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宋真宗、仁宗时期,为了对抗辽、夏,北宋竭力经营甘青藏区吐蕃诸部,与恩信稳边、“联蕃制夏”的迪地民族基本政策相适应,在法律上,政府制定了许多针对甘青藏区蕃部诸族的民族法律规范,内容涉及行政、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此法律规范对当时民族地区社会稳定起到了应有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2.
北宋后期,政府加强对西北的经营和防务。法律上,针对西北蕃部叛逃盗窃、私市私贩等违法犯罪行为,宋廷在加大"汉法"惩治力度的同时,又从西北边地社会稳定和"联蕃制夏"的国家军政战略出发,因地而宜,从轻处罚,反映了宋代民族边区法制与国情相结合、与边地民族政策相结合的鲜明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3.
河湟区域在宋夏战争中,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为制夏、拓土的需要,北宋在河湟区域大量修筑堡寨。堡寨成为北宋镇守蕃地和河湟地区发展农、牧、商贸业的重要基地和民族融合、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4.
辽蕃和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与西蕃通婚,是辽对西夏实行遏制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意在增加对抗西夏的砝码,其直接动因则是北宋仁宗朝联蕃制夏方针的转变。但由于辽、吐蕃和西夏三方构不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关系,致使辽蕃和亲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的政治目的,反而成为其后双方交恶的主要原因。尽管如此,和亲在客观上还是促进了契丹与吐蕃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5.
北宋设立榷场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官府的专卖与专买,在国防上达到羁縻蕃族的目的。自熙河开边之后,为联合河湟蕃族制夏和助边的需要,北宋在河湟一带进行了一定规模的屯、营田,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逐渐作为商品出现在北宋的经济贸易当中。  相似文献   

6.
北宋西北蕃官制度是汉唐羁縻制度在蕃部地区的应用。宋初,西北地区就有蕃官出现,蕃官的分布呈现出随宋夏斗争区域的转移而变迁的时空分布特点。伴随着宋夏关系的发展,蕃官制度逐渐完善。北宋西北蕃官制度是宋夏矛盾的产物,是北宋“以夷制夷”政策的组成部分,又是北宋西北地区民族融合的产物,北宋社会淡化处理蕃部民族特征的态度也是蕃官队伍不断扩大及蕃官制度不断完善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北宋王朝在神宗以前一直对河西、河湟吐蕃诸部采取笼络、联盟之策,以期达到“联蕃抗夏”的目的。然而,在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宋朝却对河陇吐蕃诸部发动了一场民族征服战争——熙河之役。之后,宋朝控制了原来古渭以西的“化外”之地,在熙、河、洮、岷、宕六州之地设置郡县,史称熙河开边。从而  相似文献   

8.
宋夏西北缘边分布着大量的蕃部族帐。北宋中后期,在汉地农业文明的影响下,这些蕃部地区的封建生产关系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本文主要讨论了其封建土地占有制及租佃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北宋初期,为应付对辽、金、夏战争的需要,在北部边境地区设立榷场,招募牙人,监督商人。熙宁以后,王安石推行变法,在全国各地设置市易司,召雇牙吏,监理商务。牙人集侩、吏、商职能于一身,出入蕃部,招徕商人,参与公私交易,坐收渔利,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10.
宋神宗熙宁年间,河湟地区的军事战略地位突显。为了加强统治,北宋在此地开始置蕃学,推行文治教化活动。作者认为蕃学的设立和宋王朝的治边方略密不可分,它始终带有一种强烈的政治色彩。同时,蕃学的设立还具有一种开创精神和积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北宋政府为了防御西北边患,建国伊始就积极利用边疆少数民族组建蕃兵队伍。采用一系列不同于正兵的措施,引蕃部入边并赐给闲田,采用“以夷制夷”、“以家守边”战略;从蕃民本族内选拔壮勇充当蕃兵,分出战蕃兵为四个等级,且依据战功进行晋级与嘉奖;赐给蕃部及有功的蕃官蕃兵爵位、官职、钱帛,实行推恩等羁縻政策。这些措施使出战蕃兵“乐其效用,尽其死节”,并使蕃兵成为了北宋西北防务的主力。  相似文献   

