歌》词曲优美、厚重深沉,是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沃土中孕育出的艺术瑰宝,具有巴渝峡江风情和"川江号子"的源流。一首经典的歌曲,是作词者、作曲者和演唱者三维打造的结果,文化元素、情感体验、演唱技巧共同挖掘出声乐作品的艺术深度。廖昌永教授抒情恣意的演唱,展现了《古老的歌》的震撼魅力,成为近年来蜚声中外声乐殿堂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相似文献   

14.
曹莉芳 《云梦学刊》2005,26(4):98-100
一首作品所含的丰富信息主要是通过旋律、节奏来体现,要达到高层次的艺术境界还要靠演奏者的音乐审美以及乐感表达能力来体现。中国钢琴作品的旋律、节奏和乐感有其深刻的民族特性,在演奏中把握了民族的表现手法,定能使作品展示出深刻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从诗歌的情绪意蕴与形式的关系入手,分析《再别康桥》一诗的旋律特征和旋律发展,以此探析该诗在音乐性上的独特性,并简要分析该诗形式与意蕴实现完美统一的奥秘。  相似文献   

16.
试论宋代《渔家傲》词的创作与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鑫  刘尊明 《齐鲁学刊》2006,(1):130-134
《渔家傲》是两宋词坛上出现较早而且颇有特色的一个小令词调,出现了不少以创作此调而著称的词人,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该词调具有高扬清丽的音乐风格和声情特征,终宋之世传唱不衰。北宋前期,《渔家傲》的歌词创作即呈现出繁荣景象,以范仲淹、晏殊、欧阳修三人的成就最高。中期以后,则进一步朝着多元并存的格局发展演变,以苏轼、黄庭坚、周邦彦三人的贡献最大,他们各自构成一派,并在其身后衍为一脉支流。  相似文献   

17.
五代巴蜀文学异质多元、波澜壮阔,存在不同文学版块之间的交流互动和输血重构现象.唐末五代时期,中原地区干戈扰攘、战乱频仍,许多文人为躲避战火的摧残纷纷选择入蜀避难.巴蜀地区关阁栈道、曲折往复的陆路交通地理以及溪流纵横、高山滩川般的水路交通条件,对入蜀文人的行旅创作和迁徙态势产生了深刻影响.入蜀文人深受中原文化的浸润与熏陶,他们对新奇陌生、亘古蛮荒的巴蜀文化带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抵触心理和隔膜情绪.入蜀文人颠沛流离的身世遭际以及对蜀地文化凄迷感伤的认知心路,深刻影响了这一时期巴蜀文坛的审美价值取向与文学创作风貌.  相似文献   

18.
马艳 《晋阳学刊》2007,(3):108-112
明前期传奇是元杂剧和明清传奇两个戏曲高峰之间不可忽视的过渡环节,其创作总体成就不高,思想倾向以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为主,艺术方面则追求典雅骈俪,这种创作倾向可概括为“以时文为南曲”。明前期传奇是朱元璋推行全面复古政策、恢复中原传统文化的产物,也是《琵琶记》及其影响下“剧以载道”观空前加强的产物,并且极大地影响了明清传奇的创作。  相似文献   

19.
在宗教界和社会学的语境下,视人学为时代之化余民,并对这些敲异鼓、弹异曲、唱异调、倡异议的人学作本体的再思和反省,旨在确定他们的职和贵,以唤起国人对这些余民的尊重和敬爱。此外.亦借着人职和贵的自我辨识,来肯定人解读和诠释历史传统的任务.以及他们在当代化中的身份和位份——为时代的旷野呼声、民族精神的导师、思想的雕塑家和道德的警钟,来传承和发扬明和化。  相似文献   

20.
刘复初 《云梦学刊》2002,23(3):9-11
《九歌》就诗节而言因对称而大体一致 ,就诗行而言则又是参差不齐的 ,这样 ,在节奏上也就构成了有规律的既具匀称的美 ,又不乏错落美。《九歌》的韵律也是丰富多姿、不拘一格的 ,不仅展示了诗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而且增强了诗歌语言的旋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