12.
北宋时期,安多藏族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各部族力量的不断壮大,在北宋经略西北边疆的民族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羁縻蕃部以制西夏,北宋朝廷大力加强与安多藏族诸部的茶马贸易,并且通过建立茶马场、设置管理机构、制定茶马价格及一系列法规,确保了茶马贸易的正常运行。北宋与安多藏族的茶马贸易,不仅为汉藏民族间的了解和融合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同时也加强了内地对安多藏族的经济、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13.
熙河、河湟之役后,北宋攻占了熙、河、洮、岷、叠、宕、湟、鄯、鄜等州,为了稳定蕃部,巩固边防,解决兵饷,北宋在新复地区置州军、动甲兵、开营田,展开了全面经营.本文就北宋在西蕃地区的屯田作一论述.一公元842年,朗达磨赞普被弑,吐蕃王朝崩溃.原驻守在河陇一带的吐蕃军队以及随军  相似文献   

14.
北宋时期,西夏归明族帐数量很多,其中有党项的蕃部族帐(包括党项、西夏的职官),也有西夏政权统辖下的其他民族的蕃部族帐,这些归明族帐大多被安置在宋夏沿边地区。考证西夏归明族帐对于研究宋夏关系以及宋夏沿边人口的分布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拓边西北——北宋中后期对夏战争研究》一书是香港中文大学曾瑞龙先生的大作,笔者对此作了评介,认为观察问题视角独特是该书的突出特点。该书从个案分析入手,围绕北宋中后期拓边活魂的内在推动力、北宋对夏外交政策与军事战略的关系、北宋后期拓边战争的政治意蕴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宋夏战争新的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16.
曹玮为北宋开国元勋曹彬之子,历仕太宗、真宗、仁宗三朝,为北宋前期西北边疆最为著名的御边将领。曹玮为将,极负卓识,在其任间,制定联络吐蕃制约西夏之边策,成为有宋一代之基本国策。曹玮善于治军,亦极善用兵,故在西北边防保卫战中,屡建奇功。其守御西北边境近三十年,制定了许多御敌备边的制度与措施,如修筑寨城、疏浚堑壕、招募弓箭手屯田及团结蕃部以固边圉等。这些制度与措施多为后代沿用,成为宋代西北备边的基本法规。曹玮御边,虽历三朝,但其主要功绩尽在真宗一朝,故从曹玮的御边方策及事迹中,亦可看出,北宋真宗朝西北御边政策之一斑。  相似文献   

17.
种世衡及其子孙在北宋形成了将门世家.祖孙三代的事迹伴随着北宋王朝始终.他们修城筑砦,招徕蕃部,在抵御西夏和辽金的进攻中往往能审时度势,出奇制胜,但由于北宋“崇文抑武”政策的制约,使武将总体上难以在战场中有效地发挥自己的军事战略才能.  相似文献   

18.
唐玄宗时期,两蕃经常游离于唐与突厥之间,并根据双方实力的消长而叛服无常。当两蕃反叛唐朝时,唐政府调兵遣将,坚决给予军事打击,并确保对两蕃斗争的胜利。当两蕃脱离突厥来归时,唐政府亦能不计前嫌,继续贯彻怀柔政策,妥善安置两蕃首领和百姓。此外,唐政府还积极采取军事、外交手段,保护两蕃免于突厥的攻击。唐政府正是通过军事打击、政治怀柔以及外交手段等多管齐下的策略,尽力争取两蕃的归附。  相似文献   

19.
评辽在夏、宋关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辽、西夏是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三国鼎立时期。三个政权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或战或和,既相互利用,又互相对立。虽然宋与辽、宋与夏、辽与夏三组关系各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但这一时期矛盾的焦点基本集中在北宋。辽与西夏从各自的利益出发,与北宋发生了一系列的冲突,进而形成了联合抗宋的局面。其中,辽又占据着主导地位,它不仅直接对北宋构成严重的威胁,同时也在夏、宋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夏、宋关系是北宋、辽、西夏三边关系中的重要一环,它对宋、辽关系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辽统治者十分注意夏、宋关系的  相似文献   

20.
十二世纪二三十年代,赵宋王朝在女真铁骑的冲击下,退出中原,屈居江左。从此,和守争战近一个世纪的宋夏两国关系因金朝的隔离而变得时断时续,远不如北宋时期那样频繁,以致长期以来不为人们所重视,使宋、夏关系研究仍停留在北宋时期。但是,南宋时期的宋、夏关系毕竟是宋夏关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且由于特殊的政治局势较之北宋颇富特色。本文试图对南宋同西夏的关系进行述论以备宋夏关系研究之一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